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櫻
摘要:在日本音樂文化組成中,演歌占據(jù)了重要的一席,它的特點是將演說內(nèi)容作為歌曲,來體現(xiàn)日本人的情感流動,其主要的表現(xiàn)手法為借景抒情。日本的演歌,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日本 演歌 文化
日本國,簡稱日本,是位于東亞的一個島嶼國家,領土由日本列島(主要為北海道、本州、四國與九州4島)和60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在日語中,日本指的是朝陽升起的地方。日本處于東南群島,位置狹窄,資源短缺,人民的生活極為依賴海洋資源。同時,日本是海嘯、臺風和地震多發(fā)地,除此之外,還有火山爆發(fā)的隱患,這些復雜的自然危害時常影響著人民的生活,使得日本人的心理極為敏感。
日本的主要民族為和族,北海道約有2.4萬名阿伊努族,琉球群島有部分琉球族。由于日本的種族比較單一,所以日本人的皈依感特別強。
基本上所有的日本本屬地區(qū)和國外日本人都會使用日語,目前日本現(xiàn)行的公用語言是江戶山手地區(qū)的語言,即東京話。
日本地處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本全國橫跨緯度達25。,南北氣溫差異十分顯著。從日本內(nèi)陸的地理環(huán)境倆看,山清水秀、森林資源和水資源都相當豐富。所有的這些,造就了日本人對自然的敏感,以及思維方式中重細節(jié)、重和諧、重修養(yǎng),還有對禪宗的推崇等,同時也培養(yǎng)了日本人纖細、典雅、自然和清純的審美情趣。
日本傳統(tǒng)的表演藝術種類繁多,不僅含有演歌等一些音樂表現(xiàn)藝種,還有一些舞劇種類,如歌舞伎、能劇、文樂等。歌舞伎在日本的歷史悠久,屬于大眾化的舞劇,其特點是演員必須是男性。能劇的表現(xiàn)方式是演員需著面具進行表演,而文樂是一種木偶戲,在日本屬于比較受歡迎的舞臺戲種。
下面主要介紹一下日本的演歌:
日本的演歌起源于明治和大正時期,其特點是表演者用獨特的音樂技巧進行演唱。在當時,日本的自由民權運動盛行,聚會場所經(jīng)常受到政府的干擾和鎮(zhèn)壓,自由民權的相關資料和物品均被沒收,這一原因就引發(fā)了參與者將聚會內(nèi)容以歌曲形式傳唱而出,用于宣傳和呼喚民主。所以演歌就是“演說之歌”的意思。
1963年,日本第一家演歌專門唱片公司——皇冠音樂公司成立,并隨著各種音樂流派的興起,音樂更加多元化,使用“去掉4、7音階”和“小節(jié)”的通俗音樂被明確定位為演歌。而且,這時的演歌從內(nèi)容上看,完全拋棄了諷刺社會的單一元素,取材內(nèi)容更加廣泛,如“大海、酒、眼淚、女人、雨、北國、雪、離別”等,來描寫人們之間的悲歡離合,融合了普通人獨特的生活感受和情感,更加貼近生活。演歌中表達的各種情感讓人回味,讓人感慨。
1.借景抒情
日本所處的環(huán)境主要是由“雨、櫻花、海、北國”這些詞語組成的,所以在演歌中常出現(xiàn)這些詞匯。日本是一個很敏感的民族,對于自然的觀察也很細致入微。他們在觀察自然環(huán)境時,會根據(jù)時節(jié)的變化和一些自然之物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對于櫻花的謝落,他們會流露出悲傷的情感,而在楓紅到來時。又贊嘆自然的美麗。例如《北國之春》這首演歌,歌中的自然詞匯占據(jù)內(nèi)容近一半,其創(chuàng)作背景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員收到了老家的來信,由此想起故鄉(xiāng)的景色,抒發(fā)了對家的思念和對美好的向往。
2.歌詞中的“物哀觀”
日本的演歌歌曲婉轉悠揚,深思動情,仿佛大自然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用來感傷、感懷的,所看之物皆成物悲,所聽之事皆為哀怨,這就是日本人獨特的審美觀。在審美上,日本形成了獨特的以哀為美,將哀作為對世界的贊美。“物哀”的感情包括贊賞、親愛、喜愛、可憐、憐憫、同情、共鳴、悲傷、贊賞、感動等。日本的“物哀觀”是從內(nèi)心出發(fā),以一顆對自然戀愛的心去贊嘆世間,所引發(fā)的情思更加動人,深情。
