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凱云 趙 勇 谷一超 廖俊敏 李爽爽 張雅楠 杜京斌 吳 丹 黃金獅
先天性食管狹窄(congenital esophageal stenosis,CES) 臨床較為罕見,常合并其它先天性畸形[1]。本病與賁門失弛緩癥較難鑒別,且常因合并食管閉鎖而漏診[2]。嘗試性食管擴張常作為一線治療手段,擴張困難者可選擇狹窄段切除再吻合手術,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比例也日益增加[3,4]?,F報道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例先天性食管狹窄患兒的病例資料,總結診治經驗。
病例1:5歲1個月,男童,因餐后頻繁嘔吐2年入院。多在餐后2 h內出現嘔吐,5~6次/天,嘔吐物不含膽汁,無夜間加重表現,無發(fā)熱、腹瀉及腹痛癥狀。當地醫(yī)院行胃鏡檢查及食管造影檢查均提示先天性食管狹窄,先后行3次食管球囊擴張后癥狀無緩解。遂就診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上消化道造影提示食管下段近賁門管腔變細,呈“蘿卜根”樣,造影劑通過賁門緩慢(圖1)。胃鏡檢查證實食管下段狹窄,直徑約4 mm,胃鏡通過困難。故以賁門失弛緩癥收住院,于腹腔鏡下行Heller術。
患兒取仰臥位,于臍部Veress針穿刺入腹,注入CO2,建立氣腹。此處置入5 mm Trocar,腹腔鏡直視下,于左、右上腹及左中腹分別置入一個3 mm Trocar。自腹壁分別于肝圓韌帶處及左半肝處進針懸吊肝臟暴露食管裂孔,游離食管下段,自賁門向食管縱行切開食管肌層,使食管黏膜膨出,在切開至賁門上5 cm處發(fā)現食管壁變硬,食管下段存在異位環(huán)狀軟骨(圖2),呈“C”型,予以完整剝除并成功保留完整的食管黏膜。暴露左右側膈肌角,于食管后方縫合左右膈肌角2針,緊縮食管裂孔,將部分胃底向前折疊180°并固定于賁門。經胃管注入美蘭,排除胃食管破裂。術中出血約5 mL。
病例2:4歲2個月,男童,因進食固體食物困難3年入院。患兒生后曾診斷為Ⅲ型食管閉鎖(esophageal atresia,EA),并開胸完成食管吻合術,術后發(fā)生吻合口瘺,予空腸喂養(yǎng)保守治療4個月后自行愈合,之后多次復查食管造影均提示吻合口狹窄,故予間斷食道擴張治療,期間多次嘗試進食固體食物均存在進食困難。2歲時出現進流食嗆咳,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提示存在食管氣管瘺復發(fā),食管造影提示食管下段狹窄,狹窄上端食管明顯擴張,原吻合口無明顯狹窄。故開胸完成食管氣管瘺修補術,術中發(fā)現食管下段氣管軟骨異位,術后進食流食未再出現嗆咳表現,但進食固體食物仍存在困難?;仡櫦韧跋駥W檢查,患兒生后氣管及食管CT重建提示食管下段可能存在氣管軟骨異位(圖3),食管吻合術后多次食管造影亦可見食管T8~T9胸椎水平較細。食管氣管瘺修補術后1年,于胸腔鏡下行食管下段狹窄切除再吻合術。
患兒取左側半俯臥位,于右側肩胛下角第6肋間置5 mm Trocar入右胸,注入CO2氣體建立氣胸,壓力為8 mmHg,胸腔鏡直視下,于右側腋中線第4肋間和第7肋間各置入一個3 mm Trocar。松解粘連,沿食管周圍松解游離暴露食管,距膈肌上約3 cm處可見食管粗細交界,組織鉗夾持可觸及軟骨感,病變范圍約1.5 cm。離斷食管,切除病變組織,行食管端端吻合術,4-0PDSⅡ可吸收縫線縫合后壁約6針,前壁6針??p合留置胸腔引流管,關閉切口。術中出血約10 mL,術后轉至PICU。
病例3:10個月,男童,因添加輔食后吞咽困難伴餐后嘔吐2個月入院?;純?月齡時開始添加糊狀輔食,10個月時出現餐后嘔吐,多在餐后2 h內發(fā)生,嘔吐物為未消化食物,不含膽汁。入院后上消化道造影提示食管T9~T10胸椎水平局限性狹窄,狹窄近端食管明顯擴張。胃鏡檢查證實食管下段狹窄,予以連續(xù)2周球囊擴張后進食較前明顯順利,故再連續(xù)2個月擴張2次,進食困難及餐后嘔吐癥狀完全緩解。
