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東 趙鈺
摘要:本文是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角度對法國現實主義畫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拾穂者》,進行剖析?!妒胺[者》以秋天的田野為背景,展現了秋收后的農家風光,是法蘭西農民生活的真實再現,描繪了農民勤勞而又辛苦的勞作。米勒以其造型簡約有力,色彩厚重質樸的概括力,來塑造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他的思想觀點都通過真實的形象和場面自然地流露了出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我們,文藝來源于勞動,來源于生活,在作品中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同時,更能體現藝術美與藝術審美的本質,而《拾穂者》則完美的印證了這一點。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 《拾穗者》 ? 藝術語言 ? 藝術審美性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5-0052-02
一、概述
(一)研究的內容
本文從三個方面用馬克思文藝理論淺談米勒的《拾穂者》:第一,本部分通過概述作品的內容來表達文藝理論中的人性美與勞動美的統(tǒng)一;第二,對作品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分析說明,表達出文藝創(chuàng)作應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并與時代相結合;第三,闡述現實性與審美性的和諧融合,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了人與動物活動的區(qū)別時談到美的創(chuàng)造和美的規(guī)律,其蘊含了此觀點。
(二)研究的方法
本文用馬克思文藝理論進行對《拾穂者》的探討,能夠從多層面對其藝術價值進行分析。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展開研究:第一,文獻分析法,通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資料、《拾穗者》相關資料等資源的分析、轉換和創(chuàng)造性的綜合,摘取相關知識和信息加以研究討論;第二,歷史性研究,通過對米勒的作品《拾穗者》的研究,用現代人的視角在馬克思文藝理論的方向從新梳理,并加以說明;第三,歸納總結法,對研究對象的內容、創(chuàng)作背景等通過文藝理論的研究運用總結得出結論。
二、人性美與勞動美的統(tǒng)一
(一)拾穗者的人性美
《拾穂者》是著名的法國巴比松派的現實主義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布面油畫,是一幅具有極大藝術魅力的油畫作品,其中表現出的繪畫技法和藝術語言令人嘆為觀止。它的主體畫面上是顯而易見的三個主要人物,正在一片剛收割完莊稼的平坦田地里辛勤地勞動,撿拾麥穗,這些農婦專心致志的干活,行動不有力不敏捷,卻有種不一樣的魅力。米勒沒有對三位農婦的表情作具體刻畫,也沒有對形象做絲毫美的修飾,畫中背景也不是悠哉游哉的田園生活氣氛。她們被塑造得寬闊堅實的體格和有條不紊的動作,簡單明了的輪廓在微微的霞光映襯下,把畫面氛圍營造得比學院派的寫實英雄形象更真實自然。這也表明他關注的不是畫面中的細微末節(jié),而是主題的總形式和色調關系。
《拾穗者》中沒有清晰明辨的輪廓造型,沒有明暗色調層次分明的造型體態(tài),構圖并不如何細究姿勢,但畫面上有一望無際的原野和麥田,讓人一看之下充滿感懷。大地是人生存所需要的最直接條件,是永遠無法忘懷不可或缺的母親,是人的本能記憶和心底珍藏。人對于大地有與眾不同且天然的親近與熱愛,這是最強烈穩(wěn)固的情感,大面積對其塑造更能激發(fā)人的本能反應和感情。
(二)作品的勞動美
整幅畫中,三個農婦的動作都不盡相同,頗具形式美感,從米勒對她們身形姿態(tài)的精雕細琢,觀看者能夠琢磨到人本身的美—質樸、勤勞、善良,激發(fā)出人們對勞動的熱愛。
人生存活動的目的就是體現其價值,表現價值的方法是勞動。馬克思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薄妒八胝摺分袔孜晦r婦的動作簡潔明了,勞動中所要表現和實現的價值一覽無余,其忙碌安詳的情境印證了馬克思對于勞動的表述言論,勞動者最具魅力,農婦簡單的收割工作也是賦予其審美趣味和人性魅力的意識行為。整幅畫的焦點通過米勒爐火純青的透視和空間交錯凸顯,通過三位主人公別具匠心的衣服色彩處理與背景一望無際的田野對比,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這種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勞動的重要性和農民對土地深深的依戀之情,是米勒精準的現實主義描繪和人性化思想表達。
