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時期,同品牌下的處理器都會采用相同的制程工藝和微架構(gòu)。比如英特爾每代酷睿都會衍生出桌面版(臺式機(jī))和移動版(筆記本)。而兩類處理器之間差異最大的參數(shù)就是TDP(熱功耗設(shè)計),它的含義是CPU在典型功耗下可以散發(fā)的溫度計量,用以給散熱系統(tǒng)設(shè)計做參考。筆記本專用的移動處理器TDP最高只有45W(圖1),而臺式機(jī)處理器的TDP則是65W起步(圖2)。
?①筆記本再豪華的散熱模塊也不過如此
②高端桌面處理器需要水冷散熱器才能將高溫“鎮(zhèn)壓”
我們可以將同工藝同架構(gòu)的處理器理解為可口可樂,它們的味道一樣,而TDP則是包裝大?。▓D3)。桌面版處理器擁有更高的TDP,所以它們會選擇大瓶裝,蘊含更多的能量,可以同時分配給更多人喝(多任務(wù)),也能讓一個人喝得更爽更飽(性能更強)。移動版處理器則像是小瓶或罐裝的可樂,它的優(yōu)勢是更小更便攜(省電且有利于輕薄化設(shè)計),但受制于包裝容積的上限,它雖然能讓你喝爽(一口干),卻很難喝飽(無法長時間滿血運行)。
在相同工藝和微架構(gòu)的基礎(chǔ)上,處理器性能的強弱還取決于核心數(shù)量、默認(rèn)/睿頻加速頻率以及高速緩存容量。但一般來說,TDP越高,處理器就越容易塞進(jìn)更多物理核心(緩存同比增加),并能設(shè)定在更高的主頻和加速頻率上。換句話說,其他影響性能的參數(shù),依舊受到TDP的牽制。因此,只需透過TDP,我們就能大致了解一顆處理器屬于哪種檔次標(biāo)準(zhǔn)。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筆記本處理器的分類。
不同品牌(如英特爾和AMD)和同品牌旗下不同序列的產(chǎn)品線(如酷?;虮简v),在工藝、架構(gòu)、主頻、緩存和其他功能模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所以哪怕TDP相同,它們之間的性能可能依舊存在較大的差距。只是這些就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中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guān)注CFan的后續(xù)報道。
代表:i5-9300H、i7-9750H
H系列酷睿處理器平臺擁有45W的TDP,性能大約可以達(dá)到同檔次桌面處理器(如移動版i5-9300H對桌面版i5-9300)的70%~80%左右,是專門為游戲本量身定制的存在(圖4)。為了釋放出更強的性能,H系列酷睿需要較為豪華的散熱模塊,普通輕薄本很難穩(wěn)定地駕馭它。如果你喜歡玩游戲,或從事視頻編輯、復(fù)雜編程和其他需要多任務(wù)處理的工作環(huán)境,請認(rèn)準(zhǔn)搭載該系列處理器的產(chǎn)品。
④H系列酷睿處理器幾乎都是單芯片設(shè)計
代表:i5-10210U、i5-1035G7
⑤U系列酷睿處理器多在一塊基本上集成雙芯片,分別為CPU和南橋芯片
U系列酷睿處理器平臺的TDP以15W為主,少數(shù)頂級型號則擁有28W的TDP。這類處理器的性能較之同級別的H系列酷睿再度下降了20%~30%,但卻換來了相對更小的發(fā)熱量和功耗,可以被塞進(jìn)更輕薄的筆記本體內(nèi),并顯著提升續(xù)航時間(圖5)。如果你希望輕薄與性能兼顧,相信搭載該平臺的筆記本不會讓你失望。
代表:i5-10310Y、i5-1030G7
早期Y系列酷睿處理器平臺的TDP只有4.5W,從第十代酷睿開始則提升到了9W~12W。在性能方面,Y系列較同級別的U系列再度下降,但卻換來了更小的發(fā)熱量,使用被動散熱(無需風(fēng)扇)模塊即可穩(wěn)定運行。因此,該平臺最適合PC平板二合一類型的設(shè)備(圖6),滿足長途外出的商旅用戶移動辦公娛樂的需求。
代表:奔騰J5040、賽揚J4125
移動版奔騰和賽揚的定位和性能還要在Y系列酷睿之下,常見于低于3000元價位的入門級筆記本市場,性能只能算是勉強夠用,適合不玩游戲、只有輕辦公需求的用戶選擇。
代表:銳龍5 3550H.銳龍7 3750H
AMD如今在筆記本領(lǐng)域主打“移動銳龍”(圖7),和酷睿一樣,移動銳龍也被細(xì)分為性能級的H系列和低功耗的U系列。其中,H系列的移動銳龍擁有35W TDP,可以穩(wěn)定地運行在更高主頻上,所以性能較U系列的移動銳龍要強一些。在移動銳龍4000問世以前,H系列銳龍7的I生能與H系列的酷睿i5相當(dāng)。
代表:銳龍5 3500U、銳龍7 3700U
U系列移動銳龍?zhí)幚砥鞯腡DP同樣為15W,它們的CPU性能與同級別的酷睿(U系列)相近,但GPU性能更強。在低于4000元的低價位輕薄本市場,銳龍平臺的筆記本性能價格比往往更加出色。
代表:Athlon 300U、 A6 9220C
速龍/A系列的定位類似英特爾旗下的奔騰和賽揚,性能同樣屬于勉強夠用,適合入門級的筆記本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