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男
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物理學家與天文愛好者合作發(fā)現(xiàn)了一種以前不為人知的北極光。其看起來像起伏的綠色波浪,因此被稱為“沙丘”。當太陽粒子與地球電離層中的氣體相互作用時,就會出現(xiàn)極光。根據最新的研究,這些單色的極光“沙丘”很可能是由于中層頂區(qū)氧氣密度激增而形成的,正如研究作者所說,氧氣密集的地方出現(xiàn)的極光較多,氧氣稀少的地方出現(xiàn)的極光較少。這一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能夠通過極光“看到”涌潮波,這是以前從未做過的。通過研究“沙丘”,可以得到更多關于涌潮波的信息。
(編譯自Gizmodo網站)
康奈爾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款靈活的機械手,它可以通過微小的毛孔釋放汗水來保持穩(wěn)定的 “體溫”。這款機械手雖然還處于早期研發(fā)階段,但它很有前景,可提高機器人的持久性和耐力,有助于其在極端環(huán)境下工作。研究人員用水凝膠,尤其是聚n -異丙基丙烯酰胺材料制成了3D打印的流體執(zhí)行器。在這個手指狀的執(zhí)行器頂層含有微孔,當溫度低于30攝氏度時,微孔保持關閉,超過這個溫度,就會擴張,允許加壓的水流出。當執(zhí)行器底層的水滿了,就會吸收熱量。機械手只在需要冷卻時才會出汗滴水。這項研究發(fā)表在 《科學機器人》雜志上。
(編譯自Gizmodo網站)
在匈牙利北部有一個約有300人的村莊,叫什因佩特里村,這個村最為著名的是有一本名為《我們脆弱的自然遺產》的手工書。這本書長4.18米,寬3.77米,重1420公斤,為世界最大的書。其中有346頁的內容是有關當地動植物的信息。其在2010年由一對傳統(tǒng)造紙藝術大師父子用13頭阿根廷奶牛的皮革采用傳統(tǒng)的裝訂技術制作而成。它的五個鉸鏈由激光切割而成,紙張是從一家奧地利造紙廠進口的,印刷是在一臺用于制作廣告牌的大型工業(yè)打印機上完成的。僅僅翻一頁就需要六個人,以避免意外撕裂。該書在辛波特里造紙廠展出。
(編譯自Odditycentral網站)
來自印度北阿坎德邦高拉帕村的體操和瑜伽練習者里亞·帕拉迪亞以驚人的靈活性和速度震驚了當地群眾,她在一分鐘內完成了21次艱難的瑜伽動作——身體后彎呈橋狀,但是手不著地,創(chuàng)造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這個被稱為最難的瑜伽動作之一,對11歲的里亞·帕拉迪亞來說似乎沒有任何問題,她輕松地仰面后彎了幾下,然后又站了起來,沒有用手支撐,看起來她像是被無形的繩子拉起來的。據報道,她每天跑步10公里,夢想有一天能入選印度奧運代表隊。她創(chuàng)造的紀錄將被收錄在印度的黃金紀錄冊中。
(編譯自Odditycentral網站)
近幾十年來,北美大黃蜂的數量顯著下降。研究人員已經弄清楚大黃蜂喜歡哪些植物,為希望保護大黃蜂的人提供建議。研究發(fā)現(xiàn),最受大黃蜂歡迎的植物是俄勒岡州的千屈花和山區(qū)的彭尼羅耶花。大黃蜂并非有天生的偏好,但會根據花蜜或花粉的數量質量,以及獲取它們的容易程度來選定喜歡的植物。其他影響大黃蜂偏好的因素還包括其舌頭的長短、花的對稱性和顏色等。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有助于確定大黃蜂的植物選擇,對于保護大黃蜂的多樣性、恢復其棲息地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成果發(fā)表在《環(huán)境昆蟲學》雜志上。
(編譯自Odditycentral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