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千百年來,鼠與人結下千古之緣。老鼠狡猾,卻并不兇殘。鼠生命力極強,屢遭打擊,卻擊而不潰。古人寫鼠的詩也是頗多,多是貶鼠,鼠的形象大多令人不齒。
《詩經(jīng)·魏風》里的鼠用來比喻奴隸主剝削階級,形象生動,影響深遠?!断嗍蟆罚骸跋嗍笥衅ぃ硕鵁o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看那老鼠還有齒,做人卻沒有廉恥。做人假如沒有廉恥,還等什么不去死。這是一首諷刺詩,把統(tǒng)治階級喻為鼠,滿嘴仁義道德,實則寡廉鮮恥。
《夜半》唐·李商隱:“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時動倚窗弦。”快半夜時分,每家每戶都已進入夢鄉(xiāng),萬籟俱靜。露水將要凝結成霜花,月亮墜入云煙,變得暗淡無光了。已經(jīng)是后半夜了,老鼠開始出來活動,放在窗邊的琴,被風輕輕吹拂,發(fā)出輕微的響聲??墒窃谶@寂靜的夜背后有一個寂寞的詩人,詩人不眠因為有愁苦的心事。
《山中五絕句·洞中蝙蝠》唐·白居易:“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網(wǎng)羅。遠害全身誠得計,一生幽暗又如何。”傳說蝙蝠是老鼠變成的,這首詩表面寫蝙蝠,其實是寫白居易個人的處世觀念。面對當時宦官專權和朝臣宦官之爭,詩人選擇離開長安,來到洛陽當個閑官以明哲保身。這就是白居易所謂的“中隱”之道,避開矛盾和總要爆發(fā)的甘露事變。
《北征》唐·杜甫:“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夜深經(jīng)戰(zhàn)場,寒月照白骨。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經(jīng)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鴟鳥在枯桑上鳴叫,野鼠亂拱洞穴。夜深時,我走過戰(zhàn)場,寒冷的月光映照著白骨。潼關的百萬大軍潰敗得如此倉促,使秦中百姓遭害慘重,詩中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思。
《乞貓》北宋·黃庭堅:“夜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盤攪夜眠。聞道貍奴將數(shù)子,買魚穿柳聘銜蟬。”黃詩人家的貓死了,翻盤入罐攪得他無法安眠,聽說朋友家的母貓要產(chǎn)小貓了,便用柳枝穿上幾條小魚,去迎抱小貓。據(jù)說這只小貓沒讓他失望,來了不久家里就沒老鼠了。這首詩作于黃庭堅35歲時,雖然一貶再貶,但從未改豁達幽默之本色,蘇軾稱他是“超軼絕塵”之士。
有關鼠的古詩也數(shù)不勝數(shù),宋代詩人胡仲弓《睡貓》中的“瓶巾斗粟鼠竊盡,床上貍奴睡不知”,這是寫鼠竊粟;宋代詩人劉黻《問鼠》中的“詩書盡嚙從誰愬,冠履俱傷重我羞。”,這是寫鼠竊書;宋代詩人史聲:“施食池腥龍戲缽,長明燈暗鼠偷油。”這是寫鼠竊油。
鼠確實不討人喜歡,但鼠文化與鼠是兩回事,鼠排在民間的十二生肖之首,鼠是生命力的象征,被民間視為吉祥富裕的靈性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