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寅,范春玉,劉和生
(湖南省自然資源事務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0)
地質鉆孔資料是地質研究的重要原始成果之一,是直接反映地質特征的重要依據,是分析成礦環(huán)境、成礦規(guī)律的直接手段[1]。為充分利用前人形成的地質鉆孔資料,提高地質鉆孔資料服務利用水平,國土資源部于2013年下達《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展全國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fā)〔2013〕88號),決定在全國地質鉆孔基本信息清查和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試點的基礎上,開展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工作。目前,全國各省份基本完成了重要地質鉆孔圖表數據庫建設[2-4],上海、天津等省市完成了鉆孔屬性數據庫建設但多為工程地質類鉆孔[5],礦產類重要鉆孔屬性數據庫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
湖南省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項目作為省自然資源廳“十二五”重點項目之一,于2013年正式啟動,同時部署了圖表數據庫及屬性數據庫建設任務,由湖南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現湖南省自然資源事務中心)作為技術支撐單位,32家地勘單位共同承擔。建庫范圍包括建國以來我省地質工作形成歸檔保管的信息完整的不同工作類型的重要地質鉆孔資料,同時以制度的形式要求2014年9月之后新匯交的地質資料連同地質鉆孔屬性數據庫一并匯交,實現了全省地質鉆孔數據庫的持續(xù)更新。
我省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均嚴格按照《湖南省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建設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技術指南》)相關要求進行數據采集、錄入、檢查、驗收及入庫,具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數據結構。截至2019年底,建成了包含1615個項目,40572個鉆孔,總進尺10683132.06米的圖表及屬性數據庫,總數據量約515GB,基本涵蓋了湖南省自建國以來形成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囊括了省內各重要礦產地、主要成礦區(qū)帶以及整裝勘查區(qū)內的礦產類鉆孔信息。
建成的圖表數據庫主要包括重要地質鉆孔資料的工程布置圖(2259張)、勘探線剖面圖(16315張)、鉆孔柱狀圖(36480張)、樣品分析結果表(47279頁/張)(簡稱“三圖一表”),以及保管單位信息表、項目信息表和鉆孔基礎信息表等項目基本信息;屬性數據庫主要劃分為固體礦產、煤田地質兩類,圖標庫與屬性庫之間通過項目編碼、鉆孔編碼等唯一代碼相互掛接(見圖1)。
對數據庫1615個項目共計40572個鉆孔,按照工作程度、鉆孔深度、礦種等方式進行了統(tǒng)計,并結合全省鉆孔分布情況及與各整裝勘查區(qū)、重要成礦區(qū)帶對應性進行了分析。
從工作程度統(tǒng)計結果來看(見表1),普查階段項目數量最多(673個),勘探、詳查次之(分別368個、322個);勘探鉆孔數量占比最大(37.09%),詳查、普查次之。
根據鉆孔不同深度統(tǒng)計結果(見圖2),200m以淺鉆孔占比近50%;200-500m深的鉆孔有16847個,占比42%;801-1000m深的鉆孔323個;大于1000m深得鉆孔62個,深孔多為巖金地質勘查施工鉆孔。
