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全,王金貴,張振利,專少鵬,張立國,程洲,鄧科,何嬌月
(1.河北省區(qū)域地質調查院,廊坊 065000;2.河北地質大學,石家莊 050031;3.西藏自治區(q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五地質大隊,格爾木 816000)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縫合帶,一直被認為是雅魯藏布新特提斯洋俯沖消減的產物[1]。近年來,隨著大洋板塊地層學的興起[2],學者們開始重新研究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地質特征及構造演化。嘎學組和澤當組是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洋板塊地層序列的組成單元之一。嘎學組由嘎學群演變而來,而嘎學群由西藏區(qū)域地質調查隊創(chuàng)名于薩嘎縣嘎學村一帶,為一套雜色千枚巖、板巖、放射蟲硅質巖、硅質板巖、變玄武巖、輝綠巖、中基性火山熔巖等組成的地層體,產放射蟲,未見頂、底[2]。澤當組則由西藏第二地質大隊創(chuàng)名于山南市澤當一帶,后改稱澤當巖群,為一套玻安質枕狀熔巖、安山質火山巖、英安巖、流紋巖、蛇紋石化方輝輝橄巖、易剝鈣榴巖、輝長輝綠巖及方輝橄欖巖組合[2-3]。關于嘎學組和澤當組火山巖的成因,一些學者認為其屬于北帶蛇綠巖的組成部分之一[4-10],與北帶蛇綠巖為同時異相的產物[3,11-13]或部分同時異相的產物[14],形成于島弧構造環(huán)境[15]。然而,嘎學組和澤當組巖石的構造屬性與蛇綠巖的構造屬性截然相反,現(xiàn)有理論是否可以解釋存在同時異相的不同構造背景下的產物仍有待商榷。
為進一步厘清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帶洋板塊地層序列的組成,本文在西藏桑耶地區(qū)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嘎學組和澤當組的巖石組合、地層產出形態(tài)、巖石地球化學及年代學特征,探討了嘎學組和澤當組的形成時代及構造背景,認為兩者形成于洋內弧構造環(huán)境,與雅魯藏布江蛇綠巖不是同時異相的產物,而是不同時代、不同成因類型的產物。該識認豐富了洋板塊地層序列,為進一步研究新特提斯洋構造演化提供了新思路。
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及西南部,主要沿雅魯藏布江展布,部分沿噶爾藏布江(獅泉河)分布,由西向東呈NW向至近EW向不規(guī)則帶狀展布。該帶夾持于岡底斯巖漿弧與喜馬拉雅陸塊之間(圖1(a)),沿走向可分為西段(薩嘎以西)、中段(薩嘎—仁布)和東段(仁布以東)。西段可分為南帶、北帶和仲巴微陸塊;東段可分為南帶、北帶和仁布—曲松褶沖帶(朗杰學增生楔),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急劇變窄,南帶與北帶擠壓在一起;中段分為南帶與北帶(圖1(b))[6]。
嘎學組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西段、中段和東段均有分布,在中段和西段主要分布于蛇綠巖或蛇綠混雜巖(昂仁蛇綠巖或昂仁蛇綠混雜巖)南側,部分分布于修康群混雜巖南側,在扎囊縣一帶呈混雜巖和斷夾塊狀產出(圖1(c)),在澤當一帶呈巖塊狀產于羅布莎蛇綠混雜巖南緣。澤當組主要分布于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東段澤當一帶羅布莎蛇綠混雜巖北側(圖1(d)),多呈混雜巖和斷夾塊狀產出,部分分布于桑果組或桑果組混雜巖北側。
圖1 研究區(qū)大地構造位置((a)(b))[16-17]及地質簡圖((c)(d))[1,18]Fig.1 Tectonic locations((a)(b))[16-17] and geological sketch((c)(d))[1,18] of the study area
