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動物們來說,睡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自然界開放的環(huán)境中,睡覺時過分放松警惕會陷入危險的境地,為了安全高效地休息,它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于是有了千奇百怪的睡覺姿勢。
在肉食動物眼里,長頸鹿就是移動的美味佳肴。為了警惕敵人突然進攻,長頸鹿大部分時候是站著睡覺的,有時會倚靠著大樹放松身體。當(dāng)需要深度休息或者生活在動物園這種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中時,長頸鹿會趴在地上睡覺,這時它們會小心地將長脖子盤成圈枕在臀部,姿態(tài)甚是妖嬈。長頸鹿天性敏感,總是對周圍環(huán)境保持警惕,所以深度睡眠通常只會持續(xù)幾分鐘,而且成年后時間越來越短。
既然要進行深度睡眠,長頸鹿為什么不直接把脖子貼在地面上呢?其實,采用這個姿勢完全是出于安全考慮:長頸鹿的心臟距離頭部2~3米,為了保證腦部供血,其強有力的心臟始終在進行復(fù)雜的血壓調(diào)節(jié)。如果將脖子貼在地面上,會影響血液循環(huán),長頸鹿可能很難再站起來甚至直接死亡。
蝙蝠是夜行性動物,但這并不意味著不睡覺,白天它們經(jīng)常會倒掛在陰暗的地方休息。
蝙蝠在倒掛時使用的是肌腱而非肌肉,它們的肌腱呈鋸齒狀,并配有與之咬合的腱鞘,能將腳固定在抓握之處。加上蝙蝠體重較輕,倒掛幾乎無需費力。而且,蝙蝠能巧妙地調(diào)節(jié)重心,通過控制翼的開合和身體慣性來扭轉(zhuǎn)、翻動身體,牢牢地倒掛在目標(biāo)物上。
蝙蝠選擇以倒掛的方式休息可不是為了炫技,其后肢不發(fā)達,想靠后肢的力量從地面助跑起飛是很困難的,所以只好在半空中休息,萬一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隨時滑翔起飛。而且,在樹枝上或者洞穴頂部基本不會遇到天敵,倒掛在這些地方可以安心休息,必要時還能觀察周圍情況。
通常,貓頭鷹會閉著雙眼睡覺,但有時會睜只眼閉只眼——這種休息方式被稱為“半腦睡眠”,讓一半大腦休息,另一半大腦保持清醒。許多候鳥、洄游魚類也采用這種睡眠方式。
即便在熟睡時,貓頭鷹也不會對周圍環(huán)境放松警惕。如果有物體靠近,它們便會睜開一只眼睛觀察情況,如果判斷沒有危險,又會閉上眼睛繼續(xù)睡。
睡覺前,鳥類一般會找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停歇,比如樹枝、電線上,閉上眼睛歪著腦袋就進入夢鄉(xiāng)了,有時還會把嘴巴插到翅膀下面。不過,總有那么幾種鳥與眾不同,比如火烈鳥會單腿站立睡覺,綠頭鴨則邊游邊睡。但它們都沒有軍艦鳥厲害,軍艦鳥可以一邊飛行一邊睡覺。
軍艦鳥是一種可以長時間、遠距離飛行的鳥類,有時一飛就是幾十天。在飛行期間,它們只需時不時進行非常短暫的睡眠就可以維持體力繼續(xù)飛行,它們的這種睡眠被稱為慢波睡眠。為了防止打盹時發(fā)生意外,聰明的軍艦鳥會選擇在飛行高度較高、且有上升氣流輔助時睡覺。
軍艦鳥和貓頭鷹一樣,可以讓大腦半球輪流休息,這時它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睜著的眼睛可以觀察飛行環(huán)境。
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小學(xué)生202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