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圈
在人體這臺無比精密的機器中,一個人能自由地來回走動、跑跑跳跳都需要支撐,而起支撐作用的“頭號功臣”莫過于骨頭了。人類如果沒有骨骼,或許就跟章魚一樣,只能軟綿綿地癱軟在地。此外,骨頭還能保護人體器官免受傷害,比如顱骨保護了腦部,肋骨保護了胸腔。
人類的骨頭并非一成不變,現(xiàn)代生活正對我們的骨骼產(chǎn)生影響。例如,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許多人的后腦勺長得越來越尖,下巴似乎也在變得越來越小,手肘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窄。我們的骨骼究竟是如何變化的?
1924年,在菲律賓東部的太平洋天寧島上發(fā)現(xiàn)了一具男性遺骸,這些遺骨可以追溯到16世紀或17世紀,從這個人的頭骨、臂骨、鎖骨和小腿骨來看,他非常強壯,異常高大。
這一發(fā)現(xiàn)與當?shù)毓糯y(tǒng)治者的傳說非常吻合,考古學家稱他為“陶陶·塔加”——意思是“塔加人”——以島上神話中著名的首領塔加的名字命名,他以具有超人般的力量而聞名。
隨著其他墳墓被發(fā)現(xiàn),事實變得越來越清晰:第一具骨架并非特例。拋開傳說故事,天寧島和周圍的島嶼上的確曾經(jīng)生活著一個非常強壯的種族。他們的力量從何而來?
有趣的是,答案就在這些壯漢的遺骸旁邊。
以塔加人為例,他被埋葬在12根雄偉的雕刻石柱之間,而這些石柱最初可能被用來支撐他的房子。與此同時,考古學家對他的骨骼和其他人的骨骼進行了更仔細的檢查,發(fā)現(xiàn)這些骨骼和南太平洋湯加群島發(fā)現(xiàn)的骨骼有相似的特征。在那里,人們從事大量與石頭有關的工作,并用巨大的石頭建造房屋。
天寧島上類似這樣的房屋最大的柱子有5米多高,每根柱子重約13噸,相當于兩頭成年非洲象的重量。所以,這并非一個神秘的肌肉巨人種族,這些人純粹是通過艱苦的勞動而獲得了強壯的體格。
塔加人的例子無疑說明了生活方式對人體骨骼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在現(xiàn)代社會更明顯。
臨床醫(yī)生直到最近十年才越來越多地發(fā)現(xiàn),很多病人的顱骨上有“枕外隆突”的生長趨勢。
枕外隆突出現(xiàn)在顱骨后下部,剛好在頸部上方,如果你有枕外隆突,可用手指觸摸到它——或者如果你是禿頂,甚至可以直接從后面看到它。
枕外隆突一度被認為是極其罕見的特征。1885年,當科學家第一次研究這個隆起時,法國著名科學家保羅·布羅卡抱怨“居然還有人給它取名字”,因為他研究了那么多標本,沒有看到任何人真正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
而現(xiàn)代科學家在分析了一千多張從18歲到86歲的人頭骨X光片后,發(fā)現(xiàn)這一特征比預想的普遍得多,在18歲至30歲的人群中,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有枕外隆突。
枕外隆突的激增可能是現(xiàn)代科技造成的,尤其當我們低頭看電子設備時,我們會伸著脖子、低下頭,駝背的姿勢對頸部肌肉與顱骨相連的部位施加了額外的壓力,而身體對此的反應是產(chǎn)生新的骨骼層,這些新骨骼可以將重量分散到更大的區(qū)域,幫助顱骨應對額外的壓力。
有趣的是,馬里亞納群島的古代壯漢頭骨上也有枕外隆突,科學家推測,他們可能是出于類似的原因而發(fā)展出這一特征,這些人可能經(jīng)常把重物挑在肩上。
在世界另一端的德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我們的肘部正在縮小。他們是在研究學齡兒童的身體測量數(shù)據(jù)時注意到這一趨勢的。
為了確切地了解學齡兒童的骨骼隨著時間推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科學家對1999年至2009年間的兒童進行了一項研究,以了解他們的骨骼有多強健,或者說“骨架有多粗”,衡量的標準是“骨架指數(shù)”(指一個人的身高與肘部寬度的比值),然后將研究結果與十年前一項相同研究的結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孩子們的骨骼一年比一年脆弱。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第一種可能是遺傳的原因,但很難看到一個群體的DNA在短短十年內(nèi)會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第二種可能是孩子們營養(yǎng)不良,但這種情況在德國不大可能出現(xiàn);第三種可能是與孩子們的生活習慣相關。
為了找到答案,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這一次,在分析骨骼狀況的同時,研究人員讓孩子們填寫一份關于日常習慣的問卷,并讓他們戴一個星期的計步器,結果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骨骼強健程度與他們的步行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眾所周知,肌肉的運動會促進支撐肌肉的骨骼增加重量,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使用”它們,它們會形成更多的骨組織,骨組織的密度越高,骨骼的周長也越大。孩子們萎縮的骨骼看起來是對現(xiàn)代生活簡單直接的適應,因為長出不需要的骨骼是沒有意義的。
早在2011年,紐約州立大學的人類學家就在研究頭骨,他們很想知道是否有可能僅僅通過觀察頭骨形狀就能知道它來自哪里。
從整體上看,我們確實可以粗略地從頭骨的形狀看出它來自哪里、屬于誰,以及和誰的關系較近,但有一個部位不是這樣,那就是下巴。
一種觀念是,下巴的形狀完全取決于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咀嚼了多少東西。在農(nóng)業(yè)社會,食物柔軟可口,人們可以狼吞虎咽地吃下一頓飯,而不需要先把食物嚼得那么爛,咀嚼越少,肌肉力量就越弱,意味著下顎就不會發(fā)育得那么強健。另一種觀點是,這要歸因于母乳喂養(yǎng),因為母親讓孩子斷奶的年齡差別很大,而且決定了孩子什么時候開始咀嚼更多的固體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