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的作者是威廉梅·克庇斯·薩克雷(1811~1863),英國小說家。其作品對英國社會的種種勢利風尚、投機冒險和金錢關系進行了極深刻的揭露。他著有多部小說、詩歌、散文、小品,以特寫集《勢利人臉譜》(1847年)和代表作長篇小說《名利場》(1848年)最為有名。
《名利場》,副標題是《沒有英雄的小說》。描寫了兩個年輕美麗的少女愛米麗亞和蓓基的人生之路。愛米麗亞出身富家,天真幼稚,愛上紈袴子弟喬治;旋因家道中落而被對方冷淡,幸得真正愛她的都賓解囊助相,才與喬治結合。喬治戰(zhàn)死后,愛米麗亞仍癡情地為其守寡。她受盡艱辛,直到目睹喬治生前勾引蓓基私奔的信件后,才改嫁都賓。蓓基自幼孤苦伶仃,飽受歧視,決心以美色去謀取富貴。她誘惑喬斯不成功,又跟男爵之子羅登私下結婚,躋身上流社會。她用色相勾引大臣斯丹恩,當了他的情婦。從此出入宮廷,得意非凡。她完全墮落成了一個貪婪無恥的女人。終因羅登與斯丹恩反目,她也聲名狼藉,美夢破滅。小說以她倆的遭遇為基本線索,描繪了形形色色的貴族資產階級人物的各種丑聞,揭露了上流社會充斥著的腐敗、勢利、淫亂、瘋狂傾軋現象,逼真地刻畫出了一個利欲熏心、道德淪喪的名利場。
蓓基是一個無恥的女冒險家形象。她野心勃勃,又善于偽裝。她時時估量著對手,精心算計每一步驟。她以色相作資本,把富有的男人當成獵獲的目標。她在名利場上的爭奪中,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她也同時變得越發(fā)狡黠、尖刻和無恥。終因機關算盡而一蹶不振。
愛米麗亞多情善感,天真厚道,性格柔弱,是個被動型人物,與蓓基的事事主動恰成對照。她先是癡情地愛著喬治,把他當作心目中的偶像;后又把癡心轉移到兒子小喬治身上。盲目的愛迷住了她的眼睛,使她幾乎失去都賓對她的真誠的愛。她一生的追求和失意表明:在名利場上真誠和善良毫無用處,只會帶來痛苦和不幸。
《名利場》以兩條線索展開,從同一個起點出發(fā),相互交織,最后到達同一個終點。其中一條線索講述善良、笨拙、生活在富有家庭中的女子愛米麗亞;另一條線索講述的是一個機靈、自私、放蕩不羈、貧窮的孤女蓓基。兩人于1813年乘坐同一輛馬車離開平克頓女子學校。兩人都是在遭到家庭反對的情況下,于1815年結婚,分別嫁給即將參加滑鐵盧戰(zhàn)役的兩名英國軍官。新婚不久,那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戰(zhàn)役打響了。愛米麗亞的丈夫戰(zhàn)死疆場;蓓基的丈夫戰(zhàn)后生還。接下來的十年中,蓓基生活一帆風順,在社會的階梯上不斷攀升,直至有幸覲見國王,而愛米麗亞卻因父親破產承受著極大的不幸。到了1827年,命運發(fā)生了逆轉,蓓基的生活落入毀滅的深淵,這其實是罪有應得;愛米麗亞卻轉而變得富裕幸福,可歸因于善有善報。但是,作者以靈活的諷刺手法,使兩位女主角最后的命運歸于平衡,仿佛在一個大的輪回之后,回到故事開始時兩人命運的起點。
作者在講述兩個女主角的命運時,以真實的筆墨描繪出當時英國乃至歐洲的社會風貌,用犀利的雕刃剝去蒙蔽其表的華麗外殼,刻畫出畸形社會中一個個活脫脫的丑惡人物。在愛米麗亞和都賓這樣善良、誠實、富有普遍道德觀念的人物對比下,那些上流人物的形象就愈發(fā)顯得丑陋。
作者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蓓基這個一心順著社會的階梯向上爬的女冒險家形象。作者的過人之處是對這個人物的塑造既不理想化,也不簡單化,而是把她描繪成一個心理復雜、充滿欲望,卻十分真實可信的普通女人。這個人物并不邪惡,也不善良,但非常富有人情味,完全是時代的產物。作者在對這個人物的描述中,灌注了對病態(tài)社會的詛咒;強烈對比之下,作者對愛米麗亞這個信守道德價值觀念的善良女子的描寫,又抒發(fā)了他對真、善、美的渴望。小說中,作者頻頻與讀者交流,敘述中夾雜著議論,時而冷嘲熱諷,時而嚴肅說理,時而歪理歪推,喜劇效果強烈。讀者在參與思考的過程中,不但能理解作者的用心,也頗受教益。
《名利場》以幽默、諷刺、旁白等敘事手法陳述故事,善于運用活潑的對話、深刻的心理描寫和生動的細節(jié)勾勒來刻畫人物,采用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揭露當時英國上流社會爾虞我詐的種種丑態(tài),辛辣地諷刺了買賣良心和榮譽的“名利場”中的各種丑惡現象,使作品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奠定了薩克雷在英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