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
(山東理工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寶,是弘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文化依托和資源。因此,以山東理工大學留學生為例,考察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來華留學生影響研究的一個重要個案研究,可以以點帶面,集中反映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具體接受情況和認同情況,又可以進一步促進教育國際化,更好地發(fā)展留學生教育,在策略和實施路徑方面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借鑒。因此,對留學生傳統(tǒng)文化認知方式、認知差異及原因、認同度等的調查研究,是尋找規(guī)律、形成策略的重要途徑。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既龐大又精深的整體,如何讓留學生盡快適應中國文化語境,認知傳統(tǒng)文化精華和魅力,需要一套切合留學生自身特質的認知體系,而這套體系既要深入淺出,又要有一個整體的基本航向,從而易于建構來華留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網絡。
從認知方式講,以山東理工大學為例,留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可分為以下五大類:
第一,知識/技法傳授式。如課堂中教師對相關傳統(tǒng)文化的講解和答疑等;再如開設關于傳統(tǒng)文化的必修課程《中國文化概論》等,選修課程剪紙、太極拳、書法等。這種認知方式側重于將傳統(tǒng)文化作為“知識”或“技法”進行專門傳授。
第二,比賽、競賽式。此類競賽比賽模式在來華留學生業(yè)余活動中占據較大比重。以山東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近年來組織的活動為例,如以中國文化元素為主的教室裝飾比賽、中國古典詩歌朗誦大賽、漢字書寫比賽、中國歌演唱比賽、中國文化演講比賽等,這些比賽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激烈的競爭中加深了留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第三,游戲娛樂式。此類認知方式可貫穿于留學生的學習課堂和課余活動。如課堂中經常進行的各種漢語學習游戲、課余組織的留學生娛樂文藝晚會等,其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也會在娛樂和游戲中不知不覺地被留學生所認知和吸收。
第四,活動體驗式。此類認知方式以組織留學生課余活動方式進行,如組織學生進行茶藝體驗、端午節(jié)包粽子、傳統(tǒng)藝術觀摩,或參觀博物館、體驗中國鄉(xiāng)村文化、參觀陶瓷企業(yè)、游覽文化古城、文化景點等。此類活動采取非課堂形式進行,以學生業(yè)余活動愛好作為切入點,側重興趣體驗、行動參與和直觀感受,適時、適度與娛樂因素相結合。
第五,生活感受式。如果說前兩種活動需要教師進行專門的組織引導才能進行的話,那么此類認知方式則側重于“潤物細無聲”式的影響。留學生在中國,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皆要接觸中國因素,那么,在其生活細節(jié)中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與影響,則可使留學生不知不覺感受其中。這種影響可分為無意識影響與有意識影響。無意識影響是指留學生身在中國,不可避免要接觸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文化,而自覺適應其中。如中秋節(jié)吃月餅、端午節(jié)包粽子、春節(jié)放鞭炮、包餃子、自發(fā)旅游接觸古文化古建筑等;而有意識影響則是教師特意在其生活細節(jié)中進行有效輸入引起的,如對中國傳統(tǒng)飲食的推介,居住環(huán)境、教學環(huán)境的中國元素裝飾,傳統(tǒng)服飾、飾品的互贈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留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
上面所分析的文化認知方式,應該是影響來華留學生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首要原因。針對留學生具體情況,選擇其可以理解和樂于接受的認知方式,是引導其進行文化認同的重要路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富有吸引力,但同時也存在挑戰(zhàn),對語言溝通、跨文化差異、地域風俗差異及學習的配套設施等都有一系列條件和要求?!斑@些留學生與國人在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留學生來華學習后,跨文化適應中的心理和矛盾日益凸顯。如若解決不好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就會對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產生影響。”[1]因此,除去文化認知方式的研究和選擇以外,對留學生語言溝通、跨文化差異等問題的研究和了解,同樣是厘清來華留學生認知差異的關聯問題。這些問題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共同影響著留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認知。
以2018年為例,山東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在校留學生分別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韓國、泰國、也門等國家,其中,俄語國家的學生占留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同時,在2018全年度的漢語學習班中,上半年共有初級班9個(其中A班3個,B班6個),中級班3個(C班1個,D班1個,商務漢語專業(yè)班1個),高級班2個(均為商務漢語專業(yè)班);下半年共有初級班10個(其中A班8個,B班2個),中級班2個(C班1個,商務漢語專業(yè)班1個),高級班2個(均為商務漢語專業(yè)班)。①A班為零起點語言班,學習一學期以后,升入B班;B班學習一學期以后,升入C班……以此類推。下同。從班級設置情況來看,初級班占大多數;從學生類型來看,語言生班級占據一半以上。這種班級比例和設置情況在近幾年(2014—2017)來有恒定性。
