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媛
實物檔案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以實際物體為載體的檔案,它通過實物形態(tài)與結構來反映人類既往活動的歷史信息。
本文探究的實物檔案:民國時期,云南省立云瑞中學四聯(lián)會組織演出的《升官圖》話劇票。
本實物檔案是民國時期的一張話劇票。材質為普通紙票,白色,長方形,單張完整,由主票面與存根兩部分組成。主票上文字為鉛印宋體字,排列分為橫排與豎排。橫排文字,從左至右,由上到下,分別為:“云南省立云瑞中學四聯(lián)會,為籌募清寒師生員工福利金演出”“升官圖”“甲種卷”“E 排18 號”等。豎排文字從右至左為:“地址:昆女中大禮堂”“日期:8月9日下午八時”“演出者:云瑞中學四聯(lián)會”“導演□□(名字被黑墨涂抹)”。存根橫排印刷,依次有“存根”“月日”“種卷”“寄售人”等字樣,留空之處未填數(shù)字。話劇票上還鈐有藍色菱形印章,其文字由上到下:“云南省立云瑞中學四聯(lián)會 圖章”字樣。(見圖1)
(圖1)
本實物檔案中的“云南省立云瑞中學”,創(chuàng)辦于1935年,是當時云南省教育廳編制的一所省立中學,原校址在今天昆明光華街上的抗戰(zhàn)勝利紀念堂。清末,此地是云貴總督衙門,民國初期,滇省行政中心遷移至五華山,設在山上的“云南兩級師范學堂”遷到總督衙門,隨后改名為“昆華師范學校”。
20世紀30年代,政府重視教育,把卷煙稅收撥為教育經(jīng)費,使得我省教育獲得有力支持,專門在昆明城西建了學校區(qū),昆華師范學校遷往城西,留下校舍,教育廳決定在此另辦中學。當時,光華街東頭的正義路上有座牌坊,坊上匾額有紅底金字,南面“天開云瑞”,北面“地靖坤維”,因此在此地新辦的學校就以牌坊匾額為名,定名為“云瑞中學”。
云瑞中學位于城市中心,校舍寬敞,校園幽靜,古木參天。學校開辦初期,共有6 個班,張鳳歧為首任校長,他選聘良師,教學認真,立下良好學風,老師對教學嚴格要求,水平較高,加之是新創(chuàng)學校,引起了社會各方關注。
1938年,日軍對云南空襲,9月28日,潘家灣一帶被轟炸,各學校奉令疏散下鄉(xiāng)。云瑞中學也遷到官渡區(qū)五甲村,借用水寺、興隆庵、寶豐庵,皈依庵等四座廟宇為臨時校舍,繼續(xù)教學。后來,由于日機轟炸,原光華街上的校址已是斷垣殘壁,無法回遷。經(jīng)教育廳協(xié)商,將舊校舍可用的建筑木石材料,拆運到文林街天君殿巷新址,并撥發(fā)資金,進行修繕。1942年10月初,云瑞中學由五甲遷到文林街,這才安定下來。
1944年云瑞中學添招高中班,但限于經(jīng)費只能一年招生一班,到1949年只招到高四班,初中則維持春、秋季各招一班的舊制,最后一班為第二十六班。1949年省教育廳將原在黃土坡的省立龍淵中學遷至云瑞校址,云瑞高中部學生與龍淵合并,兩校初中學生則并歸富春中學。解放后,1950年龍淵又并入昆一中,云瑞中學撤編,原云瑞校舍改由昆明軍區(qū)后勤部使用。
云瑞中學總共存在15年,規(guī)模只屬中等,大半時間在戰(zhàn)爭年代度過,辦學困難甚多。但它學風端正,尊師重教,校紀嚴明,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頗得家長支持,雖在戰(zhàn)亂時期,教學秩序不亂。
曾擔任該中學第四任校長的劉中興先生回憶:特別值得追憶的是:“云瑞”學生的童子軍訓練過硬,被編為中國童子軍1224 團。行軍、野營、通訊、救護等訓練成績良好,集體活動中,軍隊特色鮮明,鼓號軍樂齊備,動作熟練,多次得到好評??箲?zhàn)時期,云瑞中學開展了很多文體活動,各班學生自辦墻報,按《云霓》《云雁》《云鴻》《云霞》等名稱刊出。
抗戰(zhàn)爆發(fā)后,進步師生在學校傳閱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鄒韜奮的《萍蹤寄語》、郭沫若主編的《救亡日報》和《群眾》等進步書刊,在學生中產(chǎn)生了追求革命、向往延安的思想。
1945年,共產(chǎn)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在云瑞中學發(fā)展先進師生,讓他們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團結了廣大師生,積極參加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
本實物檔案中的話劇《升官圖》值得探究,它是一部三幕諷刺劇,作者陳白塵(1908—1994),原名陳增鴻,又名征鴻、陳斐,筆名墨沙及江浩等,江蘇淮陰人。中國劇作家、戲劇活動家、小說家。青年時在上海求學,1930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從事戲劇活動。1932年7月,任共青團淮鹽特委秘書,因叛徒出賣而被捕,獄中繼續(xù)創(chuàng)作短篇小說和獨幕劇。1935年,出獄后,在滬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見圖2)
(圖2)
抗戰(zhàn)時,他堅持進步思想,創(chuàng)作大量劇本,代表作有《升官圖》《亂世男女》《結婚進行曲》和《歲寒圖》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參加電影劇本《宋景詩》《魯迅傳》的創(chuàng)作。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陳白塵對諷刺劇有獨到貢獻,被譽為“中國果戈理”?!渡賵D》完成于1945年10月,先后在重慶、昆明、上海等地上演,曾轟動一時,后來被當局停演。
該劇展現(xiàn)舊時代官場“百丑圖”,坊間謂之新《官場現(xiàn)形記》。為避免國民黨刁難,作者把故事時間推到民國初年,假托兩個強盜酣夢里青云直上,淋漓盡致地暴露和諷刺民國時期大小官吏貪贓枉法、橫征暴斂、爾虞我詐、權錢交易、無惡不作的共性。揭露了當時整個社會制度壓迫人民和官場糜爛,顯示了批判的力度和深度。同時,劇作首尾貫穿人民的覺醒與反抗,并由劇中人“老頭兒”高呼:“雞叫了,天快亮了!”宣告正義力量對反動派的裁判,預示國民黨統(tǒng)治必然滅亡。
本實物檔案中提到的“云南省立云瑞中學四聯(lián)會”,是學校成立的內(nèi)部組織,成員組合為教師、職員、學生和校工。主要工作是處理學校除教學外的其他日常事物,為學生及教職工排憂解難。如檔案顯示,“四聯(lián)會”通過組織演出話劇《升官圖》和《梁上君子》等,義演義賣,為清寒師生籌募福利金,為“窮學生”籌募助學金。
當時,昆明的話劇演出無固定場所,抗戰(zhàn)初期多租用民生街的“國泰戲院”和龍井街的“新滇大戲院”(今云南藝術劇院所在地);抗戰(zhàn)中后期主要借用機關、學校的禮堂或劇場影院,此劇就是在當時綏靖路(今長春路)的昆華女中禮堂出演。
這些話劇針砭時弊,諷刺舊制度,抨擊腐朽,不僅開拓了文藝演出的道路,為昆明的文化發(fā)展做出了獨特貢獻,還有效地宣傳了抗戰(zhàn)救亡思想,開展了募捐活動,用實際行動支持了中華民族救亡大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