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虹
為了進一步探索頂苗新(4.23%種菌唑+精甲霜靈微乳劑)防治小麥苗期病害防治效果、田間用藥量及對小麥安全性、生長發(fā)育、產量的影響,篩選出農業(yè)生產中最經濟有效的實施方案,從而指導農業(yè)生產,2018年10月,筆者在慎水鄉(xiāng)劉冢村小李莊村民組李紅利的冬小麥田做了如下試驗,現(xiàn)將試驗總結如下:
一、試驗品種及防治對象
試驗品種為百農4199。防治對象為根腐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等。
二、試驗藥劑
頂苗新(4.23%種菌唑+精甲霜靈微乳劑),由愛利思達生物化學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衛(wèi)福(20%萎銹靈+20%福美雙)懸浮劑,由愛利思達生物化學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適麥丹(24%咯菌腈+24%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種衣劑,由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提供;越眾(600 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由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三、試驗田基本情況
試驗田設在慎水鄉(xiāng)劉冢村民組李紅利冬小麥,總計0.53 hm2。該田塊南北地身,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土質重黏土,土壤有機質0.7%,前茬夏花生,多年來一直是小麥—花生連作,田塊排灌條件良好。
四、試驗處理及設計
10月16日采用人工拌種,先將各藥劑按試驗方案(見表1)要求劑量抽取,對水150 mL水調制成藥液,每次稱取12.5 kg小麥種子(即衛(wèi)福37.5 mL包衣小麥12.5 kg,頂苗新10 mL包衣小麥12.5 kg,適麥丹25 mL包衣小麥12.5 kg),將調好的藥液與種子在拌種袋內充分攪拌混合,使藥液均勻分布在種子上,攤開晾干備用。
10月15日翻耕晾曬,16日機械旋耕,17日上午機械播種,壟寬20 cm,播深5 cm。試驗安排從東到西依次是處理1CK、處理2衛(wèi)福、處理3頂苗新、處理4適麥丹,無重復,每個處理面積0.07 hm2,各小區(qū)間有30 cm寬行距作為區(qū)隔。各處理均加入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預防蚜蟲。每667 hm2播種量15 kg,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差。每667 m2施金蛤蟆復合肥(N-15%、P-15%、K-15%)50 kg,尿素15 kg。田間雜草防除干凈無草害,其他管理措施同當?shù)厣a大田。
五、 試驗結果調查
(一)出苗時間及出苗率
1.出苗時間。該試驗于10月17日播種,由于播種時土壤墑情比較差,加上播種后天氣一直干旱(從播種到11月15日無有效降雨,且氣溫30 ℃左右),因此各處理出苗時間相對較長,出苗率稍差,但各處理區(qū)出苗情況還是差別較大。10 月25日查看,僅有頂苗新處理區(qū)有部分露尖現(xiàn)象,其他均未出苗。10月31日再次去試驗田觀察出苗情況,各處理區(qū)均有一部分小麥陸續(xù)出土,但由于干旱的影響,生長較緩慢,麥苗較弱、黃化,而處理3相對較好,處理4次之,處理1和處理2出苗較差,缺苗斷壟嚴重。
2.出苗率調查。11月16日天氣迎來有效降雨,降雨量30 mm,旱情基本緩解,處理2和處理1仍有少量小麥植株出土。11月23日各處理區(qū)3點取樣,每點取1 m雙行,調查群體基數(shù),估算出苗率。
由于嚴重干旱,2018年小麥出苗較慢,歷期達30 d,而且出苗率較低。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區(qū)相對空白出苗率有所提高,尤其是處理3極大地提高了出苗速度及出苗率。調查得知,處理1出苗率僅37.4%,處理2為42.8%,處理3出苗率最高,達63.9%,是處理1的2倍,處理4稍次之,達57.7%。從上述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不良天氣情況下,頂苗新拌種可以大大增強種子的抗逆性,顯著提高出苗率。
(二)小麥生長勢調查
11月23日,每處理區(qū)3點取樣,每處理隨機抽取5株小麥植株 ,測量其莖葉、根長、鮮質量,考察各處理生長勢強弱
從表3可以看出,各個處理相對空白小麥生長勢都有所增強,其中處理3小麥無論從地上莖葉長勢還是植株鮮質量及根長鮮質量都比較明顯,生長勢最強,處理4次之,處理2地上部分雖然無差異,但根系鮮質量差異還比較明顯的,達1倍。
該試驗由于干旱影響,小麥總體出苗較晚,群體較差。直到11月16日降雨后小麥旱情基本得以緩解,同時,氣溫大幅度下降,冬前試驗田紋枯病、根腐發(fā)生較輕。由于小麥自身的調節(jié)能力較強,翌年春季處理1和處理2區(qū)小麥又生長出大量分蘗,其群體密度快速增長,小麥進入拔節(jié)期后,處理1和處理2小麥植株表現(xiàn)長勢較強。3月17日觀察4個處理群體密度基本一致,差異不明顯;3月26日觀察,處理1和處理2葉片寬大濃綠,而處理3和處理4葉片長勢一般。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正陽縣農戶常年有大播量播種習慣(基本上每667 m2播種量在15 kg以上),處理3和處理4前期群體密度較大后期肥效不足,而處理1和處理2前期群體密度較小,肥料消耗少,后期肥充足。
(三)小麥紋枯病、根腐病調查
2018—2019年,該試驗小麥欠墑播種,同時加上播后30天內干旱高溫影響種,小麥總體出苗較晚,群體較差。直到11月16日降雨后小麥旱情得以緩解,同時氣溫大幅度下降,冬前試驗田紋枯病、根腐發(fā)生較輕。3—4月雨水氣溫基本正常,小麥長勢良好,小麥整體病蟲害發(fā)生較輕,5月天氣較干旱(降雨量僅? ? ?mm),各種病害得到明顯抑制,2019年小麥紋枯病發(fā)病較輕,侵莖率較低。5月中下旬試驗田內沒有小麥白穗現(xiàn)象發(fā)生,也沒有發(fā)現(xiàn)小麥莖基腐病病株。
2019年4月13日小麥紋枯病、根腐病取樣調查,每處理5點取樣,每點調查10株,調查發(fā)病數(shù)、嚴重度及侵莖率。
從表4可以看出,各處理區(qū)相對小麥根腐、紋枯病防效較好,防效差別不大。原因是2018年小麥播種后干旱嚴重,年前病害總體發(fā)生較輕,病害基數(shù)較小,春節(jié)后發(fā)病基本沒侵莖或較輕,對小麥產量影響不大,2019年是正陽縣小麥近10年來產量最高的年份。
(四)小麥產量調查
5月24日收獲小麥前,每處理區(qū)3點取樣,每點取1 m雙行×3行,寬20 cm,調查小麥植株數(shù),并隨機抽取30穗,晾干揉粒數(shù)粒、稱質量。計算畝群體數(shù)、穗粒數(shù)、千粒質量,從而計算增長率。
從表5中可以看出,上述各處理小麥產量均有提高,增長率為0.3%~3.2%。
六、結論
頂苗新微乳種衣劑,在示范劑量(80 mL頂苗新拌種100 kg)下小麥生長健壯,無不良藥物反應現(xiàn)象,對作物安全,尤其是不良氣候條件下(如干旱)有刺激小麥出苗作用。頂苗新微乳種衣劑進行藥劑拌種處理,對小麥中前期的根部病害根腐病紋枯病防治效果優(yōu)異,建議推廣使用,以每10 kg小麥種子施用8 mL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