除了留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以外,國別差異和語言水平差異,是影響留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認知的另外兩大因素。對于語言水平在初級階段甚至零起點的留學生來說,單純依賴漢語言媒介進行知識傳授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則很難有效進行;而跨文化差異,尤其是來自西方文化語境中的留學生,則對東方特有文化(如儒學、書法等)的認知或深入,會存在一個較長的瓶頸期。
傳統(tǒng)文化認知方式的選擇,建立在對留學生群體特殊性和具體性的分析上進行。無論是專門的課程設置,還是課外活動的組織,都與這一問題息息相關。在山東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近幾年開設的選修課中,可以看出這一傾向。在2016年的傳統(tǒng)文化選修課中有中國文化、中國書畫欣賞、太極拳、茶藝這四門課。留學生選課情況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國際教育學院2016年留學生傳統(tǒng)文化選修課統(tǒng)計表
由表1可知,選修中國文化的學生90%為中級班及以上水平的語言生;選修中國書畫欣賞的留學生中,初級學生比例有所上升;選修太極拳、茶藝的留學生中,初級班占據80%以上。在這四門課中,茶藝是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學生數量最多,其次是中國書畫欣賞。
個案或許不足以說明規(guī)律。再來看2018年度兩個學期的選修課統(tǒng)計表,如表2、表3所示。
表2 國際教育學院2018年上半年留學生傳統(tǒng)文化選修課統(tǒng)計表
表3 國際教育學院2018年下半年留學生選修課統(tǒng)計表
2018年度的課程安排中,“中國文化”已經轉為必修課,選修課課程不再做相關設置。而選修課同時增加了剪紙和錦灰堆的學習。從兩表中可以看出,茶藝和書法仍是熱門課程,而初級班留學生在選修課報名學習中占據絕對的比重。圖表的分析還需結合留學生班級構成、語言水平、對傳統(tǒng)文化先見等因素進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雖然中級班和高級班留學生人數相對較少,但在“中國文化”這類較為系統(tǒng)和精深的選修課中卻占據絕對比重。這說明語言水平和中國生活經驗,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留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來自其他院校的同類調查也顯示,“文化知識的作用對他們學習漢語的幫助有限,過早引入文化知識對語言學習幫助不大。”[2]這一點對于初級班留學生來說是存在的。
第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先見”,會影響留學生的認知和選擇。有不少留學生反映,在來中國以前,就知道書法、茶藝和剪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構成,而“中國功夫”也是在各類電影中接觸頻率較高的中國文化關鍵詞。因此,當第一次來到中國,接觸到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選修課時,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便會發(fā)生作用,影響選擇和認知。這也是書法、茶藝、太極拳和剪紙這四門課程,在初級班選擇最多的原因之一;而相比較來說,很多留學生來中國以前并不了解錦灰堆,來到中國以后才開始慢慢接觸和了解,這便使得錦灰堆并不為初級班學生所熟悉,而更多地由高級班留學生選擇。
第三,這些選修課只是留學生接觸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設置進了高級班的選修課和必修課程之中。如“中國文學”“中國人文地理”“中國歷史”等。因為這些課程受語言水平影響較大,適宜在高級班開設。
第四,“動手”類、活動類的課程是初級班留學生選擇的重點。如書法、茶藝、太極拳、剪紙等課程都是動手操作類課程,可以調動留學生的感官體驗、肢體語言等參與教學,不需要太多的語言知識傳授,師生之間完全可以通過動手操作進行交流,易于認知和理解。而這一點恰恰也是留學生認知傳統(tǒng)文化的必由之路。因為,理性的認同,必須要由大量感性的認知作為基礎。
為進一步探究在校留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中存在的困難,筆者曾經做過相關的調查問卷,參與調查的留學生共有110人,其中A班17人,B班41人,C班21人,D班31人,鑒于留學生的語言水平參差不齊,筆者針對不同語言水平的留學生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
其中一個問題這樣設置: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困難是什么?( )
A漢語水平不高,看不懂、聽不懂 B不感興趣 C學習方式不多 D 接觸的中國人太少 E周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較少 F上課時老師的講課中沒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 G感興趣,但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沒有關系 H與自己國家的文化很不一樣,所以很難學習 I其他
統(tǒng)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關于留學生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情況調查
由表4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初級班,還是具有一定漢語基礎的中級班,漢語水平是制約留學生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首要困難,這一困難在漢語零起點的A班中表現尤為明顯:17人中,有11人選擇“漢語水平不高,看不懂、聽不懂”這個選項,占A班總參與人數的65%;而即使是其中漢語水平最高的D班留學生,選擇這一項的人數為11人,也是所有選項中最多的,占D班總參與人數的35%,而B班和C班此項占比分別為48%和49%。
