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英
“十二五”以來,國家為了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在劃定基本農田作為特殊保護的同時,不斷加大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著力構建“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wěn)產、生態(tài)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格局。但是,項目建成后也存在管護不到位,設施損壞嚴重;供電不暢,難以有效發(fā)揮作用等問題。文章結合鎮(zhèn)平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項目建設的主要內容
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度,決定受益范圍面積,建設內容大致相同,主要是對規(guī)劃區(qū)域內路林水溝地綜合整治,達到路貫通、林成網、溝相連、井有水、電暢通、旱能澆、澇能排、實現提產量,保增收的目的。
鎮(zhèn)平縣“十二五”期間建設高標準農田48萬畝,自然資源部門承擔建設任務19萬畝,在建設過程中,積極推行“三級聯(lián)包”責任制,對工程嚴把質量關。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每畝田地平均提高產量150斤,群眾可增加收入180元,有效激發(fā)了農民種糧積極主動性。
項目建成后的管護現狀
管理不到位,設施損毀嚴重。項目驗收合格后,按規(guī)定移交給屬地政府或村委會使用、管護。由于鄉(xiāng)村兩級沒有明確固定管護人員,導致事后管護形成虛設,井亭內水泵管件損壞,出水管線門缺損,通水管道、電線被挖斷,電閘和保險盒被盜取等現象十分普遍。
供電機制不順,項目用電困難。項目移交井電接收渠道不同,機井移交村委管理,電力設施移交電力公司,群眾使用時需先繳費后使用。特別是電力設備損毀后,沒有專項維修資金,村委與電管所相互推辭,導致個別有井無電現象。
機井深度不夠,供水不足。多數項目機井設計深度60~80米,以使用地表水為主。但是,隨著降雨量逐年減少,地表水大幅度持續(xù)下降,導致部分機井在使用時出現供水不足現象,嚴重影響使用效率。
地塊分散,使用成本較高。當前在沒有流轉土地內使用率低,主要原因是土地承包長期不調整,承包地塊窄細長,澆灌不方便。近年來,項目深井達120米以上,水泵功率大,消耗電量多,使用成本高,導致群眾有井有電不使用。
做好項目管護的建議和對策
健全管護機制。把機井配套水泵等設備納入村級固定資產管理,由村委建立明細臺賬,明確專人管護,專門維修、制定管護責任,公示管護信息。把電力配套設施納入國網地方公司固定資產管理,移交當地電管所負責管護,參照電力部門“井井通”管理方法,明確所在村電管員為責任人,確保線路暢通、設備完好、收費透明。
細化責任分工。對已進行土地流轉成立專業(yè)合作社的,使用范圍土地內的機井,由村委會與專業(yè)合作簽訂管護責任書,該區(qū)域機井因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管護維修費用由合作社負責。對未流轉土地范圍內的機井,按照“井地結合”原則,把機井及地埋管道在范圍地內直接管護,村委與承包戶簽訂管護責任書,明確管護義務和使用權力。
提高使用效率。對長期不使用的機井,預防水泵封銹堵塞,在干旱時期,由村委統(tǒng)一組織供電澆地。同時,引導專業(yè)合作社在高標準農田區(qū)域內流轉土地,有條件的地方推行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服務模式。(作者單位:鎮(zhèn)平縣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