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縣異地開發(fā)扶貧村回訪記"/>
畢增堂(彝族)
1998年,云南省實施異地開發(fā)扶貧項目,祿豐縣借此東風,計劃將生活在喪失生存條件地方的5000人貧困人口搬遷到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安置,使之異地脫貧致富??h委、縣人民政府從農業(yè)、林業(yè)、土地、民委、扶貧等單位抽調人員,成立“祿豐縣異地開發(fā)扶貧辦公室”,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開展實施。
項目經(jīng)過三年多的實施,來自喪失生存條件地方的1083人,漢、彝、苗族貧困人口,遷移到富庶的熱壩彩云鎮(zhèn)落戶。分別組成新禧村、白楊新村、東興村、團結村四個村小組。二十年過去了,那些遠離故土的人們,生活得怎么樣了?懷著縷縷的牽掛與期望,我決計回訪一下當年親自為之命名的四個異地開發(fā)扶貧村。
我首先要去的,是白楊新村,它隸屬于彩云鎮(zhèn)白楊村委會,緊挨著彩云鎮(zhèn)人民政府,是當時全省“小集鎮(zhèn)建設與異地開發(fā)扶貧相結合”的示范點。我記得很清楚,當時這個村有64戶276人,來自全省506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之一的黑井鎮(zhèn)9個村委會38個自然村。白楊村委會黨總支羅書記,給我聯(lián)系了白楊新村的黨小組長兼村民小組長。村小組長到來,不料是一個驚喜:他是當年遷出地黑井鎮(zhèn)的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姓唐,既是一位異地開發(fā)扶貧的領導組織者,又是一名移民。當年去遷出地作入戶調查時,就是他陪著我,走遍了他管轄下的村村寨寨。最難忘的,是他帶我去癩貓山。
聽到癩貓山的地名,我腦海里便想像出一個亂石重疊、荊棘叢生、骨瘦毛禿的野貓成群的荒山野嶺。那里是祿豐縣的土地,卻深深伸進牟定縣境內,就像一把長長的勺子,搭在人家的飯盆里,勺子是我的,周圍的米飯卻是別人的。這種情況,通常稱為“飛地”。這塊飛地上,居住著一戶人家,是我做遷出地入戶調查的第一家。那個初春的早晨,我和唐書記,幾乎是踩著早起的老母雞的尾巴出了門。頭天晚上,唐書記就說了,癩貓山坡長路險,要在太陽冒山前爬到半山,才會輕松點,不然太陽一出,又熱又曬,夠人受的。果真,我們在刀削斧劈的絕壁中攀行了好半天,來到一塊稍平緩的地方時,太陽剛剛照到了我們。此時,我已渾身浸濕,感覺褲襠都在淌水。回望剛才走過的路,竟蹤影全無,全隱在峭壁中了。只有那一根細線般的成昆鐵路,穿山過河,韌韌地延向遠方,仿佛在激勵著人,不要改變向往,好景就在山那邊。再往上走,雖然是羊腸小道,坡卻緩和得多了。滿坡望去,很少見到大樹喬木,路兩邊只有密密匝匝的橄欖樹和蕭蕭瑟瑟的飛機草。說明,這地方土層不厚,干熱瘦瘠。
我們來到躲在小洼灘里的那戶人家的屋旁時,太陽已經(jīng)升起老高。我們已經(jīng)走了三個半小時。唐書記說是因我走不慣那種路,所以速度有點慢,平時他們來,兩個多小時就能到。在一片狗咬聲中,兩位男人呵斥著狗迎出門來。見到我們,他們一臉的恭謙。他們是父子倆,提前帶到了口信,這幾天都在家等著我們。按搬遷安置對象入戶調查工作的要求,我對他家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這戶人家姓趙,有老兩口,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個孫女。大兒子媳婦前兩年跟一個外省養(yǎng)蜂的私奔了,他女兒十一歲,去年曾送去中心校讀了幾個月書,但一天一接送,家里還有活計要做,太累人,孩子也膽小鬧著不愿去,只好輟學在家。耕地倒不少,但都靠天吃飯,這地方十年九旱,雨水好時糧食能勉強維持生活。