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鈴鈴……”,上課鈴的聲音未落,我已站在講桌前等著上課,腦子里飛快地構(gòu)思著用這節(jié)課時間打算講的知識點,否則明天學校舉行別的活動,時間又要耽誤,一邊用眼光掃著有哪幾名同學可能對這些內(nèi)容估計吃不消,又要被帶到辦公室補課了。
“這節(jié)課咱們來講講……”
“老師,我同桌她拿走我的筆帽,還愣說是她的……”我話音未落,一名帶著哭腔的聲音焦急地打斷我的話。只見這名男生右手拿著一支新筆,左手舉著一個壞掉的筆帽,趴在桌子上,眼看著就要哭出來了。這是我們班的數(shù)學課代表閆俊禾,思維活躍,各方面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平時也深得同學們的喜歡。他手里拿的筆我認識,是元旦活動時,家委會獎勵給每個同學的,人手一支,只是有紅色和藍色之分,筆帽上掛著一個裝飾品,方形的,里面印有圖案,深得同學們的喜歡。我心想:若是他提出這事,八成準是他同桌拿去了。又轉(zhuǎn)念一想:若是為了一個筆帽就耽誤我上課,是不是得不償失呢,要不下課了再處理此事?我暗自琢磨著。
“就是他同桌孫惠拿走的,孫惠自己的筆帽壞了,然后偷著跟閆俊禾換了,筆帽銜接處斷了,斷的那塊鏈子還在地上。”旁邊王毅同學邊站起來邊說,說完便忙著低頭去找那塊“證據(jù)”。
“不是,這就是我的筆帽?!?孫惠嘟囔道。
“就孫惠拿的,上節(jié)課我還看到閆俊禾的筆帽就是他同桌現(xiàn)在手里拿的那個?!焙竺嫱瑢W急匆匆地為此爭辯。
“這到底是誰的筆帽?”我再一次問道。
“我的。”孫惠辯解道。此話一出,大家都坐不住了,義憤填膺,紛紛指責孫惠,有幾名同學甚至站起來控訴她的“罪刑”。我一聽,這不是三件兩件呢,件件說得有理有據(jù)的。
“孫惠還拿過我的橡皮,那天中午一來我的橡皮就不見了,但看到她手里拿著和我一模一樣的,她是買過,但買的和我的不一樣的?!?/p>
“我的筆也不見了,但是發(fā)現(xiàn)在她筆袋里?!?/p>
“還有我的粉色筆也沒了,在她抽屜里?!?/p>
……
這么多人都指向一人,但凡事也得有證據(jù),于是我耐著性子又一次詢問:“能跟我說說到底怎么回事嗎?”“就是我的筆帽?!蔽乙宦?,怒火中燒啊,這簡直就是睜著眼說瞎話呀,還說得如此大義凜然,我氣憤地把書“啪”地往講桌上一扔,心想:這節(jié)課也別上了,做事先做人,一撇一捺一個人都做不好,學再多的知識又有什么用呢?
可怎么破案呢?
這么多人看著,若不破案,等于認可她的行為了,若破了案呢,給孩子保留的面子呢,下了課準破不了,怎么辦呢。必需速戰(zhàn)速決。
此刻,王毅同學也找到了斷了的小鏈子,我問孫惠這鏈子應該往哪接,她指給我看,我問你怎么知道是往這接的呢?此刻,我想接下來無須多問了,隨后,粉色筆的丟失,藍鋼筆的丟失一一水落石出。這節(jié)課35分鐘,三起案子的破獲使同學大為興奮,也使我頗有成就感,可是,事后我心情頗為沉重,為什么這么多問題都發(fā)生在同一名同學身上,因我接班時間并不是很長,對此并不是特別了解,課間我與同學們一起聊天,大家一一跟我道來,原來她喜歡在中午同學們放學后在班級逗留,然后翻翻大家的抽屜,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在當天,在這名同學的抽屜里還躺著“沒來得及”歸還的物品。除此之外,課間操期間,她也會晚走,會到處“檢查”同學們的物品。這種行為已持續(xù)四年了,很多同學一丟失東西就知道是她拿走的,還有的同學表示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
終究是什么原因?qū)е逻@名同學長期以來存在這種行為,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孩子的占有欲。在學校生活中,“偷竊”事件總是難免的,鉛筆、橡皮、鋼筆等。其實,這里的“偷竊”與法律意義上的偷竊有所不同,有專家研究表明,三年級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還不夠明確,他們的“偷竊”只能算是一種不誠實的占有行為。然而,不管是何種意義上的“偷竊”,都是不良品質(zhì)的表現(xiàn)。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地對待小學生的“偷竊”行為,及時地進行矯正,既要保護受害人的權(quán)益,追回損失,又要正確引導教育偷竊者,使其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并改邪歸正,懸崖勒馬。
后來,我再次找孫惠,與他進行了朋友式的談話。我先為她講了大量由于小時候的不良行為導致長大后走向犯罪道路的例子,又講了許多人從小是怎樣克服種種困難而走向成功的例子。我在進行這一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談話時,只見她緊張地坐在椅子上,認真地聽我講述。最后,我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做錯事是難免的,我們大人也會有做錯事的時候。在你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還會遇到更多的誘惑,或者挫折和坎坷,關鍵是你要正確對待,老師相信你以后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她低著頭慚愧地說:“王老師,對不起,是我錯了,我以后再也不去拿別人的東西了?!蔽颐念^說:“好孩子,我相信你!”
這件事過后,班里風平浪靜了。她沒有再拿一次別人的東西,也沒有同學反映缺少任何東西了。因此,我們的教育任重道遠,只有抓好養(yǎng)成教育,重視良好行為的形成,才能培養(yǎng)出道德高尚,言行一致的人。
(作者單位:淄博高新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