值得注意的是,表中其他選項會隨著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在中國生活時間的長短而有所變化。從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到,“與自己國家的文化很不一樣,所以很難學習”這一選項是制約A班、B班和C班留學生的第二大困難,在同級別留學生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36%、17%和24%,占比隨著語言水平提高與中國生活時間的增長而有所下降,而這一選項在其中語言水平最高的D班中幾乎算不上問題,31人中只有2人選擇此項,占比6%。這說明D班留學生隨著中國生活經驗的增多而逐步克服了跨文化差異,或者說,跨文化差異已經不是主要問題。
另外,有些選項會隨著留學生中國生活經驗和漢語水平的增長而有所上升。如“周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較少”這一選項成為制約D班學生的第二大困難,而這一困難在A班、B班和C班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學習方式不多”和“感興趣,但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沒有關系”兩個選項也隨著留學生漢語級別的提高而表現為上升趨勢。這說明,語言水平提高和中國生活經驗的增長,使留學生在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有了更具體、更明確的選擇和要求。
總的來說,如果不考慮留學生語言水平的高低和中國生活時間的長短,那么,如何多渠道、多方面地有效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留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滲透程度,將是對留學生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輸入的重要問題。
通過以上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設置與選擇及相關的調查問卷分析,可看出留學生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冰山一角。認知差異的產生根源于跨文化差異,制約于語言水平和中國生活經驗,并隨留學生個體經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了解了差異產生的具體性,更可有效地進行認知方式和影響因素的選擇和設置。
文化認知的目的是文化認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從而弘揚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這里的關鍵點便是如何形成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要探討這個問題,便需尋根溯源,分析留學生群體選擇和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動機、途徑和各種影響因素。
學習動機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既有個人興趣、現實生活需求、理想因素等眾多來源,也會隨學習者個人認知、境遇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筆者近幾年所教授的留學生群體中,絕大多數為C班留學生(已在中國學習一年漢語)。這些學生與初級班學生的不同之處在于,已經脫離了剛來中國時對傳統(tǒng)文化課的盲動與好奇,多了一些理性的認知和需要,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相對來說更具有代表性。一份針對這些中級班留學生的調研顯示,40%以上的留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仍然是出于個人愛好和興趣,23%的留學生想多掌握一門技能,31%的留學生認為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自己和中國人交流,從而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剩余6%的學生是由于其他原因,這其中有不少人認為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了解中國國情,以幫助和適應今后在中國的學習和工作。
動機是多樣化的,同一類型的學習動機或許也有各自不同的來源。同樣都是對中國書畫感興趣,有的留學生關注的是畫面美感,有的留學生對某一書體更加迷戀,而有的留學生愛好的是字形結構……但不管留學生的個體情況和整體構成多么紛繁復雜,作為知識性和技藝性的傳統(tǒng)文化卻有其相應的接受規(guī)律,這種接受相對于跨文化的留學生來說更有其特殊性。一般來說,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第一類,興趣、娛樂類。表現為:單純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某一類別感興趣、好奇,或者擁有審美快感。如有的留學生對中國畫的構圖和筆墨深感興趣;還有留學生來中國以前就仰慕“中國功夫”;有的留學生喜歡喝茶,所以也喜歡中國的茶文化;有的留學生喜歡旅游,因此也喜歡參觀中國的名勝古跡,等等。這是留學生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基礎的原動力。
第二類,功利類。表現為:為了某種明確的目的而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如認為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更好地提高漢語水平;掌握一門傳統(tǒng)文化類技能(如:書法)可以有利于以后的求職和工作;為了完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任務;可以幫助自己多了解中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功利類的動機組成成分相對復雜,其中又可分為學習功利類、就業(yè)功利類、任務功利類等,對功利類的評價不可一概而論,如學習功利類就屬于一種健康的動機。留學生也面臨升學或就業(yè)壓力,因此,功利類會在其學習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第三類,生活必需類。表現為:要想在中國生活,必需要了解和熟悉的領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領域等。如,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國的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國人的傳統(tǒng)生活習慣、中國的傳統(tǒng)風俗、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國傳統(tǒng)禮儀,以及中國區(qū)域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等。這一類是留學生易于了解的領域,并會隨著留學生中國生活時間和中國生活經驗的增長而增長。