嘎學組以玄武巖為主,夾安山巖、安山質角礫熔巖、玄武質與安山質凝灰?guī)r、放射蟲硅質巖、泥(頁)巖,巖石發(fā)生了不均勻蝕變,部分火山巖蝕變?yōu)榫G簾石巖,出露厚度為478~772 m[3,11-14]。澤當組下部為玄武巖,中部為含角礫玄武安山巖與英安巖,上部為安山巖夾流紋巖、硅質巖,巖石具不均勻蝕變,出露厚度為241~700 m[3,18]。
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資料[11,13]將嘎學組分為4部分:①將板巖、硅質板巖、變質砂巖組合劃歸修康群混雜巖的基質;②將礫巖、砂巖、頁巖組合劃歸桑果組混雜巖的基質;③將以玄武巖為主,夾安山巖、安山質角礫熔巖、玄武質與安山質凝灰?guī)r、放射蟲硅質巖、泥(頁)巖組合劃歸嘎學組混雜巖的基質;④將厚層硅質巖夾泥頁巖組合劃歸貢勒組(圖2)。將澤當組分為4部分:①將超基性糜棱巖和糜棱巖化方輝橄欖巖組合劃歸羅布莎蛇綠混雜巖的基質;②將礫巖、砂巖組合劃歸桑果組(中下部);③將砂巖、泥頁巖組合劃歸桑果組混雜巖的基質;④將玄武巖、含角礫玄武安山巖、安山巖、英安巖夾流紋巖、硅質巖組合劃歸澤當組(圖3)。各部分均呈斷夾片(塊)狀殘存于混雜巖帶中,在后期俯沖碰撞過程中,主體被改造為俯沖增生雜巖帶的構造組合樣式。
圖2 薩嘎縣松多構造地質剖面[11] Fig.2 Tectonic geological profile of Songduo in Saga County[11]
圖3 扎囊縣卓學竹咔構造地質剖面[18] Fig.3 Tectonic geological profile of Zhuoxuezhuka in Zhanang County[18]
為進一步研究嘎學組與澤當組火山巖的成因,在西藏桑耶地區(qū)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的基礎上,收集了87個嘎學組與澤當組火山巖巖石地球化學數(shù)據(jù),對其巖石地球化學參數(shù)進行了計算和統(tǒng)計。
通過計算,獲得的嘎學組火山巖地球化學參數(shù)如表1所示。嘎學組火山巖(La/Yb)N>1(50個樣品平均值為3.37),表明火山巖為非洋中脊型蛇綠巖。在TiO2-Y圖解(圖4)中,50個樣品點中47個為有效點,1個位于島弧拉斑玄武巖區(qū),22個位于板內玄武巖區(qū),5個位于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巖區(qū),19個位于異常型洋中脊玄武巖區(qū)。在V-Ti圖解(圖5)中,50個樣品點中27個為有效點,1個位于前弧玄武巖類區(qū),1個位于俯沖帶上盤型蛇綠巖區(qū),25個位于洋中脊型蛇綠巖以及與地幔柱有關蛇綠巖和洋島玄武巖區(qū)。在Th/Yb-Nb/Yb圖解(圖6)中,50個樣品點中28個位于陸緣型蛇綠巖區(qū),1個位于與地幔柱有關蛇綠巖及洋島玄武巖區(qū),21個位于俯沖帶上盤型蛇綠巖與前弧玄武巖類區(qū)。在Th/Yb-Ta/Yb圖解(圖7)中,50個樣品點中49個為有效點,6個位于洋中脊玄武巖區(qū),7個位于板內玄武巖區(qū),34個位于板內火山巖帶區(qū),2個位于活動陸緣火山巖區(qū)。在Cr-Y圖解(圖8)中,50個樣品點中49個為有效點,1個位于洋中脊玄武巖區(qū),2個位于洋中脊玄武巖與板內玄武巖重疊區(qū),12個位于洋中脊玄武巖與板內玄武巖及火山弧玄武巖重疊區(qū),5個位于火山弧玄武巖與板內玄武巖重疊區(qū),29個位于火山弧玄武巖區(qū)。在Zr/Y-Zr圖解(圖9)中,50個樣品點中47個為有效點,3個位于大洋弧區(qū)外、1個位于大陸弧區(qū)外,11個位于大洋弧區(qū),18個位于大陸弧區(qū),14個位于大陸弧與大洋弧重疊區(qū)。
表1 嘎學組火山巖地球化學參數(shù)及特征Tab.1 Ge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ocks in Gaxue Formation
圖4 火山巖TiO2-Y圖解[19]
Fig.4TiO2-Ydiagramofvolcanicrocks[19]
圖5 火山巖V-Ti/1 000圖解[20]Fig.5 V-Ti/1 000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20]