三、時代性與人民性的結合
(一)時代性在作品中的體現
時代性是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藝術作品能夠盡智竭力的反映出時代所需所求,契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規(guī)則和時代的變動,深入塑造形象捕捉時代精神的發(fā)展方向。
19世紀60年代以前,處于封建制度下的普通農民生活舉步維艱,終日從事生產生活勞動中,被生活壓榨無望,沒有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和契機,對巴黎這時出現的革命風暴沒有敏感的觀察力,態(tài)度也及其淡漠。米勒在這時抓住時機從人民大眾的角度出發(fā),在眾多英雄主義和神話題材中脫穎而出,塑造歷史的真實性,直面時代中審美底層不易描寫的光輝時刻。在我們欣賞《拾穗者》時給予了一個深入淺出見證其歷史內涵直擊靈魂的力量。這種力量來源于真實與時代不可更改之所趨所向,這就是其現實意義之所在。
(二)人民性在作品中的體現
人民性是從實踐及階級角度所得出的論據,文藝來源于實踐和生活又高于生活,社會中的琳瑯滿目是實現時代價值的根本所在,文藝作品中對于人民性的再現真實反映了時代所驅。
《拾穗者》是米勒1857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一展出就廣泛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其中表達的農民生活勞動的場景在此前的繪畫作品中鮮少出現。有的評論家在文章中提到,畫面中的農民隱隱有抗議聲傳來,這三位農婦雖顯樸實,卻能被稱之為獨一無二的女神。背景的地平線上隱約能窺探到農民的暴動和斷頭臺。這番話足以體現人民性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藝術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在實踐,生活和文化之間相互碰撞的過程,《拾穗者》的時代烙印和人民性對立統(tǒng)一,在畫中熠熠生輝。
四、現實性與審美性的和諧融合
文藝作為表層符號以可辨認的形式存在于世間時有明確的指向性,真正意義上的文藝作品產生于人民現實的需要卻不是只有描繪現實社會的發(fā)展狀態(tài)一種,但在眾多表達中文藝的現實性應該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文藝理論中的審美性從觀察人自身的獨特價值出發(fā),具有自身獨立的前瞻性和美學價值,在陶冶和服務實踐中立足于實踐。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現實性與審美性是如何完美融合的這一疑問上,我們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本身去尋找答案。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的現實性原則,是在創(chuàng)作中忠實反映出現實社會具有現實意義的形象和歷史,在對現實思考的過程中細化對現實的描述。這種現實性透過事物現象直達本質,將畫面的敘述力審美高度更上一層樓。
《拾穗者》以三位農婦的衣服為主色調,在畫面左側光源的照耀下牢牢鎖定住觀眾的視線,充滿了閃耀光線和生命力的背景在平衡畫面時填充美感。《拾穗者》中色彩的藝術表現從深色調塑造近處,與遠處亮麗的忙碌風景線作對比,又用三原色做主人公的帽子顏色抓住觀眾眼球,畫面中蘊含的美學建構與所表達的現實性主題精神相契合。大面積的金黃色麥穗使人們在面對作品時,讓秋季的豐收之美深入人心,勞苦大眾的貧困樸實自然流露,米勒用寫實的表現手法體現視覺和心理的真實感,真實美在觀者心中油然而生。作品中表面的平和與寧靜與深處的殘酷社會階級對比作出對現實聲嘶力竭吶喊。畫上的現實與美即人的自身感受,人心中的美意就是畫中之意。
五、結語
分析藝術作品是分析畫面中真正地盡其利的蘊含內容,不是堆砌的空虛和描述的虛妄,能引起審美體驗的內容,才是由藝術家在作品中竭盡所能創(chuàng)造出來的美好?!妒八胝摺凡粌H是對普通大眾中農民生活的描繪,也是米勒對傳統(tǒng)藝術的精準改變和深入革新,對其進行詳盡的符號解讀因其畫中所含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描摹。
本文在把握文藝創(chuàng)作的真正原則問題和規(guī)律性表達的同時,將《拾穗者》成為永恒的本質深挖。人性美與勞動美的統(tǒng)一、時代性與人民性的結合、現實性與審美性的和諧融合,表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特征,也是最核心最具代表的特性。這幾點完美的融合并解釋了米勒的《拾穂者》。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2]鞠秀梅.人性美·本能美·真實美——淺談油畫《拾穗者》中潛隱性藝術美的魅力.[J]美術大觀,2015,(05).
[3]董學文.馬克思與美學問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