歌手在演唱時常常使用一種叫“小節(jié)”的獨特的演唱方法,并且在延長2小節(jié)的地方即第2個小節(jié)的地方巧妙地加入“振動”音,昕起來更加抑揚頓挫。在歌手的服飾方面,為了突出濃郁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男女歌手多以身著和服為主,當然,男歌手有時也穿西服,顯得傳統(tǒng)而時尚。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由服部浩子演唱的演歌《愛愁挽歌》
《愛愁挽歌》是一首單二部曲式結構,#c小調(diào),4/4拍子的歌曲。前八小節(jié)為第一部分,后八小節(jié)為第二部分,屬于簡單的歌謠的單二部曲式。這是一首“愛戀類”的演歌作品,“愛戀類”演歌作品的特點是:歌詞內(nèi)容大多為吟頌男女之間悲歡離合的情緒和心境;主要是講述凄美、感人的情愛故事;音樂大多纏綿委婉、悠緩抒情。從歌詞大意里我們可以看到,“愛愁挽歌”也是這樣的一首歌曲,描寫的是傷感的戀愛情懷。雖然這是一個古老而普通的話題,卻也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這首歌雖然描寫的是失戀的痛苦,但是并不像以往的歌曲那么哀怨憂愁,相反,由于三連音的旋律在作品中成為主導,以及配器手法上又連續(xù)運用三連音,使得整個作品似有一股向前涌的內(nèi)動韻律,體現(xiàn)出女主人公忘掉過去、重新開始的決心。當然,服部浩子在歌唱中,把日本演歌中特殊的歌唱方法“氣聲”“顫音”“鼻腔共鳴”等技巧,做了恰當?shù)倪\用,更加準確地表達了歌曲“愛”“哀”與“情”“愁”的主題和意境。
日本的演歌主要是以一顆敏感的心去觀察自然,去表現(xiàn)自然和人的情感,是一種獨特的個人情懷,他不具備政治和社會性。這種去觀察自然之感的文化,就決定了演歌不可能趨于利益。同時,這種演歌文化,更多是對于人生觀和精神價值的探討。另外,在日本盛行的物哀觀中也可發(fā)現(xiàn),日本人對事物的細心觀察,對“人情”的重視。
除此之外,日本人對于外來文化也是努力“本土化”的。演歌中的部分音樂因素,還結合有西洋音樂特點,并非是純粹的日本貨。日本民族的特點之一即是努力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將其一步步演化成自己的民族特色,當然,這一文化優(yōu)勢是指的利于日本的,對于不利于日本的發(fā)展和進步的文化,日本采取的態(tài)度常表現(xiàn)為堅決否定。
從文中探討來看,日本演歌的發(fā)展歷史悠久,是日本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日本演歌作為大眾化音樂表演,主要是通過自然環(huán)境來表現(xiàn)人的情感流動,其歌中涉及的詞匯主要以悲哀色彩組成。而借景抒情是演歌的常用表現(xiàn)方式,用于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日本演歌的歷史中,對于“物哀觀”的表現(xiàn)著力甚重,使演歌具備濃厚的藝術色彩,更顯音樂的獨特魅力。日本演歌作為獨特的音樂表現(xiàn)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日本文化的縮影。
在準備這次論文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作為音樂文化傳承者的我們,對世界上的幾十種音樂,所熟悉的只不過是兩三種而已(客觀地說,對本土音樂尚不那么熟知,更別說精通了)。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文化,我們應該好好地保護自己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使我們自己的音樂能在世界多元化的藝術海洋中站穩(wěn)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