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竹伸介 譯/毛丹青
不久前,爺爺去世了。
我們收拾爺爺?shù)姆块g時,在床鋪下發(fā)現(xiàn)了一個筆記本,封面上寫著“死后會怎么樣”。
爺爺在本子里寫寫畫畫,記下了他死后想要變成什么,希望家人幫他做什么之類的事情。
比如:
后來的計劃
去天堂時的裝備
請把我的墳?zāi)菇ǔ蛇@樣
守護家人的方法
請幫我做這樣的紀念品……
我越看越興奮,都開始期待去天堂了。
爺爺應(yīng)該也很期待去世吧?
不對!我又想了想……也許正好相反。
過程寫作法是一種創(chuàng)意性的寫作教學(xué)方法,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引入我國,起初是用于語文教學(xué),后來影響、改變了我國英語寫作教學(xué)的現(xiàn)狀。這一理念是由以賈特·艾米格為代表的一些學(xué)者提出的,他們認為優(yōu)秀的作家最先關(guān)注的是作品的寫作思想而不是正確與否,如果作家創(chuàng)作初稿時過分注重自己的拼寫正確與否,寫作重點就會被分散。過程寫作法將寫作視為一個由表及里的過程,而不是直接的結(jié)果。這一寫作方法提倡寫作者要認真思考寫作內(nèi)容,在寫作過程中要經(jīng)歷構(gòu)思、寫稿、修正、編輯等過程,體現(xiàn)線性認知過程。
也許爺爺非常孤獨,非常害怕去世,才寫下這本筆記。
他在筆記本里寫了這么多開心的事,是為了讓自己不害怕死。
不過……再看看爺爺?shù)墓P記,他好像還是挺期待的。
爺爺?shù)男那榈降资窃鯓拥模?/p>
是害怕,還是期待?
或許,兩種心情都有。
爸爸,你覺得呢?
嗯……到底為什么要寫這些呢?
爸爸接著說:“人總有一天會死,但我們不知道這一天什么時候來臨。所以我覺得,提前想想自己死后想變成什么,希望大家?guī)兔ψ鲂┦裁?,和別人聊一聊這些想法或者記在筆記本上,是一件好事?!?/p>
太好了!我也要寫一本《死后會怎么樣》。
我去買筆記本。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沒法知道爺爺是怎么想的了。
我真希望能跟爺爺好好聊聊這些事。
想到今后再也見不到爺爺了,我很難過。
如果真的有天堂,而且跟爺爺想象得一樣,我會稍微安心一些。
還好,爺爺給我們留下了這本筆記本。
筆記本買回來了。
如果是我,死后會怎么樣?
我一開始想自己死后的事情,就發(fā)現(xiàn)我還有很多現(xiàn)在就想做的事:
踢出倒鉤球
抓一只大螃蟹
英雄救美
取得重大發(fā)現(xiàn)
有這么多事情要做呢,我得好好想一想。
除了《死后會怎么樣》,再寫一本《活著的時候做什么》,好像也不錯。
那么,今天……
我先練習(xí)一下去天堂時要用的飛行姿勢吧。
(摘自《后來呢 后來怎么了》,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愛心樹繪本館 出品,吉竹伸介圖,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