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逛博物館的同學,請舉手!今天大白將化身博物館“代言人”,解答各種“奇葩”問題。記住,我們的口號是:“大白吧,真相!”
Q:大型博物館為什么像個“黑盒子”?
跑過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博物館,大白發(fā)現(xiàn)大型博物館的光線都比較暗,窗子封閉,像個“黑盒子”,而小型館都比較亮,反差很大。這是為什么呢?
A:大白吧,真相!
文物保護不僅要注重技術(shù),還要考慮人文關(guān)懷。
大型博物館的光線以暗為主,以暗襯亮。這既是為了保護展品,也是為了給觀眾提供安靜欣賞所需的光環(huán)境。
小型博物館文物不多。如果展品是字畫、復制品等,亮度會高一些,為什么呢?因為此時不用太過強調(diào)文物保護,只管將展品照亮,讓人看清。
博物館的主角是文物。燈光太亮,其他“配角”會搶鏡;燈光太暗,文物“不上鏡”。因此,合適的亮度才能營造藝術(shù)氛圍。
大白覺得,在充分保護展品的基礎(chǔ)上,再適當提高亮度,考慮觀眾的舒適感受,這才最理想!
@貓頭鷹:和影片播放前影院會熄燈一樣,全場也會安靜下來。不過,像個“黑盒子”也就算了,作為高個子星人,我真的想說——展柜和說明牌太矮了……每次參觀完博物館,全身那叫一個酸爽。
@刺客伍六七:難道是為了增加神秘感?反正我覺得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都要做好心理準備。畢竟游客多了,感到壓迫;游客少了,又令人害怕……
@雨天的水彩畫:我首先聯(lián)想到的理由就是為了保護文物。像秦兵馬俑在出土時表面有很多彩繪,但出土后不久就因為溫濕度、光線等保存環(huán)境問題,彩繪脫落了,真可惜。
A:大白吧,真相!
事實上,正常拍照不會對文物造成損害,但如果閃光燈頻繁照射,會對古代絲織品、古代紙張等造成一定的傷害。一些特展不允許觀眾拍照,是出于版權(quán)考慮,為了消除法律風險而一律禁止拍照。
“禁止拍照”的初衷是希望觀眾能在更好的氛圍下欣賞藝術(shù),良好的參觀氛圍也是展覽的一部分哦。
現(xiàn)在,有的博物館已經(jīng)另辟蹊徑。故宮博物院鼓勵觀眾在禁用閃光燈和自拍桿的前提下,拍照發(fā)朋友圈;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倡導觀眾放下手機、相機,用畫筆把藝術(shù)品畫下來,去感受其價值和魅力……
Q:為什么有的博物館“禁止拍照”?
現(xiàn)在,仍有不少博物館執(zhí)著于“禁止拍照”。這樣的規(guī)定在信息發(fā)達的網(wǎng)絡(luò)時代,似乎顯得有些不友好。有什么比親手拍下一張《蒙娜麗莎》在網(wǎng)上打卡更令人興奮的呢?
@清晨:我支持“禁止拍照”。拍照意味著停留更長的時間,“咔嚓”聲不斷,還有人開閃光燈,甚至有人為了拍照叫我挪一挪,實在影響參觀體驗……
@Freestyle:會換衣服嗎?我還和塑像們合過照呢,別人不會以為我是找的網(wǎng)圖P上去的吧!
A:大白吧,真相!
換季穿新衣,塑像也是要“面子”的。
其實,但凡有人物塑像的博物館,館方都會安排專人進行清理和維護。
據(jù)了解,有的博物館每年都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給人物塑像換上合適的衣服?,F(xiàn)在天氣暖和了,就要脫下厚重的秋冬裝,換上輕薄的春夏裝。
由于塑像們也是要“面子”的,所以像換裝這樣的刺激場面就僅供內(nèi)部欣賞啦!
Q:博物館里的塑像換衣服嗎?
為了讓觀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歷史,很多博物館會對相關(guān)場景進行復原,而在這些復原場景中往往會讓人物來“撐場面”。
那些塑像從神態(tài)、動作到衣著打扮,都與其所代表的時代高度吻合。很多觀眾好奇了,這些塑像要換衣服嗎?換衣服的場面是什么樣的?
@無限飛行:我覺得閉館的時候,可能會給塑像們換裝。場面一定很刺激……塑像被搬來搬去,橫七豎八地堆在地上,乍一看,真有點像“懸疑現(xiàn)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