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
世界名著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寶庫。它讓一代又一代渴望了解世界、認識人性、追溯人類思想起源的讀者沉浸其中。青少年時期,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一些學生在初涉名著時,本來滿懷期待想要好好品味一下文學的盛宴,但由于選擇不當,不但沒有嘗到甜頭,反而覺得晦澀難懂,不愿卒讀。
那么,作為一名中學生,初讀名著,究竟應該如何選擇呢?如果我們以故事情節(jié)與思想內(nèi)涵的關聯(lián)為標準,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思想內(nèi)涵豐厚,但故事情節(jié)不一定很生動的作品。比如《約翰·克里斯多夫》,四部十卷,一百多萬字,而內(nèi)容就是寫一個音樂家從生到死的一生。情節(jié)不多,議論不少,有人稱之為“議論體小說”。但它不大適合初讀名著的中學生。讀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這類深厚而難懂的作品,完全可以留待日后心智成熟、閱歷豐富的時候再讀。
第二類是相對淺顯易懂而可讀性又很強的作品。這類名著,或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讓人手不釋卷;或貼近大眾,容易引起共鳴。比如《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少年維特之煩惱》,以及契訶夫、莫泊桑和屠格涅夫的一些中短篇小說。這類作品,可讀性強,藝術上也各有長處。
第三類是故事生動、富有吸引力,內(nèi)涵也深厚的作品。比如《簡·愛》《悲慘世界》《牛虻》《紅與黑》等等。這類作品思想意義與審美兼具,藝術魅力與人文精神并存,是最適合中學生閱讀的。
我們以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為例,來談談如何選讀名著?!栋材取た心崮取贰稄突睢泛汀稇?zhàn)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栋材取た心崮取芬詯矍闉橹骶€,故事相對單純,但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細膩而深入,尤其是主人公安娜的悲劇結局,震撼人心。此書應該是三部作品中最容易被讀者接受的。《復活》的前半部分因為故事性強,比較好讀;但中間因為插入了大量反映作者政治理念和倫理思想的議論,對中學生而言,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背景,讀起來會覺得十分吃力。而《戰(zhàn)爭與和平》的時代背景和深邃的思想,有一定閱讀基礎的中學生讀起來會更易理解。
中學生可選擇從篇幅短小的讀起,慢慢過渡到長篇作品。如普希金的文學成就非同一般。其實,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而且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短中長篇均有佳作。我們不妨先讀他的短篇,比如《驛站長》《村姑小姐》等,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讀了一些短篇后,再進一步讀他的中篇《上尉的女兒》。最后,再讀他的長篇代表作《葉普蓋尼·奧涅金》。
綜上所述,中學生面對世界名著的茫茫書海,不妨多聽聽老師的建議,選書之前初步了解作品內(nèi)容。
“讀中外名著,猶如擁有一筆財富”。莫言曾說:我看文學作品大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到現(xiàn)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的東西。中學生朋友們,多讀世界名著吧。
(責任編輯? /? 劉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