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蕊娟
他是15 個頂尖國際專業(yè)類自然攝影賽事獲獎者中的第一個中國人, 他用微距鏡頭讓人們看到了一個非常奇妙的童話世界……
童年時,袁明輝最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就是《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這成了他認識大自然的一扇窗口,也讓他看到了生命的奧妙。
大學畢業(yè)后,袁明輝被分配到武漢一家藥廠當工人,工資不高,生活壓力大,攝影成為他放松身心的業(yè)余愛好。1998年碰到下崗潮,抱著“多門技術多條路”的想法,沒有一點攝影基礎的袁明輝開始在武漢大學學攝影。結果他第一次交人像作業(yè)就被老師批評:“你的照片只是為了生存,是最低的檔次,而只有為了生活的藝術才算得上作品?!?/p>
這個批評對于他來說觸動很大,袁明輝開始反思自己學攝影的初衷,琢磨著生存、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當時很多同學都去各地拍攝風光大片,但袁明輝經濟緊張,只好選擇了微距攝影。從此,他開始把鏡頭對準自然界平凡的生物,在家門口就可以進行“創(chuàng)作”。
袁明輝慢慢發(fā)現,那些微小的、不起眼的、不受關注的生靈,跟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自然界中的萬物枯榮,都在人們面前展現出生命之美。
2001年的一天,袁明輝在雜志上看到了攝影家奚志農,在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WPY)上的獲獎作品《幸存者》。得知他是這項頂級國際自然攝影賽事中獲獎的首位中國人,欽佩之余,袁明輝更佩服他獨自投身白馬雪山中攝影的勇氣。隨后,袁明輝又逐漸看到更多精彩和不可思議的自然攝影作品。
本文主人公
這次偶然發(fā)現,給袁明輝打開了窺探國際自然攝影世界的窗口。登錄比賽網站,那些精彩到不可思議的作品,令他驚嘆不已。但同時他也遺憾地發(fā)現,很少有中國攝影師在這些國際專業(yè)比賽中嶄露頭角。當時袁明輝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拍出有個性的好作品,參加WPY年賽大角逐,漲一漲中國人的士氣!這個很樸素的想法,成為他主攻微距攝影的動力。
從此,袁明輝經常獨自一人拿起相機,到山丘和田野濕地中尋找昆蟲的蹤跡;不管風霜雨雪,都會留意身邊植物的細微變化……對自然界生物的生長規(guī)律、習性特點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他感覺那些小生命就像朝夕相處、可以溝通的朋友。躲在樹叢里的蝗蟲、從水中探出腦袋的青蛙、衰敗的枯葉、蛻皮的毛毛蟲……這些自然界中不起眼的小生命就是他作品的主角。
袁明輝的照片畫面簡潔,但能讀出故事、讀出趣味,還有那蓬勃的生命力。他認為,好的攝影作品不一定出自鮮為人知的地方,那些沒人知道幾時成長、何時枯萎的草叢或樹林中,卻常有一個充滿驚喜的“小宇宙”。
在一次和朋友外出拍攝的時候,袁明輝看到干枯的樹皮上面有一根藤蔓,從上往下看的時候,藤蔓的顏色由綠轉紅,他感慨這根美麗的藤蔓好像走過了一個時代。朋友卻覺得拍攝一根常見的藤蔓,沒什么意思。回到家,袁明輝將其命名為《走過季節(jié)》,此刻那個朋友才驚訝地發(fā)現,這張圖片確實很美,因為畫面展示了一個生命轉變的過程!后來這幅照片在國內一家知名自然雜志上發(fā)表,頗受讀者好評。
袁明輝常常會在作品里融入情感和想象。他的第一張微距攝影是一棵石頭縫里長出來的蒲公英,“感覺它跟自己的境遇很像,腳下的土地雖小,但只要有一點立足之地,生命也要綻放?!鄙钋飼r,一株月季的枝上有很多殘葉,一支剛蛻完皮的葉蜂幼蟲,在葉叢中的景象吸引了袁明輝的注意。他感覺這只剛蛻完皮的毛毛蟲也有一個理想,也許就是快快長大,再次完成生命的蛻變!
