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陳氏
今天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在我的故鄉(xiāng)膠東半島,這一天是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日子,故稱“辭灶”。
關(guān)于灶王爺?shù)墓适拢姹竞芏?,在我童年印象中最初的版本是這樣的:
聽母親講,灶王爺名叫張郎,娶了兩個媳婦:一個叫郭丁香,為人忠厚善良;一個叫李海棠,為人不怎么樣。后來,張郎聽信了李海棠的讒言,休了郭丁香。不想一場大火,不僅燒掉了張郎的所有家產(chǎn),還熏瞎了張郎兩只眼睛。李海棠見張郎又窮又瞎,于是棄張郎而去。
張郎一個人討飯討到了郭丁香家,郭丁香念起往日之好,給了張郎一碗飯。張郎得知自己討的是郭丁香的飯,羞愧交加,一頭撞進了郭丁香家的灶膛。
這一天是農(nóng)歷的臘月二十三。從此之后,玉皇大帝封張郎為灶王,主管家家戶戶的大事小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都要上天覲見玉皇大帝,把每家每戶的善惡詳加匯報,因此有了“一家之主”的名號。
母親給我講的這個故事,讓我牢記,為人要忠厚善良,與人為善,心存敬畏,而不可尖酸刻薄、心黑歹毒,因為“家中就有灶王爺”,這與“頭上三尺有神靈”相通。
在膠東農(nóng)村常見的灶王爺畫像是木版年畫,色彩鮮艷,頗顯喜慶之氣:最上面是“灶王爺騎馬”的白長條,俗稱“灶馬”?!稗o灶”這天,要把“灶馬”裁下,放在收獲的豆子或者玉米堆中,稱“喂馬”,好保證灶王爺?shù)鸟R不致于在路上挨餓;待傍晚送灶王爺上天時,隨紙錢一起焚化。
往下是雙龍戲珠,再往下是一張寫有當(dāng)年農(nóng)歷月份大小、二十四節(jié)氣、社日等民間節(jié)日內(nèi)容的表格。就是從這張表格中,我知道了中國古代有“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
此外,這張表格還記載著財神、福神、喜神、圭神、太歲等諸位神仙所在的位置。除夕深夜或春節(jié)凌晨“迎神”時,一定要記住財神和福神的位置;如果有結(jié)婚者,結(jié)婚當(dāng)日要看喜神的位置——把香朝向這些方向,才能迎到“真神”。如果有蓋房者,則在新房上梁之日用紅紙寫上“太歲在此”的豎條幅,按照表格指示的方位張貼供奉。
大多數(shù)農(nóng)人最關(guān)心的,是表格中記載的“多少龍治水”。如果表格說“一龍治水”,則表示未來一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豐收在望;如果是多龍治水,則表示未來一年不澇就旱,前景堪憂。父親的解釋是,“一龍治水”全心全意,“多龍治水”三心二意,所以非澇即旱。
畫像的正中央,就是灶王爺張郎和他的兩位夫人郭丁香、李海棠。木版年畫中,三人均頭戴圓形帽子,身著彩衣,臉龐圓潤豐滿,頗顯富態(tài);其下則是供品,一般是灶王爺三個碗,兩位夫人各自兩個碗,體現(xiàn)出尊卑有別。
畫像的最下端是“麒麟送子”,在數(shù)位仙女的簇擁下,麒麟馱著一個嬰兒,嬰兒舉頭向天,寓意深遠。
從記事起到現(xiàn)在,我們膠東半島的農(nóng)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供奉灶王爺。每年“辭灶”前,忙碌了一年的農(nóng)人們都要到鄉(xiāng)下“大集”上去“請”一張灶王爺?shù)漠嬒?。記住一定是“請”,而不能稱“買”——但在我印象中,一張灶王爺?shù)膬r格最初是5分錢,后來漲到了1毛,現(xiàn)在據(jù)說是5毛或者1塊了。
“請”灶王爺?shù)臅r候要謹慎。記得我家大娘,某一年“請灶王爺”,因為時間緊張而沒有仔細端詳,急匆匆“請”了回家。結(jié)果除夕那天把“灶王爺”“請”上灶臺后,當(dāng)時正待字閨中的姐姐突然發(fā)現(xiàn),表格中寫的年份竟然是過去一年的。為此大娘郁郁不樂了好久,此事也傳為笑談,數(shù)年不忘。
祭灶的高潮在“辭灶”日晚上。太陽落山后,夜幕降臨,家家戶戶煮餃子、上香,供奉灶王爺吃完餃子后,男主人帶男孩子到門口,掛起鞭炮,燃上三炷香,“請”出“灶馬”,隨同紙錢焚化后,燃放鞭炮為“灶王爺”送行;之后男主人端起供奉的一碗餃子,率男丁朝西南方向祭奠、磕頭,儀式到此結(jié)束。
張貼灶王爺畫像的日子,早期是在“辭灶日”,但因煙熏火燎,往往不到除夕,灶王爺?shù)男卵b就“灰頭土臉”了,所以后來“改良”到除夕日,這樣待灶王爺除夕夜回家時,就很光鮮了。有條件的人家,還要給灶王爺?shù)母≠N上對聯(lián),一般上聯(lián)是“上天言好事”,下聯(lián)是“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學(xué)、工作于京城十余年,我未體驗故鄉(xiāng)“辭灶”久矣。遙望膠東,懷想父老,是否依然在鞭炮聲中,燃起一炷新香,品嘗熱氣騰騰的餃子,憧憬未來的美好。在“現(xiàn)代化”越來越泛濫的都市,我卻對傳統(tǒng)“心向往之”,感念自己已“落伍”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