病例4:3歲7個月,男童,因間斷吞咽困難伴餐后嘔吐2年入院,癥狀多在進食速度較快時發(fā)生,餐后嘔吐多在餐后2 h內發(fā)生。2歲時因吞咽果核造成食管嵌塞于當地醫(yī)院檢查,造影提示食管下段狹窄,予以胃鏡下取出異物并證實食管狹窄,球囊擴張1次后癥狀無明顯好轉。遂就診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造影提示食管T9~T10胸椎水平局限性環(huán)形狹窄,造影劑通過十二指腸延遲,懷疑十二指腸梗阻,并且近段空腸位于右上腹,考慮患兒存在先天性腸旋轉不良,腹腔鏡探查證實存在環(huán)形胰腺、十二指腸降段異位血管壓迫及先天性腸旋轉不良(圖4)。術后6個月復查造影提示食管下段仍狹窄,造影劑通過十二指腸順利,故再次入院,行胸腔鏡下食管狹窄段切除再吻合術。
圖1 先天性食管狹窄患兒上消化道造影圖 食管賁門連接處明顯狹窄,呈“蘿卜根”樣圖2先天性食管狹窄患兒腹腔鏡下食管下段異位軟骨圖3先天性食管狹窄患兒生后氣管及食管CT重建圖 食管閉鎖合并遠端食管氣管瘺及食管下段環(huán)形高密度影圖4先天性食管狹窄患兒腹腔鏡下十二指腸降段異位血管及環(huán)形胰腺
Fig.1 Upper gastrointestinal radiography in a child of CESFig.2 Ectopic cartilage in lower esophagus under laparoscope in a child of CESFig.3 Postnatal reconstruction of tracheoesophage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a child of CESFig.4 Ectopic blood vessels of descending duodenal segment and circular pancreas under laparoscope in a child of CES
手術方式基本同病例2。但本例胸腔鏡下食管未見明顯粗細交界,組織鉗夾持不能明確狹窄位置,故經鼻腔置入14 F雙腔導尿管進入胃內,充氣后上提球囊定位狹窄遠端,用相同的方式下推球囊定位狹窄近端,切除病變食管約1.5 cm。常規(guī)留置胸腔引流管,縫合關閉胸壁切口。術中出血約2 mL,術后轉至兒童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
病例1:病理檢查證實切除物含有軟骨組織?;純盒g后3 d開始進食,術后7 d出院。隨訪至術后8個月,偶有進食團塊食物困難,故連續(xù)2周行食管球囊擴張,擴張直徑達13.5 mm。繼續(xù)隨訪至術后1年,無進食困難及餐后嘔吐表現,將繼續(xù)隨訪。
病例2:病理檢查證實切除物含有軟骨組織?;純盒g后7 d開始進食,術后2周出院。隨訪至術后1.5個月出現進食固體食物困難,造影檢查提示食管下端吻合口狹窄,術后1.5~4個月內完成10次食管球囊擴張。繼續(xù)隨訪至術后8個月,無進食困難及餐后嘔吐表現,將繼續(xù)隨訪。
病例3:患兒完成4次食管球囊擴張后,隨訪至術后4個月,進食固體食物無障礙,無餐后嘔吐表現,將繼續(xù)隨訪。
病例4:病理檢查證實切除段食管纖維肌層肥厚,其內可見較多混合性腺體。患兒術后1周造影檢查提示少量吻合口漏,術后2周復查造影提示吻合口漏自行愈合,故開始經口喂養(yǎng),術后3周出院。隨訪至術后2個月,進食順利,無餐后嘔吐表現,將繼續(xù)隨訪。
CES較為罕見,發(fā)病率約為1/25 000~1/50 000,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及遺傳傾向[1,5,6]。根據病理結構可以分為氣管支氣管殘留型(tracheobronchial remnants,TBR)、肌肉纖維增厚型(fibromuscular stenosis,FMS)、隔膜型(membrane stenosis,MS)及其它類型。
胚胎發(fā)育早期,氣管和食管共同來源于前腸,兩者分離異??赡軐е職夤苤夤艹煞謿埩粲谑彻鼙冢@種分離異常也被認為是食管閉鎖產生的原因,故TBR與EA可能合并出現[7,8]。胚胎發(fā)育8周左右消化道再通受阻能很好地解釋MS的成因,并能解釋更加罕見的多發(fā)隔膜[9]。但FMS目前尚沒有滿意的理論解釋,早期文獻提示可能和胃食管反流有關,但也有文獻報道24 h食管pH監(jiān)測未見明顯胃酸反流[10,11]。TBR病理結構多為異位軟骨,可能是完整的環(huán)形也可能是軟骨片,少數是食管黏膜下的柱狀上皮組織,或者二者合并存在[4,12]。FMS病理結構一般為增生肥厚的肌肉及纖維組織,結構較正常組織錯亂。MS病理結構為兩層黏膜組織,隔膜中間常有開孔。