有草有樹的山場不多,牛羊也養(yǎng)不了多少。沒有山泉水,都是靠積攢點雨水供人畜飲用。逢著大旱,要到六七里外取水吃。這里離最近的村子都有七八公里,現(xiàn)在連村委會都還沒通鄉(xiāng)村公路,通電、修車路近乎神話。問到家里的積蓄,老趙說老婆子常年生病,現(xiàn)在信用社還欠著一千多元的貸款,雖有兩兒子和女兒時不時外出務工,但也只夠他們花銷。我聽完情況,又看了家居條件,說家徒四壁有點夸張,但跟我三十年前的山區(qū)老家差不遠。這樣的家庭條件,要搬到百里之外的安置點重建家園,難?。∫驗榘串惖亻_發(fā)扶貧的政策,國家的投資重點是在安置點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主體住房還得依靠安置戶自己建蓋。
這樣,一個月里,我們異地開發(fā)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同志,分別訪遍了申請搬遷的1248戶農戶,他們都分布在4個鄉(xiāng)鎮(zhèn)、29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
接著,編寫 《項目建議書》 《可行性性報告》,報省政府異地開發(fā)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家組評審等。一個月后,省政府批準了祿豐縣實施1000人的異地開發(fā)扶貧項目。省異地辦的同志說,這是一個特例。一是祿豐縣不是貧困縣,而異地開發(fā)扶貧項目,原則上只針對貧困縣;二是從項目報批、專家評審、到省政府批準實施,僅一個多月,這種速度,從未有過。
雖然,省政府批準的指標與縣政府上報的指標相差太大,但作為非貧困縣,已經(jīng)是難能可貴了。再說,省異地辦的領導也表態(tài),如果這一千人的項目實施好了,以后可以優(yōu)先考慮增加指標。
從5000人的計劃壓減到1000人,這也著實為難。同樣是生活在喪失生存條件地方的貧困人口,手心與手背,應該怎樣抉擇?我們先與相關的鄉(xiāng)鎮(zhèn)黨委政府研究,按貧困程度和環(huán)境惡劣情況,選出了2500人的申請搬遷對象,再組織戶主召開會議,以抽簽抓鬮的方式,確定了搬遷1000人的搬遷對象。那場面,真有點悲戚。抓到鬮的,喜憂參半,畢竟要到一個全新的地方去建房、生活,面臨的困難肯定不少。沒抓到搬遷鬮的,失望、沮喪,甚至失聲痛哭。因為,誰也說不準,錯過了這個機會,還有沒有這個政策。其他地方,都擔心人們懷戀故土,不愿意搬遷,而我們所選的地方,不存在這個擔心,他們都被耕地、飲水、道路、上學、求醫(yī)等問題困擾得太久了。能走出大山,得到一塊生活更方便輕松的地方,是他們幾代人的愿望。
按原計劃,1000人搬遷對象,分八個安置點,布置在彩云壩子相對偏遠的山腳。因為移民的耕地要新墾荒山來解決,壩子中間,都是當?shù)厝烁N的良田。在實施中,我們與當?shù)卮逦瘯ó敃r叫辦事處)達成協(xié)議:他們負責協(xié)調土地,安置點設在公路邊,從當?shù)卮迕袷掷飬f(xié)調出耕地分給移民,平均每位移民不少于一畝水田,一分的菜地。而我們則負責把省下的開荒、修路、引水、架電的項目經(jīng)費用于解決當?shù)氐幕A設施建設。
就這樣,原本批準的八個安置點變成了四個安置點,原本在壩子邊緣的安置點移到了壩子中心一帶。這樣一變,對于移民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弊。但這樣,需要把56個子項目,改變成20個子項目。改變項目,是要向省政府異地辦申請,報經(jīng)分管副省長批準的。未經(jīng)批準,一旦檢查發(fā)現(xiàn)實際項目與計劃項目不同,省里將停止下?lián)茼椖抠Y金,并追究當事者責任。層層批準上報,開會研究討論,沒有半年十月的時間,是不可能批下來的。
邊干邊匯報吧!
當時在安置點建設工地上的標語是:“當年搬遷,當年解決溫飽!”“搬得出來,住得下來,富得起來!”
