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方湘玲;推薦者:田龍華)
(作者:張 松;推薦者:一米陽光)
(作者:姚秦川;推薦者:江南岸)
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一生致力于石窟的考古、保護和管理,被譽為“敦煌女兒”。1963年,從北大考古系畢業(yè)的樊錦詩成了敦煌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初到敦煌,她就被美妙絕倫的洞窟、壁畫和彩塑迷住了。
這天,樊錦詩來到了大名鼎鼎的大像窟,發(fā)現(xiàn)里面搭起了空心架子,原來佛像正在維修。她懷著激動的心情仰望著這尊制作于唐玄宗時期、高達26米的佛像,只見大佛闊面重頤,神態(tài)安詳,令她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莊嚴——她想趁這個難得的機會,近距離地領略大佛的美。于是,樊錦詩不顧維修人員的勸阻,手腳并用地順著架子爬了上去??斓巾敹藭r,她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截形似枯樹干的泥塑,仔細一看,居然是大佛的嘴唇。
樊錦詩怔住了,在地面上看到的大佛嘴唇明明豐潤優(yōu)美,怎會如此難看?她又將目光轉向了大佛的臉頰,映入眼簾的,竟也是粗糙斑駁的泥塑表面。樊錦詩有些悵然,可當她回到地面時卻發(fā)現(xiàn),大佛的嘴唇依舊圓潤,面部線條依舊柔和,佛像之美依舊驚心動魄。
她突然明白,大佛的美一直都在,自己在架子上覺得它難看,是因為太過在意某一個點。事實上,美麗往往是由合適的距離和恰當?shù)慕嵌葎?chuàng)造的。
( 作者:方湘玲;推薦者:田龍華)
劉文典從日本留學歸國后,在清華大學從事古籍校勘等研究和教學工作。他恃才傲物、桀驁不馴,平日里架子擺得極大。有一回,他聽說北京西山香山寺藏有大量佛經,就想去查閱資料。但寺里規(guī)矩嚴格,非佛門弟子不得借閱,并且翻看時要洗手凈案,正襟危坐,用專用的竹篾子翻動書頁。由于劉文典是知名學者,寺中和尚敬佩他,便破例準許他借閱佛經,前提是要遵守規(guī)定。
劉文典拍著胸脯答應了,借到經書后,他如饑似渴地看了起來。和尚見他投入,規(guī)矩也一絲不錯,就放心地離開了。可劉文典前夜沒睡好,很快就看累了,見屋里有床,他便躺了上去接著看,不一會兒就睡著了,手中的經書也掉在了地上。去而復返的和尚撞見這一幕,頓時大發(fā)雷霆,怒斥他“言而無信”。劉文典被罵聲驚醒,還沒起身,就被和尚按住撲打,他有錯在先,不敢反抗,只能被追打得抱頭鼠竄,往日的神氣蕩然無存。和尚見劉文典這副狼狽樣,忍不住笑了起來,兩人握手言和,后來還成了朋友。
身為名教授,被和尚追打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但劉文典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過錯,還說自己挨打挨得值,因為學到了“君子不可失諾”的道理。
(作者:張 松;推薦者:一米陽光)
一次,著名作家王安憶到外地出差,到達目的地時剛好是午飯時間,她便走進一家小餐館點了份炒飯。不一會兒,餐館里走進一位滿臉病容的老婦人,她點了炒青菜和豆腐湯。菜端上來后,老婦人突然求助似的對旁邊的中年男子說:“我把青菜分給你一半,好嗎?”說這話時,她還舉起筷子,證明自己尚未開動。男子忙說自己也點了青菜,婉言謝絕了。
老婦人轉而拜托另一桌的幾個年輕人,他們見老婦人這副樣子,有點害怕,趕忙笑著說不需要。老婦人有些沮喪,這時,她看到了獨坐一桌的王安憶,便向她走了過去。王安憶早已將整個過程盡收眼底,看著老婦人滿頭的白發(fā)和充滿期盼的眼神,她心中一動,收下了半盤炒青菜。老婦人臉上頓時綻放出滿足的笑容,她開心地說:“其實今天是我70歲生日,可孩子們都不在身邊,我就想找人一起吃點東西,只有你愿意跟我分享,謝謝你。”王安憶非常吃驚,她只是不想讓老婦人失望,沒想到背后竟有一個這樣溫暖的故事。那一刻,她的心里因為接受了這半份青菜而充滿了甜蜜和幸福。
生活中,很多人表示出來的善意看似古怪,實則單純美好,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真誠而坦然地接受它。
(作者:姚秦川;推薦者: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