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懿 許心儀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VR又名虛擬現實技術。近年來,VR技術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對當今世界各個領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VR的獨特之處在于能為用戶提供無與倫比的沉浸感,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而其中受益最大的群體莫過于殘疾人。殘疾人是社會中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由于特殊的機體生理條件,相對于普通人來說更為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壓力的傷害,研究發(fā)現殘疾人存在自卑心理和抑郁情緒,心理問題檢出率較高,嚴重者易產生自閉甚至自殺意念。
VR技術的出現使肢體殘疾獲得完整的數字虛擬身體,并在VR中體驗平時難以實現的戶外運動,幫助他們找回失去的運動體驗。通過VR,他們可以體驗到沖浪甚至攀巖的真實感受。這些寶貴經歷能讓殘疾人享受正常人的健康生活,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得到鍛煉,幫助他們更好的重新融入這個社會。
為進一步發(fā)揮VR技術對于殘疾人身心健康的輔助作用,了解殘疾人對于VR技術的認知情況。調查團隊于2019年6月-2019年11月間查閱大量文獻資料了解相關情況。后于2019年12月25日赴北京市海淀區(qū)清河街道溫馨家園進行實地調查。在了解溫馨家園殘疾人的基本情況后,調查團隊介紹了本研究目的及VR基本情況,確保所有被調查對象了解后,發(fā)放調查問卷共55份,回收問卷50份,回收率90%。
本次調查共包含50位身體及精神有障礙的殘疾人士,男女比例為1:2,年齡集中在青壯年(占比61.11%)。在涉及“是否聽說過VR設備”問題中,有20位聽說過,說明VR設備在殘疾群體中有一定知名度。在“是否體驗過VR設備”問題中,近四成的人體驗過VR設備,說明VR設備在殘疾人群體中也有一定普及率,但不高,針對殘疾人的VR體驗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由于殘疾人是個特殊群體,在“在哪種場景中體驗了VR設備”中參與過的都是公益性活動,沒人參加營利性VR體驗,這可能與其身體狀況、家庭條件有關。如表1所示,在參與過VR設備的19人中,有12人嘗試過以VR眼鏡或頭顯為主要設備的視覺體驗活動,有7人體驗過以VR眼鏡+動感座椅為主要設備的沉浸式視覺體驗活動,但沒人參與以VR眼鏡+操作手柄為主要設備的操作游戲類體驗活動。據參與過體驗VR眼鏡+動感座椅為主要設備的沉浸式視覺體驗活動的人描述,這類活動豐富了體感,帶給了全新體驗,并表示愿意在繼續(xù)參與此類體驗活動。
表1 體驗VR設備的主要形式
在針對體驗VR感受系列問題中,11人認為不存在障礙,8人認為存在障礙,大多數人在體驗VR過程中比較流暢。如表2所示,在回答體驗VR設備是否對身體機能或情緒有調整作用的問題中,13人認為VR設備對身體機能或情緒有調整作用,且為正向作用。
表2 體驗VR設備對身體機能或情緒有調整作用
由于殘疾人組織間存在人員交叉,因此在問題“所在的殘疾人組織是否提供過VR體驗活動”中,3人回答提供過,盡管人數較少,但證明在VR體驗上有向殘疾人提供的先例。
整體來看,殘疾群體對VR設備了解不多,對其了解也主要停留在“知道”上。我們看到給殘疾人提供VR設備,讓他們“身臨其境”仍有一段路要走。
經過本次調查,調查團隊發(fā)現本項目的優(yōu)勢在于:1.將當下的先進科技融入到公益事業(yè)中,給大家經常忽略的群體帶來體驗的真實感和快感,讓他們重獲信心,給他們起到很好的心理治療。2.推廣渠道特殊更容易進入大家的視野,將公益行動的覆蓋面增大。3.一般VR是用于商業(yè)娛樂活動,此項目是公益計劃,更具備社會意義。
但本項目仍存在一些劣勢:1.項目針對的群體特殊,通常需要更多途徑來推廣。2.后天殘疾的青少年有可能會抵觸這樣的活動。3.可能會有眩暈等體驗不良情況。
由于在中國市場目前沒有類似計劃,因此有很大市場潛力。公益性質賦予了它社會意義,在激烈市場競爭中不容易被淘汰。加之本項目需要志愿者和社會組織加入,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有助于該項計劃的順利推行。
通過本次問卷調查調查團隊發(fā)現該項也存在很多外在威脅:1.競爭者較為缺乏,很少人關注到VR層面,我們作為新進入者在市場認可度上需要做很多工作。2.項目面向少數人群,該人群對于VR認識存在不足,體驗者只有少數,且多為初級體驗,很少有浸入式和人機交互的游戲體驗。3.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調查、統(tǒng)計、宣傳會有阻礙,在籌措資金方面會有一定困難。
調查團隊認為向以青少年殘疾人為代表的殘疾人群體提供VR服務有可行性。一方面,殘疾人希望有更多途徑參與到普通人的娛樂體驗中,在沉浸式的游戲體驗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另一方面,已有小部分群體為殘疾人提供公益類VR體驗,證明社會有意識提供這些資源,我們愿意相信在未來,殘疾人士會享有更好的VR服務,也能在體驗中更好的收獲自信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