圖6 火山巖Th/Yb-Nb/Yb圖解[21]Fig.6 Th/Yb-Nb/Yb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21]
圖7 火山巖Th/Yb-Ta/Yb圖解[21]Fig.7 Th/Yb-Ta/Yb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21]
圖8 火山巖Cr-Y圖解[21]Fig.8 Cr-Y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21]
圖9 火山巖Zr/Y-Zr圖解[19]Fig.9 Zr/Y-Y diagram of volcanic rocks[19]
綜合分析可知,圖4~6的判別結果具有不一致性和多解性,圖7~9的判別結果基本一致,可判斷嘎學組火山巖主要形成于擠壓構造環(huán)境。
通過計算,獲得的澤當組火山巖地球化學參數(shù)如表2所示。澤當組火山巖的(La/Yb)N>1(37個樣品平均值為1.54),表明火山巖為非洋中脊型蛇綠巖。在TiO2-Y圖解(圖4)中,37個樣品點中10個位于島弧拉斑玄武巖區(qū),2個位于板內玄武巖區(qū),7個位于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巖區(qū),18個位于異常型洋中脊玄武巖區(qū)。在V-Ti圖解(圖5)中,36個樣品點中29個為有效點,12個位于前弧玄武巖類區(qū),4個位于俯沖帶上盤型蛇綠巖區(qū)、11個位于洋中脊型蛇綠巖以及與地幔柱有關蛇綠巖和洋島玄武巖區(qū),2個位于俯沖帶上盤型蛇綠巖與前弧玄武巖類區(qū)。在Th/Yb-Nb/Yb圖解(圖6)中,27個樣品點中7個位于洋中脊型蛇綠巖區(qū),20個位于俯沖帶上盤型蛇綠巖與前弧玄武巖類區(qū)。在Th/Yb-Ta/Yb圖解(圖7)中,27個樣品點中1個位于洋中脊玄武巖區(qū),15個位于板內火山巖帶區(qū),5個位于活動陸緣火山巖區(qū),6個位于洋內弧火山巖區(qū)。在Cr-Y圖解(圖8)中,30個樣品點中26個為有效點,2個位于洋中脊玄武巖區(qū),11個位于洋中脊玄武巖與板內玄武巖重疊區(qū),1個位于火山弧玄武巖與板內玄武巖重疊區(qū),12個位于火山弧玄武巖區(qū)。在Zr/Y-Zr圖解(圖9)中,37個樣品點中36個為有效點,3個位于大洋弧區(qū)外,2個位于大陸弧區(qū)外,17個位于大洋弧區(qū),14個位于大陸弧區(qū)。
表2 澤當組火山巖地球化學參數(shù)及特征Tab.2 Geological paramete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 rocks in Zedang Formation
綜合分析可知,圖4~6的判別結果具有不一致性和多解性,圖7~9的判別結果基本一致,可判斷澤當組火山巖主要形成于擠壓構造環(huán)境。
因嘎學組和澤當組屬于洋盆構造環(huán)境,火山巖巖石地球化學性質受洋殼和地幔巖石制約,巖漿上升過程中混染和熔融外來物質量的不同,可能是造成圖4~6判別結果具有不一致性和多解性的原因[3,22-25]?;烊竞腿廴谕鈦砦镔|量少的巖石主要繼承了母巖的巖石地球化學性質,而混染和熔融外來物質量大的巖石具有不同于母巖的巖石地球化學性質,體現(xiàn)了繼承性、改造性或新生性并存的不均衡構造巖漿作用特點。
由于地球化學數(shù)據(jù)在研究中存在多解性,所以,本文綜合多種元素及其特征參數(shù)進行研究,結合區(qū)域地質背景,認為嘎學組和澤當組火山巖及北帶蛇綠巖主要形成于洋內俯沖和整體俯沖構造環(huán)境(圖10)。北帶蛇綠巖主要為俯沖帶上盤型蛇綠巖(SSZ型),而嘎學組和澤當組火山巖主要為前弧玄武巖類(FAB型)。雖然嘎學組和澤當組火山巖與北帶蛇綠巖同樣形成于洋內俯沖和整體俯沖構造環(huán)境,但在形成和分布的具體構造位置及成因類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別,嘎學組和澤當組火山巖不屬于北帶蛇綠巖的組成單元。
