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當今的應試教育帶給學生和家長的壓力越來越大,想要進入一所好的學校就像走進一座象牙之塔。這一過程并不是教育帶給人們幸福的過程,要打破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束縛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現(xiàn)代化,讓教育帶給人幸福也是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所追求的目標,中國教育研究的目標就是讓教育提升人們的幸福感,讓教育能帶給每個人的最切身的改變。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直接指向人的,因而對人的幸福負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責任,這一點,教育學界是有普遍共識的。
教育不是簡單的教書育人,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疊,它是以培養(yǎng)人和發(fā)展人為直接目的的活動,介于教育的特殊屬性,教育就更需要去關涉人的幸福。魏書生曾說過:“教育就是幫助人守住心靈的寧靜”,無論教育是提倡全面、和諧、個性的發(fā)展,還是教人們做人做事會生活,教育的實質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
在教育現(xiàn)代化的視角下剖析教育幸福感是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走向縱深,努力打造教育現(xiàn)代化強國所要審視的問題。當今風云變幻的世界局勢讓我們認識到,教育才是決定著全球未來的風向標,教育是一筆無盡的財富。諾丁斯指出:“幸福與教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幸福應當成為教育的目的,而好教育增進個人與公共幸福?!苯逃軌驇Ыo人們的幸福既是應然也是實然,在我們的期盼中教育應當以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增加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為目標,同時在現(xiàn)實中教育也在真真切切的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和突破。
2.1 超越唯分數(shù)唯升學論
為了使教育能帶給人幸福首先教育應該超越唯分數(shù)唯升學論。對于學生而言,分數(shù)在某種程度上是能說明一些問題,但是分數(shù)絕對不能成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一個學生各方面素質的高低很難通過簡單的成績或分數(shù)來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在當今的應試教育中,學生和家長面臨著升學壓力越來越大,想要進入一所好的學校就像走進一座象牙之塔,想要成功意味著學生和家長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重重壓力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精神上的負擔,同時還有身體上的摧殘,孩子被強行灌輸過量來不及消化的知識,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給孩子真正的快樂。
筆者認為校際之間的教育資源應該均衡配置,縱觀現(xiàn)在重點學校的人力、財力、物力等眾多資源與普通學校相比都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這對于學生本身來說是有失公平的,社會大眾對于“孩子只有上了好學校才能有出息,只有踏入高等學府才能有所作為”的思想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這也是應試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其本質所在。我們無法追求絕對的公平,但是我們應該矢志不渝的走在追求公平的道路上,重點學校的資源可以適當?shù)南蚱胀▽W校傾斜,改變現(xiàn)狀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2 追求教育的高效能
“效能”一詞最早是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提出來的提出來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任務是找到正確的事情并把它做好。效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效率的進一步延伸,是一種找出正確的事情并能把它做好的一種能力。德魯克強調,效能是一種習慣,而習慣通常是經由學習得來的。在教育中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反復的訓練和實踐的探究做到高效能,高效能的教育能提升人的幸福感,高效能的教育應該是更快、更高、更強并且可持續(xù)的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應該更追求質量、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教育的育人性發(fā)揮更大的潛能,在育人的過程中還不能忽視教育的持續(xù)性影響。對于高效能所表現(xiàn)出來的持續(xù)性主要是指:持續(xù)做某件事,善始善終。史蒂芬·柯維(StephenR.Covey)在《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第二個習慣是“以終為始”。以終為始,這個習慣講的是:先在腦海里醞釀,然后進行實質創(chuàng)造,換句話說,就是想清楚了目標,然后努力實現(xiàn)之。“以終為始”正是中國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應該秉持的思想,確立教育現(xiàn)代化的方向,為實現(xiàn)教育的高效能而不斷努力。
教育的真諦是什么?筆者認為受教育的過程就是能給人帶來幸福感的過程,在學中成長,在學中進步,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教育過程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家長們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觀念也無形的增添了孩子的壓力。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幸福,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我認為能帶給人們幸福感的教育就是超越了成績、分數(shù)的束縛,超越了升學帶給人的壓力的高效能教育。只有做出本質上跨越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教育的現(xiàn)代化的終極目標:讓教育帶給提升整個社會的幸福感。
教育現(xiàn)代化應該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應該以科學為基礎并注重和追求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和實效性,解決問題時應該摒棄過去錯誤的認識,用理性的思考、合理的方法達成新視野、新境界。教育研究不能光做紙上文章,要付諸于實際行動,對教育研究過程的實施體現(xiàn)在每一個人的觀念中、對事物的思考中以及每一天的教育教學行為中。對于教育研究的立足點一定要高遠,要站在現(xiàn)代化的高度上研究問題,要體現(xiàn)出教育的前瞻性,不僅能把握現(xiàn)在還要能預見未來。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