如果說第三類是每一個來華留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那么第一類和第二類則是需要調查的對象。因為,文化認同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應是扎根于生活之中,進而在學習、接觸和體驗的基礎之上的文化歸屬感。在筆者所作的110份關于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包括各類選修課和文化概論等課程)動機的調查問卷中,除了有6人沒有選修過此類課程以外,其余104人中,有45人表示對此類課程很感興趣,37人認為學習這些課程可以幫助自己更多地了解中國;18人認為可以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2人認為可以多掌握一門技能;1人認為對找工作會有好處,1人為了完成學習任務。
從這一調查中可以看到,興趣類動機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有明確學習目的的功利類動機,而這種帶有明確學習目的的意愿,隨著留學生學習時長的增加而呈上升趨勢,這說明,隨著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對自我學習的定位和認知更加清晰。
當然,不同接受動機之間的界限并非如此壁壘分明,而是存在大量的交叉地帶。事實上,以上各種不同的接受動機,都會在留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只不過構成比例和分量會各有不同而已。教學實踐證明,當這各種不同的接受動機能高度重合時,留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語言水平、跨文化差異、興趣、生活體驗、對中國的熟悉程度、對傳統(tǒng)文化的接觸頻率、學習方式等多個方面都在影響留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接受。那么,根據留學生表現出來的種種學習特點和問題,可以發(fā)現一些適宜于留學生接受和認同的規(guī)律,從而進一步找尋相應的輸入策略。
認同規(guī)律,往往來源于那些認同度高的接受經驗。通過分析上面的調研結果,可以發(fā)現留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度會較高地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實踐體驗類比抽象知識傳授類具有更高的認同度。實踐體驗類包括動手類、競賽活動類、感官認知類、娛樂游戲類等感性操作,不涉及或基本不涉及理性思辨、抽象知識灌輸,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留學生因語言水平制約而出現的接受困難。例如,剪紙、錦灰堆、太極拳等動手類課程,要比單純的課堂知識灌輸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因而也更容易使留學生獲得感性體驗。
其次,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循序漸進式傳授,比不加分類式的整體輸入,更有利于留學生建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規(guī)律性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龐雜深厚的體系,整體類的傳輸只能獲得一個大致而籠統(tǒng)的印象。例如,在對中國飲食的認知中,多數留學生在初始階段會將“中國菜”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此時,若教師不能將不同菜系分類作流脈式、階段式的介紹,那就很容易使留學生依據個人好惡對中國飲食作出一個整體的褒貶。
再次,與留學生的個人生活結合緊密的文化傳輸,會獲得較高的認同度和較好的接收效果。如對中國飲食的認知、對節(jié)日來歷的認知、對周邊歷史文化古跡的參觀、對中國生活禮儀的學習等,這些方面會系統(tǒng)滲透到留學生在中國的衣食住行之中,因而認同度和認同效果會超過那些與其個人生活關聯不大的傳統(tǒng)文化領域。
最后,跨文化差異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先見”,是影響留學生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留學生原本就熟悉和認可的領域進行文化傳輸,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太極拳”課程的受歡迎,與留學生“先見”中對“中國功夫”的認可有關;對“茶藝”的認同度,也有賴于留學生在本國對茶文化的熟悉和興趣,等等;相反,對那些與留學生自身文化積淀有較大差異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須避免直接的知識灌輸,而應采取更為生活化的、感性體驗的方式進行。這種學習方式,其實是一種建立在“求同存異”基礎上的認知過程?!耙酝奈幕瘜Ρ仁菫榱朔治鑫幕g的差異,而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形勢下,文化對比也應該順應時代,將重點放在‘求同’上,通過共通的文化精神打破學習者和中國文化之間的隔閡,拉近心理距離,為提高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創(chuàng)造條件?!盵3]
基于以上幾方面的認識,可以獲知來華留學生在認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某些接受規(guī)律,進而依據這些規(guī)律進行相應的策略分析??偟膩碚f,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和相關體驗活動或可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文化教學只有具備了吸引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感興趣,進而對這種語言感興趣,才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就要在文化教學內容