CES的起病年齡多在4至6月齡,多表現為添加輔食后吞咽困難或餐后嘔吐[1,3,13]。其它癥狀還有唾液分泌增多、生長發(fā)育受限、反復窒息或肺炎。本組平均起病年齡為1歲6個月,1例早期添加輔食困難,1例食入食物嵌塞,其余2例早期輔食添加順利,只在進食團塊食物時存在吞咽困難及餐后嘔吐。根據癥狀、食管造影及內鏡檢查,本病不難診斷,但需要與賁門失弛緩癥以及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相鑒別。賁門失弛緩癥是兒童少見病,癥狀可表現為間斷進食困難和餐后嘔吐,消化道造影檢查提示食管下段狹窄,胃鏡檢查也可表現為食管下段狹窄及近端食管擴張并食物滯留,因此與先天性食管狹窄較難鑒別[2,14]。本病常合并其它消化道畸形,特別需要注意合并EA,部分病人可能因此而漏診[15]。
CES合并EA的概率為3%~14%,為避免食管吻合口瘺,EA病人需要在圍手術期仔細檢查以排除食管下段或遠端消化道梗阻[15]。病例2食管吻合術后吻合口瘺的發(fā)生可能與此相關。文獻報道EA合并CES的診斷年齡平均在11.6個月,只有極少數EA患兒能在術前或術中發(fā)現合并食管下段狹窄[15]。CES和EA術后吻合口狹窄在癥狀上難以鑒別,術后定期行食管造影檢查可能有提示作用。病例2生后胸部CT重建不僅能清晰顯示食管盲端和食管氣管瘺,還提示食管下段環(huán)形高密度影,可能存在食管軟骨環(huán),遺憾的是臨床和影像醫(yī)生未能及時發(fā)現。
食管擴張只能對部分CES患兒生效,文獻報道TBR患兒對食管擴張治療無效,并且食管穿孔率較高,而FMS和MS患兒有效率也不一致[1,15,16]。擴張方式有球囊擴張和探條擴張2種,兩者的平均擴張次數無統(tǒng)計學差異,探條擴張有效率較球囊擴張略高[17]。食管擴張的間隔時間、次數及持續(xù)時間目前仍存在爭議。Noriaki等[18]報道食管腔內超聲可有效識別食管狹窄的病理結構。Shigeru等[16]建議可根據腔內超聲結果制定治療策略,TBR患兒可直接選擇手術治療,其余2種類型可嘗試食管擴張。我們建議食管擴張可作為嘗試性治療手段,內鏡下球囊擴張安全性較高,如果擴張效果不佳可選擇手術,但手術前需要擴張的次數尚不確定。
手術切除食管狹窄段再行食管吻合是根治CES最可靠的方式。常用的手術入路有經胸和經腹2種,這2種入路方式均可以通過腔鏡手術來完成,近年來關于腔鏡手術治療CES的報道也逐年增多[2-4,19]。
Martinez[19]首次報道了胸腔鏡治療CES,術中初步探查并沒有發(fā)現明顯狹窄,通過放置帶球囊導尿管來定位食管狹窄位置,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病例2曾開胸修補復發(fā)性食管氣管瘺,術中可見食管下段狹窄,狹窄段質地較硬,考慮氣管軟骨異位。該患兒曾2次行開胸手術,已經導致上部胸廓畸形及脊柱側彎,為避免加重胸廓畸形選擇在胸腔鏡下完成食管狹窄切除再吻合手術。術中可明顯分辨食管狹窄部位,未采用球囊定位。病例4在胸腔鏡探查過程中不能準確定位食管狹窄段,故采用Martinez-Ferro方法定位。
Aniruddhe[2]首次報道了1例腹腔鏡手術治療CES,該例因術前診斷賁門失遲緩癥而選擇腹腔鏡Heller手術,術中發(fā)現食管下段存在氣管軟骨異位,故切除病灶再吻合食管,并實施部分胃底折疊。病例1術前診斷也是賁門失遲緩癥,在腹腔鏡食管肌層切開過程中發(fā)現賁門上5 cm處食管壁變硬,考慮存在氣管軟骨異位,故沿著切開的肌層剝除異位軟骨,并成功保留了完整的食管黏膜。國內有報道開腹行黏膜下切除食管異位軟骨,但術中黏膜破損,術后發(fā)生食管瘺,作者提示黏膜下剝離軟骨環(huán)較困難,不推薦該術式[20]。Urushihara等[4]報道腹腔鏡下菱形切除含有軟骨部分的食管壁,手術效果滿意,并提示可降低術后食管狹窄風險。保留黏膜、切除食管軟骨環(huán)能減少術后禁食及住院時間,并能降低術后食管狹窄風險,但因手術操作難度大,缺乏更多病例及多中心研究支持,故需謹慎選擇。
CES為臨床罕見病,常合并其它消化道畸形,特別是在合并EA時容易漏診。本病難以與賁門失弛緩癥鑒別,如誤診可選擇經腹部完成手術。食管擴張只對部分患兒有效,手術切除病灶是根治疾病最可靠的方法,腔鏡手術具有較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