來視察的各級領導,看了這些口號,不少都笑而不語。
第一批移民來到彩云,邊建房邊生產。毛房建好,也到了秋收,那年天遂人愿,風調雨順。我?guī)孜恢菘h來視察的領導走訪了幾戶移民,家家稻谷豐收。一戶三口之家的移民,收獲了47麻袋谷子。問他夠不夠吃一年,他笑呵呵地說:夠了夠了,在老家,三年都收不了這么多谷子。我們小春還有收成呢!我對領導們說,這里土地肥沃,水利化程度高,只要人均有三分良田,糧食夠吃是沒問題的。這個安置點我們人均落實了1畝1分的良田,戶均3分的菜園。黑井人田地里活計做得精細,搬遷來的,又都是耪田的好手,不會連肚子都苦不飽的。這是個天然溫室,冬天穿單衣都不會冷。“當年搬遷,當年解決溫飽!”這目標算實現(xiàn)了吧?
領導們頷首:這算吧!但還有“搬得出來,住得下來,富得起來!”
這得看兩年,兩年穩(wěn)得下來,就永遠穩(wěn)得下來了。我回答得很理直氣壯。
幾年后,全省多個異地開發(fā)扶貧項目實施縣都為移民回遷頭疼,而祿豐219戶移民,沒有一戶回遷。
唐書記告訴我,白楊新村現(xiàn)已發(fā)展為69戶、289人,耕地大多都出租給外來的老板發(fā)展其他產業(yè)了,他們村好多人都到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昆明等地打工,少數(shù)在近處做工,還有幾戶人成為養(yǎng)殖大戶,菜牛、生豬遠近聞名。
新禧村當然也要去的。不用向導,我憑記憶也能挨戶走通。這個村是2000新禧之年啟動的,這里當時共安置了70戶328人,設計的格局是整個村安置戶呈“豐”布局,主村道15米,通戶巷10米。單家獨院,每戶占地面積為270平方米。聽說,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發(fā)展成有119 戶,390人的大村子了。
村碑前,碰上了老段。他一見我,就熱情地說:畢主任,十多年沒有見到你了,快來家里坐。說著開著輪椅引我進他家小院里。老段年輕時是個手藝人,日子正過得風生水起時,外出務工被重物砸斷了腰而下肢癱瘓,多方醫(yī)治沒能康復,媳婦離他而去,留下年幼的女兒和他苦苦度日。他來到安置點時,是由同胞們背著來的。了解到他的情況后,我們對他作了特殊照顧:他家的宒基地、耕地、菜地都沒有參加抽簽,而是從方便、就近等方面綜合考慮,留了最好的給他。這樣處理,移民們也心服口服。他家的小院一派姹紫嫣紅,一幢三層的小洋樓精巧別致,正房門前一對兩米見方的大漢白玉魚缸,上面龍飛鳳舞的浮雕栩栩如生。也許是看到我的疑惑,老段笑呵呵地說,他每天沒事,就養(yǎng)養(yǎng)花草,搞搞衛(wèi)生。女兒長大后招了一個女婿,倆人開始出外打工,后來承包工程,現(xiàn)在自己發(fā)展,效益不錯。吃穿用度女兒女婿隨時孝敬。我問村里還有沒有沒解決溫飽的人,他說有的人偶爾因生病等造成生活困難,沒有特別的貧困戶。當?shù)卣畬λ麄円彩翘貏e關照的。我問村民們經(jīng)濟收入主要靠什么時,他說多數(shù)人是靠外出打工,這里外出打工十分便利,可遠可近,附近來搞各種熱壩開發(fā)項目的老板很多,隨時找得出活計做。還有一部分人到處做生意,他們老家來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做生意的好手,來到彩云鎮(zhèn)后,便利的交通和與昆明楚雄等城市相鄰的區(qū)位優(yōu)勢,讓他們大顯身手。不僅自己賺了錢,還帶動了大量的當?shù)厝?,把生意做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遠。這話我信,彩云過去叫羅川,是個土地寬廣、熱量充足的魚米之鄉(xiāng),這里的老百姓們生活富足安適,很少去外出做生意的。而黑井人不同,黑井歷史上曾經(jīng)是個富庶一方的商城,那里的人有經(jīng)商走四方的傳統(tǒng)。
別了老段,我徑直來到最后一排的老文家。這老文,也就是當年在癩貓山獨家村居住的趙姓人家。聽到狗咬聲,有人來開門。開門的正是老文。畢主任,怎會是您!她奶,這就常跟你說的畢主任!他把拴在大門口的狗塞進畜廄門里頭,沖著院里一位富富實實的女人喊。女人感到有點手足無措。院里還有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兒。老文介紹:女人是他媳婦,他搬到彩云后,恰好女人也單身,他們就做了一家。他原本有一個女孩,女人帶了一個男孩來,在一起長大后,兩個年輕人也有感情,又做了兩口子。就像當?shù)厝苏f的“一合兩扇瓢”。現(xiàn)在小兩口又生了一對兒女,他剛來時的兩口之家,現(xiàn)在成了六口,真是人丁興旺啊。我打趣說你這個家搬值了啊,婆娘、姑爺一并搬來了。當然了當然了,不止這兩樣。住上了磚房,電、自來水進了家里,大車路通到門口,娃娃讀書五分鐘就到學校,打工耪田都方便。這些,都是我們幾輩輩人不敢想的好事。
我問他,搬來的人,沒有嫌這里不好在,要搬回老家的?
