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龍教授的《法學的慈悲:孩子的法律情懷》一書,用淺顯的文字分析了近年來涉及未成年人的法律熱點事件,記錄了作者參與推動未成年人法治建設進程的心得體會等。它的內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保護兩方面,對預防和矯治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
筆者將書中關于預防和矯治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觀點概括為以下四點:一是堅持反對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二是刑法增設未成年人專門修正案,以附則形式增加未成年人刑法,使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銜接。三是完善未成年人虞犯行為早期干預機制。四是完善家庭、學校、司法基本防線,建立強制親職教育制度,提高父母監(jiān)護能力,并明確賦予教師適當懲戒權,不讓問題“出校園”。
縱覽全書,筆者認為,就討論廣泛的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而言,應持謹慎態(tài)度。首先,法律規(guī)定是理性的不能情緒化,極端案例畢竟是少數(shù)。據(jù)最高人民檢察院公開的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shù)量有所減少。如果僅因出現(xiàn)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實施的惡性暴力犯罪案件,以及考慮到未成年人生理發(fā)育較以往有所提前,就選擇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以懲罰未成年人犯罪,這不僅與法治發(fā)展規(guī)律不符,且在邏輯上站不住腳。其次,判斷未成年人是否應當負刑事責任,不能僅以其生理發(fā)育的提前為標準,還應考慮到其在心理成熟度、辨認控制能力及社會經驗方面仍與成年人存在很大差距。再次,主張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進而通過刑罰來遏制未成年人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可能會達不到預期目的,甚至會產生相反結果,因為監(jiān)獄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以及犯罪標簽的污名化,會嚴重妨礙犯罪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容易使其墮入犯罪深淵,成為慣犯、累犯。
作者給這本小冊子取名《法學的慈悲——孩子的法律情懷》,是為了更準確地反映他的一些真實想法或者立場。如果對孩子都不能以慈悲為懷,那么成人社會真的應該好好反思反思了。
筆者認為,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既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一罰了之”,應通過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增加中間性干預措施。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獨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刑法增設未成年人專門修正案,以填補相應的法律空白,建立專門的少年法院或者家事法院,用專業(yè)的立法、專業(yè)的機構、專業(yè)的人員、專業(yè)的程序、專業(yè)的方法來應對未成年人犯罪這一難題。二是對未成年人偏常行為實施分級預防,根據(jù)偏常行為的等級有針對性地實施相應的干預或矯治措施。三是完善法律已有規(guī)定的收容教養(yǎng)、工讀教育、責令父母管教等非刑罰措施。此外,要考慮設計更加適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教育性措施,以實現(xiàn)“以教代刑”。四是實行強制親職教育。對父母不履行監(jiān)護職責的,可以對其予以訓誡、責令其繳納保證金,強制其接受家庭教育等。如果其拒不接受教育,可以考慮沒收其保證金、對其予以治安處罰、納入征信系統(tǒng)記錄、中止或撤銷其監(jiān)護資格、追究其刑事責任等。
通讀本書,筆者認為,可以啟發(fā)人們從家庭、學校和社會責任角度反思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發(fā)生。當然,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不能簡單地主張懲罰未成年人,而應堅持寬容而不縱容的政策,以教育、感化、挽救犯罪未成年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也是費事、費力、費錢的事情,但是這項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