薛娟娟,路蔚,夏曉爽,李新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卒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我國腦卒中的70%[1-2]。目前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被公認為是時間窗內(nèi)就診的AIS患者的首選治療措施[3-4],但即使接受靜脈溶栓治療,患者恢復程度也各不相同[5-6]。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人體外周血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一項血常規(guī)參數(shù),最早應用于協(xié)助診斷貧血類型,現(xiàn)有諸多研究發(fā)現(xiàn)RDW除幫助診斷血液系統(tǒng)疾病外,還與許多心腦血管病的病情嚴重程度以及預后密切相關[7-8],近年來有少數(shù)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RDW水平的高低能一定程度預測AIS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后的癥狀改善程度[9],但關于RDW對AIS患者靜脈溶栓后轉歸預測價值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性分析RDW對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AIS患者轉歸的預測作用,旨在臨床能早期識別靜脈溶栓后的不良預后,早期進行干預以改善卒中預后。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接受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并住院治療的AIS患者。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發(fā)病至靜脈溶栓治療開始時間在4.5 h以內(nèi)。(3)臨床癥狀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制定的診斷標準[4]。(4)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10]4~25分。(5)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制定的3 h及3~4.5 h靜脈溶栓的禁忌證[4]。(2)靜脈溶栓后橋接進行血管內(nèi)治療。(3)合并惡性腫瘤。(4)近期使用影響尿酸代謝或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5)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6)合并與高血糖有關的疾病,如甲狀腺和腎上腺、垂體疾患。(7)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嚴重心力衰竭、貧血(血紅蛋白:男性<120 g/L,女性<110 g/L)。(8)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及結締組織病。(9)入院前1個月內(nèi)有嚴重感染。(10)人口統(tǒng)計學及相關基線臨床資料不全。依據(jù)以上條件最終納入122例患者,其中男74例,女48例,年齡45~89歲,平均(70.3±10.8)歲。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診就診(發(fā)病4.5 h內(nèi))時抽取外周靜脈血,采血1 h內(nèi)采用BC-68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檢測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WBC)、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HGB)、血小板計數(shù)(PLT)、紅細胞分布寬度(RDW)];采用BS2000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檢測尿酸(UA)、白蛋白(ALB);次日清晨空腹采血檢驗生化指標: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應蛋白(hs-CRP);采用NIHSS評價入院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記錄發(fā)病至溶栓時間(ONT)。
1.3 治療方法 入選患者在行急診頭CT、心電圖、靜脈抽血、簽署靜脈溶栓知情同意書后,采用德國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生產(chǎn)的阿替普酶凍干粉(規(guī)格:20 mg和50 mg),按照0.9 mg/kg劑量溶于100 mL生理鹽水,其中10%在1 min內(nèi)進行外周靜脈推注,剩余90%通過輸液泵持續(xù)靜脈滴注1 h,最大治療劑量90 mg,溶栓后24 h復查頭CT或進行頭MRI檢查,核實未出血者給予抗血小板聚集藥及神經(jīng)保護等治療。
1.4 轉歸評價 在患者溶栓治療后3個月隨訪,應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估臨床轉歸[11],0~2分為轉歸良好,>2分為轉歸不良。根據(jù)評估結果將患者分為轉歸良好組69例,轉歸不良組53例。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Kolmogorov-Smirnov Z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AIS患者轉歸不良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RDW對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的預測效能。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轉歸不良組年齡、高血壓史、卒中史、心臟病史、房顫史的比例以及入院NIHSS評分均高于轉歸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組性別、糖尿病史、高脂血癥史、吸煙、飲酒、入院收縮壓、入院舒張壓、ON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2組患者血常規(guī)及生化指標比較 轉歸不良組FBG、hs-CRP、UA和RDW均高于轉歸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組HCY、TC、TG、LDL-C、HDL-C、ALB、WBC、RBC、HGB、PLT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3 AIS患者靜脈溶栓治療轉歸不良的危險因素分析 以靜脈溶栓后轉歸為因變量(轉歸良好=0,轉歸不良=1),高血壓史(無=0,有=1)、心臟病史(無=0,有=1)、卒中史(無=0,有=1)、房顫史(無=0,有=1)、年齡、入院NIHSS評分、FBG、hs-CRP、UA和RDW為自變量,結果顯示,高FBG、高RDW、入院高NIHSS評分是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的危險因素,見表3。
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1 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Tab.2 Comparison of blood count and biochem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表2 2組患者血常規(guī)及生化指標比較
Tab.3 Multiple-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poor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IS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表3 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影響因素的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
