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周全,趙慶紅,李維忠,任彥銘
(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銀子山金多金屬礦床為近年來在瀾滄江中南段發(fā)現(xiàn)的巖漿期后熱液型金礦床。本文在分析礦區(qū)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及礦床地質特征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銀子山金礦深部鉆孔巖石樣品原生暈分帶特征進行研究,指導預測隱伏礦體。原生暈找礦方法,又稱作巖石測量或巖石地球化學方法,是利用礦體或其他地質體周圍賦存在巖石中的地球化學分散暈進行找礦的地球化學方法(邵躍,1997)。
這項方法已被國內外公認為是一種尋找熱液型隱伏礦床的有效方法,可在礦床評價時預測盲礦體,也可為研究控礦因素、礦床成因、礦質來源等提供地球化學依據(劉崇民,2006)。
銀子山金多金屬礦位于蘭坪—思茅微板塊西緣的古生代云縣-景谷火山巖帶,其成礦帶屬特提斯成礦域(Ⅰ1)之三江造山帶(Ⅱ2)成礦省的蘭坪-普洱陸塊(Ⅲ5)Cu-Pb-Zn-Ag-Fe-Hg-Sb-As-Au-石膏-菱鐵礦-鹽類成礦帶中南段的云縣-景洪火山?。á?1)Cu多金屬礦帶。成礦作用主要與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的被動邊緣火山噴發(fā)和晚三疊世碰撞后伸展環(huán)境的巖漿活動有著密切成生關系(李峰,2012;汝珊珊,2014)。
銀子山金礦位于蘭坪-思茅地塊南段西緣,緊靠區(qū)域性酒房斷裂(F1)的東側。
礦區(qū)出露地層由老至新主要有上志留-下泥盆統(tǒng)大凹子組(SDd)、大水井山組(T2d)、臭水組(T2c)、忙懷河組(J1mh)雜及花開左組(J2h)(圖1)。其中上志留-下泥盆統(tǒng)大凹子組(SDd)是礦區(qū)內主要含礦火山巖系,呈近南北向分布于礦區(qū)中部,東、西兩側均以角度不整合與三疊系、侏羅系地層接觸,表現(xiàn)為銀子山背斜構造。礦區(qū)內斷裂發(fā)育,主要為東西向,次為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其東西向斷層多切錯礦體并破壞銀子山金礦背斜的完整性。酒房斷裂從礦區(qū)西側近南北向通過,酒房斷裂對不同時代火山活動有明顯控制作用。楊岳清等(2008)認為酒房斷裂在海西晚期-印支期活動強烈,對銀子山金多金屬礦、大平掌銅礦火山巖的發(fā)育及礦床的形成有直接關系。
銀子山金礦體主要賦存于F2構造蝕變帶內,F(xiàn)2初步判斷為區(qū)域酒房斷裂泒生的次級構造(圖1),帶內巖石為大凹子組第二段(SDd2)強硅化英安巖、凝灰?guī)r等,構成銀子山礦區(qū)圍巖蝕變內帶,內帶(硅化帶):以石英脈形式或硅化凝灰?guī)r、硅化英安巖等形式出現(xiàn)。該帶是尋找工業(yè)金礦體的主要靶位。
圖1 銀子山金多金屬礦區(qū)地質簡圖
無論從平面、剖面上蝕變均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從內帶(硅化帶)、中帶(黃鐵礦化、弱硅化帶)到外帶(碳酸鹽化、稀疏黃鐵礦化帶)。
目前主要在內帶中圈出了2個隱伏銅、金礦體群,Ⅰ號礦體群位于上部(600m以上),以銅為主、伴生鉛鋅、銀等;Ⅱ號礦體群位于深部(0m~300m),以金礦為主、伴生銅、銀等,顯示上銅下金的特征,可能與巖漿期后熱液多次活動有關。
原生暈軸向分帶反映出了含礦溶液的運動方向,其分帶序列的研究對于判定礦體的剝蝕程度及深部盲礦體的追蹤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陳永清等,2011)。
項目組選取銀子山礦區(qū)0號勘探線的鉆孔,系統(tǒng)采集了巖石原生暈樣品,分析了Au、Te、Ag、Cu、Pb、Zn、As、Hg、Ba、F、Sb、W、B、Mn、Bi、Cd、Sn、Sr、Mo19種元素含量,以各元素分析值的算術平均值(剔除異常點)作為背景值(0),并計算了各元素值的標準離差(So),用公式0+K·So確定各元素異常下限T(K為系數(shù),取值3)來圈定原生暈異常,并以異常下限的1倍、2倍、4倍來劃分異常的外帶、中帶、內帶三個濃度帶,繪制了各元素異常剖面圖(圖2)。
從圖2上可以看出,雙戶灣礦段0勘探線上巖石原生暈具有較明顯的濃度及組分分帶特征。
(1)濃度分帶特征:在礦化中心(礦體、礦化蝕變帶)主要成礦元素Au及Cu、Te、Bi具明顯的濃度中心(內帶),而Ag、Cd元素出現(xiàn)中帶異常,均由礦化中心向外組分濃度逐漸降低;Hg、Sb、Sn、W、F元素僅出現(xiàn)外帶異常,濃度中心不明顯;其余的B、Ba、Sr等元素則無異常出現(xiàn)。
圖2 銀子山金銅多金屬礦區(qū)0勘探線成礦暈元素濃度分帶圖
(2)組分分帶特征:主要成礦元素Au、Te、Bi異常范圍較大,三級濃度明顯圍繞礦體上下分布,Mo則主要分布在主礦體之下,Hg、As、Sb異常主要分布在主礦體之上,Zn、Cd、Pb、Ag、Cu、Sn則傾向于主礦體之上(近礦)分布。
(3)圖中沒有顯示溫度梯帶元素組合的相關規(guī)律,低溫元素Hg與高溫元素Mo異常相疊加出現(xiàn),指示成礦作用可能具有多個期次,沿傾向延伸方向還可能有新的隱伏金礦(化)體賦存。
(4)在金礦(化)體產出的范圍內出現(xiàn)Au、Te、Bi、F四中元素的異常,其中,Te、Bi元素與Au元素相互套合較好,說明元素異常的出現(xiàn)與金的礦化作用有關,F(xiàn)元素是一種礦化劑元素,F(xiàn)在巖漿巖中隨SiO2含量增高而增高,并隨巖漿分異F在晚期揮發(fā)分中富集(邵躍,1997),由此推測金的礦化作用與酸性巖漿熱液活動有一定關系。
(5)圖中可看出,剖面中已施工的鉆孔未揭穿控制Au、Te異常西側邊界,表明已知礦體西側深部仍然存在較大找礦空間。
(1)從0號勘探線異常濃度結合礦體產出特征,可大致對異常的軸向分帶性從礦上-礦體-礦下分為(Hg、As、Sb)-(Zn、Cd、Pb、Ag、Cu、Au、Bi)-(Sn、Mo)。
(2)在今后找礦工作中大致判斷地表原生暈(金礦體)剝蝕程度:若地表原生暈中僅出現(xiàn)Au及Hg、As、Sb強異常,則預示金礦體剝蝕較淺;若地表原生暈中出現(xiàn)Zn、Cd、Pb、Ag、Cu及Au強異常,同時還出現(xiàn)Mo的強異常,則預示金礦體剝蝕較深。
(3)0勘探線剖面中已施工的鉆孔未揭穿控制Au、Te異常西側邊界,表明已知礦體西側仍然存在較大找礦空間。
致謝:本文在行文過程中得到項目組全體同仁的大力支持與幫助,文中部分論述引用了前人在礦區(qū)工作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真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