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齋
作品描述:
沙孟海錄王昌齡《采蓮曲》行草書軸,紙本,尺寸68×33.5,約2.1平尺,1990年作,九十年代精工原裱,裱后具有珍藏至今未久懸掛,保藏極佳;畫面完整、挺括(無一折縐紋)、潔凈(請察看本原作圖片),十足品相,自然包漿(局部稍有自然包漿泛色的小斑點),品質極具誘人!此作遒媚勁健,變化多姿,系沙孟海晚年經典行草書中之精品,上款人為藏書家嚴寶善,后經書畫收藏家、書畫家謝明山遞藏。
作者簡介: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縣人。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為中國現(xiàn)當代書壇巨擘,著名的金石學家、考古學家、文史學家和藝術教育家。尤其在書學、印學兩大領域,于創(chuàng)作與研究兩端取得非凡成就,是二十世紀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的標志性人物,被世人公論為“一代宗師”、“書壇泰斗”。其自幼愛好書法、篆刻。1920年畢業(yè)于浙江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25年赴滬進修能學社教書,后任教商務印書館圖文函授社。其間,從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吳昌碩、馬一浮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任職浙江省政府。1929年夏應聘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1931年后,歷任南京中央大學、教育部、交通部秘書。1941年在重慶經陳布雷推薦,在蔣介石侍從室二處任職,從事應酬筆墨文字,業(yè)余仍堅持書學研究。1946年至1948年應蔣介石請,參與編纂《武嶺蔣氏宗譜》。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調查組組長兼任浙江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名譽館長,浙江考古學會名譽會長,浙江省歷史學會顧問,浙江美術學院終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名譽會長,浙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晚年以書壇領袖聞名海內外,但其一生成就實在是多方面的。當其本色,是書家,更是學者。書學、印學而外,古典辭章、文字訓詁、金石碑版、文物考古,無不精通。全集聚珍,自可釋解。其書法,諸體兼擅。早年習書,從篆書入手,下逮漢魏碑版、晉唐法帖,恣意規(guī)模,領略體勢。中年以后,多作真、行、草書,鐘繇、王羲之、王獻之以外,于歐陽詢、顏真卿、蘇軾、黃庭堅、黃道周等用功較深,探綜眾長,融會貫通,行以己意。晚年書法,錯綜變化,益見精善,沉雄茂密,自成格局。尤喜作題榜大字,深為世人所推崇。著作甚豐,已見行世者,計有《沙孟海論書叢稿》、《沙孟海論書文集》、《印學史》、《中國書法史圖錄》、《書譜注釋》和《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真行草書集》、《沙孟海遺墨》、《沙孟海書學院珍藏沙孟海書法作品集》、《蘭沙館印式》、《沙孟海篆刻集》、《沙孟海印譜》等,并主編有《中國新文藝大系·書法集》兩冊和《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清代書法卷》等。今人又選編出版了《沙孟海翰墨生涯》、《九如集·祝賀沙孟海九十壽》、《二十世紀書法經典·沙孟海卷》、《沙孟海百印選》、《沙孟海論藝》等。生平研究資料,主要見《翰墨春秋·沙孟海紀念文集》、《沙孟海年譜》、《沙孟海全集》等。
上款人簡介:
嚴寶善(1923—2002),浙江杭州人。名寶成,以字行。民國藏書家嚴子厚子。其父在杭州搜羅古籍多年,先后積至3萬余,不乏各種珍本、善本。與鄭振鐸、潘天壽、夏承燾等都有交往。1949年后,嚴家將家藏的古籍捐獻給了文史研究館。其亦能藏書,家學淵源,耳濡目染,精通版本、目錄、???、鑒定之學。1950年,其曾在杭州平海街開設“寶貽齋”書店,專職從事古籍舊書的搜訪。1958年,“寶貽齋”公私合營后成杭州古舊書店。編撰目錄學專著《販書經眼錄》,胡士瑩題字,錢君匋設計封面,夏承燾、姜亮夫都在書中有題詞。謝國楨為該書作序。后裔嚴晨,能承家學,收藏圖書頗多。
題簽并遞鑒藏者簡介:
謝明山(1952— ),字夐父、兄甫,室名舟齋。浙江杭州人。知名書畫收藏家、書畫家。從余任天先生學習書畫及書畫鑒別。爾后又從謝稚柳、唐云、楊仁愷、錢君匋等學藝,獲益匪淺。善書,兼四體,尤精草書,間作畫。富收藏,精鑒賞。
識文: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款識:寶善同志正腕,沙孟海九十一。
鈐?。好虾#ò祝?。
簽條:沙孟海九十一歲草詩軸;沙孟翁草書真跡神品
題簽鑒藏者鈐?。憾c齋鑒真(朱)、舟齋題記(白)。
人物軼事:
老大沙孟海曾任國民政府總統(tǒng)府秘書,與蔣介石、蔣經國、朱家驊等國民黨上層人物有過許多交往;老二沙文求是大革命期的廣州市委秘書長,廣州起義時與陳鐵軍烈士一塊壯烈犧牲;老三沙文漢是共產國際的紅色間諜,長期從事對國民黨軍隊的策反工作,“重慶號”起義、第二艦隊起義都傾注了他的心血,解放后出任浙江省第一任省長,政績斐然卻又遭受到難以名狀的冤屈;老四沙文威是李克農、潘漢年手下的諜海干才,以國民黨專員的身份在國民黨宮壘中隱匿了十八年,利用沙孟海的掩護為革命做了許多甚有貢獻。
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諸弟輟學使他有一種強烈的負疚感。1919 年師范畢業(yè)后,他就把諸弟一個一個接到外地讀書。先是二弟文求,再是三弟文漢,再是四弟文威。至1926年,除了年歲尚幼的五弟沙文度,其余三個兄弟都已出外讀書。二弟文求高中畢業(yè)后先考入上海大學,后來文求要求轉學復旦大學物理系,盡管復旦學費甚巨,沙孟海仍毫不猶豫地支持弟弟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意愿。
困厄的家境迫使年輕的書法家通宵達旦地拚命,過起了鬻文賣字的生涯。當時上海灘仕宦商貿每遇婚喪壽宴,多喜歡饋贈書畫藝術品,雅而不俗。那陣他的書法在上海灘已經有點名氣了,又只有二十幾歲,出手快,有急需趕時間的活計,人們總喜歡找他,生意日漸紅火。他干脆請書界前輩朱祖謀先生列了一個“潤格”,“明碼標價”。這種鬻文賣字度日的清貧生活,沙孟海覺得不足言道,他只希望自己的四個兄弟能夠健康順利地成長,能夠過上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