圖10 雅魯藏布江特提斯洋東段侏羅紀—白堊紀洋內俯沖與整體雙向俯沖演化模式剖面示意圖Fig.10 Profile sketch of the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and overall bi-directional subduction evolution model from Jurassic to Cretaceous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ethys Ocean in Yalu Tsangpo River
對蛇綠巖和火山巖地層時代的厘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相關巖漿巖中鋯石U-Pb年齡數(shù)據(jù)和沉積巖夾層所含化石的時代來確定。為便于對比分析,本文對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帶蛇綠巖的時代也進行了概述。
通過以往研究可知,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帶蛇綠巖中已獲得的SHRIMP鋯石U-Pb年齡分別為(191.4±3.7) Ma[11]、(185.8±1.7) Ma[17]和(162.9±2.8) Ma[18]。目前進行的西藏桑耶地區(qū)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項目在方輝橄欖巖中獲得的LA-ICP-MS鋯石U-Pb年齡為(168±8) Ma。結合區(qū)域地質構造背景,認為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帶蛇綠巖主要形成于早侏羅世—中侏羅世。
在嘎學組玄武巖中獲得的SHRIMP鋯石U-Pb年齡為(154.9±2) Ma[1]。根據(jù)《西藏自治區(qū)巖石地層》[3],嘎學組硅質巖中含放射蟲Mirifususguadalupensis,M.bailieyi,Tripocycliajoneoi,Ristolahsui和“Eucyrtis”dicera,時代為晚侏羅世晚基末里期—早提塘期,Cecropsseptempordta時代為早白堊世晚凡蘭吟期—歐特里期[2]。在薩嘎以西的嘎學組硅質巖中產放射蟲Archaeodictyomitra-Cyclastrum組合,時代為早白堊世貝利亞斯期,Sethocapsa-Hemicryptocapsa組合的時代為早白堊世凡蘭吟期,Stichomitra-Dorypyle組合的時代為早白堊世阿爾必期[11,13]。結合區(qū)域地質構造背景,認為嘎學組的形成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在澤當組玄武巖中獲得的SHRIMP鋯石U-Pb年齡分別為(147.8±3.3) Ma和(145.7±2.5) Ma[7]。目前進行的西藏桑耶地區(qū)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項目在澤當組英安巖中獲得的LA-ICP-MS鋯石U-Pb年齡為(132±8) Ma。結合區(qū)域地質構造背景,認為澤當組的形成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上述研究表明,嘎學組和澤當組與緊鄰的蛇綠巖不是同時異相的產物,而是不同時代、不同成因類型的產物,后期共同遭受了俯沖消減碰撞作用的改造。對嘎學組和澤當組的進一步合理劃分,有利于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北帶洋板塊地層序列的合理恢復與建立。
(1)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內的嘎學組和澤當組火山巖與蛇綠巖不是同時異相的產物,而是不同時代、不同成因類型的產物。
(2)嘎學組和澤當組形成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與洋內俯沖相關的洋內弧構造環(huán)境,為洋板塊地層序列的前弧玄武巖類(FAB型)。
(3)嘎學組和澤當組主體被改造成混雜巖,或呈斷夾片(塊)狀殘存于混雜巖帶中,表現(xiàn)為俯沖增生雜巖帶的構造組合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