上下功夫,考慮留學生對文化不同的關注,進而確定不同的文化教學的內容?!盵4]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在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盡量調動留學生的感官體驗進行相關教學,是調動留學生興趣與獲得認知的重要途徑。感官認知,是每一個人認識世界的第一步,而抽象知識和進一步的理性認同都有賴于人的感官認知經驗。因此,相對于擁有跨文化差異的留學生來說,感官認知經驗,將是其進一步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進行理性認知的前提?;顒芋w驗式、動手類、視覺觀摩類、娛樂賞析式、親身調研類等等都是值得繼續(xù)精研和發(fā)揚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動手操作與知識展示之間、在圖片展示與書本講解之間、在身臨其境的感受與間接的知識吸收之間……前者無疑是首選的學習方式,這正是因為前者足以刺激學習者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進而形成直觀的文化認知。
其次,文化傳授不可能總是充滿感性體驗,總有復雜和抽象的知識認知。因此,進行必要的知識轉化,就成為留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必要措施。這種知識轉化包括兩種。一種是將復雜的知識構成轉化為一個個相對簡單、純化的直觀知識;另一種是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象化的形象呈現,從不易感受切換為可觀可感。在具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案例很多,如將一首中國古詩詞中所存在的多重復雜的意境,進行一幅幅單純畫面的切換和呈現;或將廣博精深的儒家思想展示為一個個可以講述和觀看的故事等,都是這一知識轉化思維的具體操作方式。
再次,傳統(tǒng)文化“生活化”是可以實踐的另一種認知策略。在近年來山東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舉辦各項活動中,此類活動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如與留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國歌曲演唱比賽、中華美食活動、包粽子、做月餅、旗袍秀、將淄博周邊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設置為文化體驗基地等,以及與留學生學習環(huán)境有關聯的教室裝飾比賽、宣傳欄裝飾比賽、中國古典詩詞朗誦比賽等,都從留學生的衣食住行、學習等多方面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這種展示會在無形中增加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和認同感。因此,增大傳統(tǒng)文化對留學生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的覆蓋面,不失為一項有效的策略。
復次,傳統(tǒng)文化的傳授可以更多地關注留學生“先見”中的興趣積累。筆者在一項調查問卷中曾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你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是什么?”選項中除了“老師講課”“學校活動”“中國的書、電影、網絡、報紙”被選擇較多以外,另一項便是“自己國家的書、電影、報紙、網絡等”。由此可見,在語言水平受制約的情況下,仍然會有不少留學生選擇通過自己國家的宣傳媒介去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如對“中國功夫”“中國飲食”“中國服飾”“中國名勝古跡”的了解等。當然,在這些了解中,有不少是間接的先入之見,但這些“先見”中仍然會存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好奇,有效利用這些積累,將會使留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事半功倍。
最后,依托高校所在地的地理和文化優(yōu)勢,更有利于培養(yǎng)來華留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性認知體驗?!吧綎|作為‘孔孟之鄉(xiāng)’,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擁有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古跡,包括承載儒家歷史文化的孔府、孔林、孔廟、尼山,以及孟子故里鄒城,包括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孟母泉、孟母井、孟母池等。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蘊含了非常厚重的齊魯文化內涵,這也是山東進行齊魯文化推廣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盵5]山東理工大學位于淄博,淄博作為魯中地區(qū),是齊魯文化的重鎮(zhèn)。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齊魯文化,對于留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淄博市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優(yōu)勢有利于留學生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開展,二者可以互促互進。
總的來說,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待傳承和發(fā)揚光大,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教育和傳播方式值得關注和研究。因此,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在留學生教育中,尤其需要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認知規(guī)律。以上對來華留學生認知和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論述,是以山東理工大學為例進行的,共性體現于個性之中,因此,這雖是一個個案探討,但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價值影響,從而為今后留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個案參考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