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樂健 李翠東
肺癌屬于1種惡性腫瘤,在臨床較為常見,其中主要類型為非小細胞肺癌,具有較低的5年生存率[1-2]。非小細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總數(shù)的80%,包括腺癌以及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及其他少見腫瘤[3-4]。非小細胞肺癌在各種類型肺癌中的比例較高,且其起病較為隱蔽,臨床發(fā)現(xiàn)比較晚,一般就診時已經(jīng)為中晚期,且采用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本文對我院收集的8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展開研究,探究實施吉西他濱聯(lián)合順鉑治療的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選取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取的8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對象,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采用隨機分配的方法將其劃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均為40例。研究組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2例、18例,患者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66.9±7.7)歲。對照組21例男性、19例女性,患者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67.2±7.9)歲。對比可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①預計生存期均在3個月以上;②肝功能、腎功能以及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均處于正常水平;③接受病理學技術、細胞組織學技術檢查后,已經(jīng)確診是非小細胞肺癌。④資料較全的患者;均符合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5]。
1.2.2 排除標準 ①具有較差的依從性;②有嚴重心肝疾?。虎塾谢熃砂Y;④排除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⑤排除伴哮喘、肺心病等肺部疾病;⑥排除有結締組織疾病;⑦排除資料不全者。
對照組采用多西他賽聯(lián)合順鉑,其中,75 mg/m2添加0.9%生理鹽水250 ml中,靜滴d1;順鉑75 mg/m2靜滴d1。
研究組采用吉西他濱聯(lián)合順鉑,吉西他濱劑量為1000 mg/m2靜滴d1、d8;化療時進行常規(guī)水化,21 d為1個治療周期,所有患者均治療4個療程。順鉑用量、用法與對照組相同。
完全緩解:治療后患者完全無腫瘤病灶;部分緩解:治療后患者的腫瘤病灶縮小了至少50%;疾病穩(wěn)定:治療后患者的腫瘤病灶縮小了25%~50%;疾病進展:治療后患者的腫瘤病灶擴大了25%以上[6]。腫瘤標志物監(jiān)測: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早晨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3 ml,對比兩組患者化療前、后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水平變化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總緩解率[60%(24/40)]顯著高于對照組[40%(16/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例,%)
兩組化療前糖類抗原125和癌胚抗原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化療后癌胚抗原評分存在顯著差異,且研究組患者化療后糖類抗原125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糖類抗原125及癌胚抗原水平
注:與對照組相比,*為P<0.05。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對照組為22.5%,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肺癌屬于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其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發(fā)病率。肺癌是發(fā)生于支氣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威脅最大的腫瘤之一,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首位。肺癌全身表現(xiàn)有發(fā)熱、消瘦、貧血、惡病質,局部表現(xiàn)有痰中帶血或咯血、咳嗽、胸痛、胸悶、氣急、聲音嘶啞等癥狀。中晚期容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胸膜受侵和轉移、消化道轉移、腎臟轉移、心臟受侵和轉移、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癥狀。早期肺癌的癥狀容易被忽視,待發(fā)現(xiàn)時病情已至晚期。目前臨床中診斷肺癌的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以及組織病理學檢查。腫瘤細胞在發(fā)生和增殖的過程中會釋放及合成腫瘤標志物,對宿主細胞也會造成刺激,使宿主細胞分泌腫瘤標志物,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但單一腫瘤標志物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較差,有研究顯示多種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應用可以提高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通過近期對于我國臨床腫瘤死因調(diào)查結果表示,肺癌在腫瘤致死原因占據(jù)首位,有20%的腫瘤患者都是死于肺癌,此病已經(jīng)成為社會各界重視的公共衛(wèi)生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健康及生命[7-8]。非小細胞肺癌近年來發(fā)生率逐漸升高,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一種惡性腫瘤。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過程中,治療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局部復發(fā)及遠處的轉移,現(xiàn)代放化療的綜合治療是對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的主要基礎手段,在大多是臨床研究中表示,將靶類作為基礎的放化療比單純放療的效果更優(yōu)。
非小細胞肺癌對化療比較敏感,吉西他濱、紫衫醇、多西他賽等化療藥物被廣泛用于肺癌患者中。如今,以鉑類作為基礎的兩藥聯(lián)合方案成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線化療標準治療方案。有學者研究指出,順鉑聯(lián)合新的細胞毒藥物,例如:吉西他濱、長春瑞濱聯(lián)用可以改善臨床療效,具有較高的安全性[9]。吉西他濱作為新型抗代謝類抗癌藥物,該藥物不僅可以作用到DNA合成期,也能有效阻止G1期轉化至S期。本次研究重點探究吉西他濱結合順鉑治非小細胞肺癌效果。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依次為60%、7.5%,對照組分別為40%、2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A125在肺癌腺癌患者中增高也明顯,陽性率在30%~60%,且其增高的程度與肺癌組織病理分期成正比。宋曉,蔡振旭等學者研究中以非小細胞肺癌患者(60例)展開研究,依據(jù)患者近期放化療效果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結果表明,放療后觀察組CYFAR21-1、SCC、CA125等指標水平顯著低于放化療前,說明血清腫瘤 標志物在非小細胞肺癌放化療后效果評估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10-11]。CEA最早由Gold和Freedman由結腸癌和胚胎組織內(nèi)提取而來的腫瘤相關抗原,其在內(nèi)胚層細胞分化而來的癌癥細胞表面,屬于細胞膜的結構蛋白。薛英杰,賈靖等人研究結果表明,吉西他濱結合順鉑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效果明顯,患者血清CEA、CA125等指標水平通過化療明顯下降,這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12]。本次且研究組化療后糖類抗原125、癌胚抗原水平比對照組低,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P<0.05)。由此可知,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濱結合順鉑治療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不僅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能提升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降低糖類抗原125及癌胚抗原水平。
綜上所述,吉西他濱聯(lián)合順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效果明顯,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機體狀態(tài),也能有效提升總緩解率,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