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嬋娟
[摘 ? ? ? ? ? 要] ?闡述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是高職院校建立“大思政”格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當前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構建以思政課為核心的“三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讓三類課程同向同行同力,實現課程之間的相互交融;同時提出構建該體系的有效路徑:樹立課程思政觀、優(yōu)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頂層設計等。
[關 ? ?鍵 ? 詞] ?課程思政;“三位一體”;課程體系;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13-0094-02
2017年12月,我國相關部門發(fā)布了有關高校思想工作的實施綱要通知。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建立一個更具有長效性的育人機制,同時也要能夠不斷地推進課程育人的要求。推動將課程思政當作根本性目標的教學改革,同時不斷地優(yōu)化課程的設置,修訂比較專業(yè)的教材,使課堂教學能夠變得更加完善,同時也要能夠提升教學管理力度,充分地將各門課程當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出來,并且實踐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將其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和知識體系相互結合起來,從而使思政課程能夠獲得全面建設。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讓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發(fā)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這是高職院校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實踐課題。
一、加強課程思政建設
目前,我國所提出的對課程思政方面的建設,正是在新時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體現“三全育人”發(fā)展理念總要求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價值性而展開的課程教學改革的產物。高職院校應及時了解當前時代下的發(fā)展機遇,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結合學校自身特色,從“立德樹人”目標開始不斷邁進,從而樹立更加高效有價值的理論,使課程可以真正地發(fā)揮其育人的使命,從而使思政和知識體系教育能夠統(tǒng)一起來,二者可以獲得更加有效的融合。
思政課程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綜合教育理念,并不只是一項單一性的活動,而是把思政教育能夠和課堂當中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合在一起的體現。要能夠充分地發(fā)揮出思政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潤物無聲地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傳達給學生。高德毅說,將思政課程轉變?yōu)檎n程思政才能夠真正地形成更加創(chuàng)新的格局,使顯性、隱性二者之間能夠相互融合。
正是這樣,高職院校應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強調將價值觀滲透進知識傳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把思政課當作核心來進行構建,并且將綜合素養(yǎng)的課程融入其中。結合專業(yè)教育課程,建設一個更加專業(yè)的體系,讓課程的育人功能能夠更加顯著,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時效性方面獲得更多的提升。
二、“三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既要牢牢把握思政課的“領頭羊”作用,又要積極探索和挖掘其他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既要強化思政教育的
顯性功能,又要細化思政教育的隱性功能;以凸顯各類課程育人功能并發(fā)揮協同效應。
1.思政課程中心思想的建設以及實際作用的發(fā)揮,正是相關高職院校不斷培育人才的一個核心,是與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有關的教育課程,所以高職院校必須要能夠更加堅定思政課的核心位置,同時也要能夠將思政課程中的思想作用發(fā)揮出來。
2.綜合素養(yǎng)課程中的內涵能夠有所拓寬,同時也要能夠保障綜合素養(yǎng)課程可以取得更加優(yōu)質的效果。這取決于其是否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給學生有效地傳達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
3.不斷地挖掘思政資源,使其變得更加豐富。高職院校需要能夠將思政課程價值引領和專業(yè)課程價值滲透進行有機融合,能夠使課堂教學的功能最大化,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構建“三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效路徑
高職院校要緊抓課堂教學使用的教學方式,讓思政課程建設得以推進,并且要讓育人功能得以發(fā)掘,真正地實現在思政課程中的基礎教育目標。
(一)樹立課程思政觀
在進行學校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來說是一個更加具有整體性、協同性的過程,高職院校必須要能夠將各個不同的學科結合起來,并且深入了解其各自特性,使思政課程能夠和別的課程相互融合,共同發(fā)揮協同效應,形成全課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學模式。這不僅是勇于對思政課本身進行教學改革的一次創(chuàng)新發(fā)展,同時也是思政課程方面的一次大膽的實踐性探索,體現了課程思政的真正價值。
(二)優(yōu)化課程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要修訂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完善教學大綱,優(yōu)化課程內容,設置一個更加嚴格的管理制度,使思政教育各方面教學都可以獲得全面發(fā)展。
1.正確地給予思政課程核心定位