在他眼里,不管多小的生命都值得尊重。拍攝昆蟲和動物時,袁明輝會注意不去驚擾“朋友”,因為只有在感到安全的時候,它們才會放松,這時的姿態(tài)才是最美的,也最能體現自然的靈動和趣味。
在一個夏天的傍晚,袁明輝走過一叢美人蕉,他發(fā)現一片美人蕉的葉子上,有一排被蟲子咬的大小不同但形狀相似的洞。幾乎同時,他看到一只蹦蝗在葉子的洞中閃躲了一下。由于長期在野外拍攝各種昆蟲,對其習性比較了解,袁明輝知道這只蹦蝗在感知危險過去后,還會回來。于是他就蹲在這叢美人蕉旁靜靜等待。十幾分鐘后,當這只蹦蝗再次出現在葉子洞中時,他連續(xù)按下快門拍下了這張畫面。
在微距鏡頭下,他運用一種獨特的視角,帶領人們重新認識著身邊的這個世界。“城市的快速發(fā)展,留給城市里平凡動物們生存的空間已經不多。我想通過美麗的自然攝影作品,讓人們關注身邊的環(huán)境和小動物,因為美麗的小生命也在慢慢消失?!?/p>
袁明輝曾拍攝過一只藏在牽牛花里的螞蟻,當用微距鏡頭對準管狀花心里的螞蟻時,牽?;ㄗ霞t色的花瓣會被虛化,形成夢幻般的效果。此刻這只小精靈正躲在花心里吃花粉,在這個小安樂窩里,它久久不愿出來。袁明輝笑著說:“在微距鏡頭的效果里面,感覺這只螞蟻像是從一個時光通道里面正在爬出來。”
美妙的畫面背后,是常人難以忍受的付出和堅持。為拍攝蜻蜓交尾,袁明輝曾多次奔赴大別山中蹲守。最后他在河水里一動不動泡了兩個多小時,才終于抓拍到令人心動的瞬間——兩只蜻蜓剛好構成一個愛心形狀。蜻蜓交尾通常只有短短十幾秒,而他拍攝這張照片卻用了整整3年!
攝影作品《捉迷藏》
2014年7月,袁明輝的作品《成長的龍舌蘭》,獲得第八屆IGPOTY英國國際花園攝影年賽微距藝術組的冠軍。這也是亞洲攝影師第一次在這項比賽上獲得冠軍。
細看那件獲獎作品,只見光從植物園溫室一扇窗子里照出來,讓這幅畫面有了三維立體的奇妙效果。而龍舌蘭生長的線條和人體生長的線條,在此刻有了一種奇妙的重合。這種觀察和思維方式,讓評委覺得頗有新意!
袁明輝最欣賞自然攝影師弗蘭斯·蘭廷說的一句話:“攝影師要有學者的頭腦,獵人般的眼睛,詩人般的心?!蓖獬鰯z影時,他不會刻意要求自己一定要拍出什么樣的作品。在享受大自然花草的甜美香氣時,他會放松身體,盡量忘記城市的喧囂和生活壓力。當戴上耳機,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似乎也賦予自然攝影作品一種旋律美。在攝影時,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角度,他會經常跪趴在地上,慢慢地,對光線變化的感知力變強了,把握構圖的能力和畫面語言的表達力也得到了提高。他時常感嘆當真是自然教會了自己如何攝影。
攝影作品《成長的龍舌蘭》
攝影作品《青蛙王子的領結》
每年夏季,在大別山里的溪水邊,每隔三四米就會有一只透頂單脈色蟌。雄性色蟌全身散發(fā)出強烈的金屬光澤,在逆光下看卻是黑色。炎熱的夏季,袁明輝穿著連體的防水衣褲跪在溪流中,把相機貼近水面,從下往上以天空為背景拍攝這只色蟌。草葉簡潔的線條和色蟌形成了線和點的呼應,就像是一幅簡約的畫。
一只青蛙,在露出水面的睡蓮嫩葉中露出了頭。袁明輝趴在地上拍攝時,用一個平視的角度正面拍攝青蛙的眼睛。通過水面的倒影,馬上呈現出一個有趣的場景:鉆出水面的睡蓮葉像是襯衫的衣領,巧的是小青蛙的頭正從襯衫的領口里鉆出來,領口還打著一個領結,而這個領結是光線經過水面三次折射和反射后的一個倒影。他把這件作品命名為《青蛙王子的領結》。
2017年,袁明輝出版了自己的書,還獲得第11屆國際自然攝影競賽獎(Asferico)植物與真菌組冠軍,成為獲得Asferico大獎的第一位來自亞洲的攝影師。2018年,他又斬獲第12屆國際自然攝影競賽獎人與自然組冠軍和植物真菌組高度榮譽獎。他成為Asferico歷史上,連續(xù)獲得冠軍的第一位攝影師!
一臺相機,一個微距鏡頭,俯下身,敞開心,捕捉大自然里小生靈的動人瞬間。近年來,袁明輝先后拿下美國國家野生生物攝影大賽冠軍、英國國際花園攝影年賽冠軍、美國最佳自然攝影獎和英國野生生物攝影年賽冠軍,成為國內首個完成全球自然攝影界四大賽事“大滿貫”的攝影師。同時,他也是15個頂尖國際專業(yè)類自然攝影賽事獲獎者中的中國第一人。這位中國最牛的自然攝影師,把大自然拍成了藝術大片,在橫掃所有國際自然攝影大獎的同時,他的作品經常出現在歐美各國的影展,以及明信片、掛歷、書籍和商品上。這份近乎傳奇的成績單背后,是他十幾年的堅持和對自然的那顆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