從礦種來看,我省固體礦產鉆孔共30119個、煤田地質鉆孔10453個,前者占比約74%、后者為26%,以固體礦產為主。結合鉆孔分布情況,除洞庭湖區(qū)外,固體礦產鉆孔在全省范圍均有分布,煤田地質鉆孔主要分布于湘中婁底市的婁星區(qū)、漣源、新化、冷水江、雙峰縣,邵陽市的邵東縣、隆回縣等區(qū)域,湘南則分布于衡陽市的耒陽市,郴州市的資興、嘉禾、臨武縣等區(qū)域,煤田地質鉆孔與全省含煤地層(巖系)密切相關。我省18個整裝勘查區(qū)內的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均已完成,不同礦種的地勘工作項目鉆孔與各級成礦區(qū)帶的對應性較好(見圖3)。
表1 工作程度統(tǒng)計表
圖1 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圖表庫與屬性庫表關系圖
圖3 數據庫鉆孔分布與成礦區(qū)帶關系圖
圖2 孔深統(tǒng)計餅圖
項目組委托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開發(fā)了“湖南省地質鉆孔數據庫管理與服務系統(tǒng)”,將圖表數據庫及屬性數據庫全部導入,實現了項目與鉆孔、圖表與屬性的相互關聯,社會公眾可通過系統(tǒng)方便快捷地檢索、瀏覽項目及地質鉆孔分布位置、基本信息,所在的保管單位基本信息,對照查看鉆孔編錄、測斜、樣品測試等成果資料及其對應的屬性信息,可通過條件檢索、圖形檢索等方式進行資料下載與借閱。
由于原始地質鉆孔資料為不同時代、不同單位完成,存在地層命名不一致、地層代碼填寫混亂等問題,為使數據庫更規(guī)范,便于地質資料的開發(fā)利用,項目組根據2017年出版的最新版《中國區(qū)域地質志(湖南志)》制定了全省標準地層樹,并在各礦區(qū)抽取1個鉆孔依照標準地層樹進行了標準化,規(guī)范了各地層單位的命名、代號及用色。
項目組正在著手將鉆孔數據庫成果與“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qū)地質資料集群化產業(yè)化”項目工程地質鉆孔數據庫成果在內網“一張圖”同一平臺上發(fā)布服務,可應用于科學研究、地質勘查、礦山生產、工程項目建設等領域。
(1)利用鉆孔屬性信息的統(tǒng)計分析,不僅能為成礦規(guī)律研究、礦區(qū)生產及深邊部找礦、區(qū)域找礦潛力評價分析等提供堅實的資料基礎,還可為勘察單位在工程建設前期進行工作方案的設計及施工等提供依據。目前,湖南省地質調查院利用數據庫成果開展了“重要成礦帶地質礦產與資源調查評價數據庫建設(南嶺成礦帶湖南)”項目的成礦研究與資源評價工作。
(2)基于鉆孔標準化及樣品分析結果等屬性信息,可開展三維地質體建模工作,輔助成礦規(guī)律研究、礦區(qū)深邊部找礦及礦山生產設計等。2018年、2019年開展的“湖南省地質資料二次開發(fā)與靶區(qū)優(yōu)選”項目即利用數據庫鉆孔信息結合其他多源數據建立了湖南省懷化市鏟子坪礦區(qū)三維地質模型,指導礦區(qū)深邊部找礦。
(3)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部門可利用各類地質(含工程勘察)鉆孔中的巖石力學性質等,在礦山或城市地下空間發(fā)生緊急情況時定制救援方案等。
(4)可與實物地質資料關聯,建立集圖表、屬性、實物為一體的鉆孔數據庫。開展全省鉆孔巖心數據庫建設,充分利用省級保管的2類鉆孔巖心實物地質資料,對巖心進行拍照、掃描,與全省重要鉆孔數據庫對應關聯,建成鉆孔巖心屬性數據庫。
湖南省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收錄了我省建國以來的重要地質鉆孔信息,并已實現了數據的持續(xù)更新,其建成的鉆孔屬性數據庫使我省地質資料率先實現了完全的數字化、信息化。數據成果依托“湖南省重要地質鉆孔數據庫管理與服務系統(tǒng)”可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可視化服務,為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fā)利用提供了數據基礎及技術支持。
在已融合了“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qū)工程勘察鉆孔”的基礎上,今后還可嘗試包含其他地質數據建立綜合性地質信息服務平臺,擴大應用范圍,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社會效益轉化率。此外,湖南作為全國較早進行大規(guī)模地質鉆孔屬性數據庫建設的省份,其工作方法、建庫經驗可為國內其他省份開展此類數據庫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