沒有沒有,你就是補貼他幾萬。叫他回去,他都不會回去了。老文回答。
我看他家院子里,畜廄、禽欄、廚房、衛(wèi)生間等布局得合理整潔,牛、豬、雞、鴨都飼養(yǎng),就知道他這婆娘是個治家的好手,日子過得不會差。這樣的境況,和他當年獨居癩貓山的情景,簡直沒有可比之處了。
三天里,我走訪了4個移民新村近50多戶人,雖然各村各戶發(fā)展參差不齊,但總的來說,穩(wěn)中有升,有的成了一方富戶,多數(shù)居于小康之家,極少部分有一定困難的,也前景有望。
二十年過去了,移民們“搬得出來,住得下來,富得起來”的目標,已成現(xiàn)實。我感慨萬端:黨和國家的異地開發(fā)扶貧政策實際、實用,省、州、縣三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彩云、黑井兩鎮(zhèn)的黨委政府及基層干部務實、擔當?shù)墓ぷ髯黠L,彩云廣大老百姓善良淳樸、包容大度,移民們攻堅克難,自力更生,省州扶貧部門的特殊關懷,在正常配套資金外,還給了多個建設項目。這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組合,才使這來自喪失生存條件地方的1083人貧困人口,在彩云熱壩安居樂業(yè),發(fā)展脫貧,告別了望山愁、望水愁、望路愁、望學愁、望醫(yī)愁的窮困日子。
由于各項政策運用得比較充分,各種措施運用得比較到位,土地、戶口、交通、衛(wèi)生、上學等方面解決得比較徹底,移民們生活穩(wěn)定,滿意度比較高,沒有發(fā)生返遷現(xiàn)象,這項工作受到了省、州人民政府的表揚,祿豐縣的異地扶貧工作,被譽為“云南省異地開發(fā)扶貧的一面旗幟”“異地開發(fā)扶貧與小城鎮(zhèn)建設相結合的示范工程”。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來到白楊新村視察調研時,贊揚了這一做法。
要離開彩云了,我邀約了十多位當年既是移民、又是工作中的骨干小聚座談。他們當年多是遷出地的村支書、村主任、村小組長,來到安置點,他們也是某一方面的負責人。二十年的時光過去了,他們大多成了留守老人,騎著三輪摩托,接送上學的孫兒孫女,轉閑街打牌、跳廣場舞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事務。和當年安排工作時的場合一樣,我端起酒碗說:二十年前,得罪人的事,叫你們去做;困難的活,叫你們去干。安排宅基地、耕地、菜地時,我卻沒能照顧你們一丁點,實在對不起!老唐書記按下說:畢主任你不要這樣說,大家一樣抽簽抓鬮,你一碗水端平,我們都服?,F(xiàn)在我們都很滿意的。
臨別,我和他們一一握手,請他們到縣城時,一定來找我玩。并表示,我到黑井,也一定去看望他們。
有人打起了哈哈:畢主任,你忘了?我們家在彩云!
笑聲里,大家一臉流光溢彩,都說:家在彩云!家在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