思政課程在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獨到的課程定位與作用,旨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判斷能力與價值選擇能力,這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但就當前的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情況來看,這種德育性恰恰被忽略了。因此,高職院校完善現有的課程方面的體系結構不但要能夠讓思政課程的理論教育有所體現,同時也必須要能夠讓思政課程中的德育和價值引領功能獲得全面提升。能持續(xù)優(yōu)化課程教學內容,一方面要能夠時刻跟隨目前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將一些理論成果及時地轉變成政治理論方面的教育內容,增加課程內容的理論性;另一方面也要能夠真正地在學科教學方面取得更加創(chuàng)新的進展,使其學術性能夠獲得顯著提升。
2.堅持綜合素養(yǎng)課程的特殊性
綜合素養(yǎng)課程作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教學模式,有其特殊的優(yōu)勢。比如要能夠更加積極地進行一些課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擁有可以使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一些名著進行深入閱讀,使其獲得更加多樣的學習方式。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讓教育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使教學吸引力更加顯著。思政教學可以和通識教育兩者有機統(tǒng)一,從而幫助學生在思想方面和情感方面達到一定的深度。讓課堂形式能夠不斷創(chuàng)新,變得更加豐富。因此,高職院??梢栽趯W校體制機制、課程設置、教師隊伍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賦予綜合素養(yǎng)課程更多的價值使命,強化該類課程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作用。
3.專業(yè)課思政化
如何充分挖掘各專業(yè)學科的思政教育資源,缺少統(tǒng)一的標準。首先,高職院校必須立足學校實際情況,充分發(fā)揮學校特色,在專業(yè)課中持續(xù)地對思政課程中學到的一般性原理加以應用,并將其轉化為價值觀教育,以提高專業(yè)課教學的思想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可以相互結合發(fā)展。其次,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yè)教育要能夠相互達到一定的協調性。了解學生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使專業(yè)教育能夠盡量將思想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漏洞進行補充,讓育人效果能夠變得更加顯著。
(三)豐富教學手段
高職院校應更加積極地根據目前網絡技術實際發(fā)展的趨勢,按照新媒體環(huán)境之下大學生的思想成因和相關特點,使用新媒體的技術,讓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和現代的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第一,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的資源優(yōu)勢。每一門課程均要建立本課程專有的網上教學資源庫,并具備充分良好的分享功能、輻射功能,以實現課程教育教學中的資源共享、互啟互發(fā)和教學相長。第二,通過教學課件、教學案例和教學資源庫等新媒體手段,加強各科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要狠抓課堂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樹立“全員育人”的教育意識,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從“專人”轉向“人人”。學校應該多渠道地促進教師內部平臺的建設,比如定期組織討論交流、開展教學經驗講座等,促進教師在教學方法和理念上的互通、共享;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形成360度無死角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五)強化頂層設計
各高職院校黨委必須保證高職院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要掌握主導權、做好宏觀把控、強化頂層設計等主體責任。高職院校要逐步修訂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讓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論課程能夠不斷推進,同時也要能夠建設綜合素養(yǎng)課程以及專業(yè)的育人課程。要讓教師也可以加入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去,推動課程體系建設。
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教育改革下,將思政課程當作核心來進行思政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能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樹立德育的根本性體系。既是一種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的立德樹人體系,也是一種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體系。其目的旨在讓三類課程同心同向同力,實現課程之間的完美融合,強化課程的思想價值引領作用;同時使學生在大學的課程學習活動中始終浸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中,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打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學的思想基礎,使其成長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者、傳播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
[2]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
[3]李如占,張冬冬.課程思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J].高教論壇,2018(6).
[4]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上海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N].光明日報,2016-12-12.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