2.4 RDW為變量對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的ROC曲線及最佳臨界值評估 將RDW納入ROC曲線分析,RDW預測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754(95%CI:0.665~0.843),最大約登指數(shù)為0.464,其對應RDW臨界值為13.15%,其敏感度為62.3%,特異度為84.1%,見圖1。
Fig.1 The ROC curve of RDW for predicting poor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AIS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圖1 RDW預測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的ROC曲線
AIS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以及高復發(fā)率,靜脈溶栓是治療AIS的有效措施,目前超早期靜脈溶栓已成為各國AIS治療指南的首選推薦,但經(jīng)靜脈溶栓治療后患者的轉歸情況各異。故進一步探索AIS患者靜脈溶栓后轉歸不良的影響因素顯得尤為重要。RDW是反映人體紅細胞體積變化的一項血常規(guī)參數(shù),用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異系數(shù)來表示,RDW升高表明紅細胞的體積異質性增大,最早用于臨床上貧血的診斷與分類,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RDW與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房顫、心臟驟停、急性心肌梗死等存在相關性[7,12-13],研究還發(fā)現(xiàn)RDW對其他疾病如危重癥[14]、腫瘤[15]、急性腎損傷[16]等方面有預測價值。
目前研究還發(fā)現(xiàn)RDW還與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嚴重程度以及轉歸等方面密切相關[8]。Mo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的RDW水平要明顯高于非卒中患者,且隨訪發(fā)現(xiàn)RDW水平較高的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風險更高。Turcato等[9]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RDW不僅與AIS患者靜脈溶栓后7 d臨床癥狀無改善相關,且進一步長期隨訪發(fā)現(xiàn)RDW>14.5%與AIS患者經(jīng)靜脈溶栓治療后1年死亡率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轉歸不良組AIS患者靜脈溶栓后3個月的RDW水平明顯高于轉歸良好組,且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在校正相關混雜因素后,RDW仍為AIS患者靜脈溶栓后轉歸不良的危險因素,提示發(fā)病時基線RDW水平增高有可能預示靜脈溶栓后轉歸不良。考慮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炎性反應機制。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RDW與hs-CRP、紅細胞沉降率等炎性指標具有明確相關性[18],AIS發(fā)病往往伴隨慢性炎癥狀態(tài),炎性因子大量釋放通過損傷缺血半暗帶造成腦梗死病情加重[19],炎性反應還可以通過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合成,阻礙紅細胞成熟,使幼稚紅細胞進入血液循環(huán)而引起RDW升高[20]。(2)氧化應激機制。氧化應激通過破壞紅細胞膜引起紅細胞滲透脆性增加,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紅細胞生命周期和成熟率,從而引起RDW升高,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與氧化應激密切相關,氧化應激增強致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大量自由基生成造成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惡化和死亡[21]。(3)脂質代謝紊亂。缺血性卒中患者常合并脂質代謝紊亂,有研究表明,高膽固醇人群中RDW較高,高膽固醇水平縮短紅細胞壽命,使紅細胞更新速度加快,致RDW增高[22]。(4)血液凝集狀態(tài)。RDW增高反映紅細胞的凝集狀態(tài),靜脈溶栓藥物阿替普酶(rt-PA)為纖溶酶原激活劑,溶栓過程為該藥物直接或間接使血栓中的纖維蛋白溶解,從而使阻塞的血管再通,而紅細胞在纖維蛋白溶解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紅細胞凝集狀態(tài)可促進血小板黏附、激活、聚集,阻礙纖維蛋白溶解,造成靜脈溶栓血管再通失敗、轉歸不良的結局[23]。(5)神經(jīng)內(nèi)分泌機制。缺血性卒中發(fā)生后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被激活,血管緊張素Ⅱ等縮血管物質分泌增加,刺激促紅細胞生成,進一步造成RDW升高[24];另外,AIS患者往往合并營養(yǎng)不良、高血壓以及心房顫動等,這些情況均有可能引起RDW升高,亦有可能進一步引起溶栓后的不良結局[22]??傮w來說,RDW升高能一定程度上預測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可能是以上多種機制共同參與的結果。本研究進一步通過ROC曲線分析發(fā)現(xiàn),當RDW臨界值為13.15%時,其預測效能最高,提示RDW可作為預測AIS患者靜脈溶栓后轉歸不良的臨床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空腹血糖與入院高NIHSS評分亦是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長期高血糖一方面會加重炎癥反應,另一方面可導致機體大量氧自由基蓄積,通過氧化應激等機制促使缺血半暗帶細胞壞死、削弱側支循環(huán),從而加重再灌注損傷,引起神經(jīng)功能惡化致轉歸不良[25-26]。NIHSS評分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AIS發(fā)生后評估神經(jīng)功能缺損嚴重程度的工具,NIHSS評分越高提示卒中程度越重,Wu等[27]研究表明,高NIHSS評分是預測AIS靜脈溶栓后轉歸不良的高效能指標,入院NIHSS評分12分可作為靜脈溶栓治療后轉歸不良的最佳截斷值,其敏感性為51%,特異性達84%,且在靜脈溶栓后5~24 h后預測價值更高,本研究顯示NIHSS評分高者轉歸較差,與之一致。
總之,許多研究已發(fā)現(xiàn)RDW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發(fā)展狀態(tài),加之具有經(jīng)濟快速、結果易得及容易推廣等優(yōu)勢,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RDW對AIS患者靜脈溶栓轉歸不良有一定的預測價值。然而,用RDW作為一項評估指標尚存在一些缺陷,比如RDW受干擾因素較多、且沒有被接受的統(tǒng)一的臨床診斷臨界值,故較難真正應用于臨床實踐。另外,本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處,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而且排除了嚴重感染、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患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尚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來稀釋干擾因素引起的潛在偏倚,以期更可靠地反映RDW對于AIS患者預后的影響,并進行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