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高中生議論文中舉例論證,通常所用事實論據不止一個,多例并舉,這就有一個合理組接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細致解讀一下。
【技法指津】
方法之一:疊加同類素材
為避免行文拖沓、臃腫的毛病,疊加同類素材時,應注意分類標準:時間上從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從中到外,或從外到中;偉人如何做,科學家如何論,平凡人怎么看……這樣一組合,行文有序,論據分別從不同角度證明觀點,材料就非?!柏S富”了。請看2019年全國Ⅰ卷滿分佳作《大道至簡,勞動為要》的片段:
且看革命時期,百萬民眾用小車推出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且看建設歲月,河南林縣的農民腰懸繩索,一錘一錘在山崖上鑿出紅旗渠;且看改革年代,“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讓一座新城從南海之濱拔地而起……這些蘊藏在人民之中的勞動力量一旦被激發(fā)出來,便會創(chuàng)造改天換地的豐功偉績。
中國現在正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高鐵風馳電掣,“天宮”瑰麗壯觀,“天眼”美目流盼……大國重器是工匠們靈感迸發(fā)的智慧結晶,更是勞動的結晶。工匠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制器、修器,正是勞動精神支撐他們不斷迸發(fā)出自己的能量!
該考生擺事實時多用鋪排,如前一段三個“且看”,密度大,氣勢足,讓人無可辯駁。同時,作者注意在舉例后進行分析(如“這些蘊藏在人民之中的勞動力量一旦被激發(fā)出來,便會創(chuàng)造改天換地的豐功偉績”“正是勞動精神支撐他們不斷迸發(fā)出自己的能量”等語句切中肯綮),這樣的論述自然充分透徹。
方法之二:正例、反例相結合
將正面事例、反面事例對比列舉,能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就最美的和諧。”請看2019年云南一考生《師恩溫情伴我行》的片段:
鄉(xiāng)村教師張玉滾為了讓留守兒童感受溫情,親自為學生買書燒菜,照顧他們起居。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庇袝r候,教育并非是讓學生獲得多高的考試成績,而是幫助學生在愛的關懷下逐漸成長。
反觀當下,有少數老師將學生視作提高自己聲譽的工具,給其增加許多課業(yè)負擔,美其名曰:“這是為了你們的將來著想?!币嘤性フ聲航處熡媒瘫迲徒鋵W生,看似是教導學生遵守紀律,實則是讓他們遭受折磨,導致他們認為世界就是如此殘酷冷漠,沒有半點溫情。
作者將不同老師的不同行為方式進行對比,既對現實層面的行事方式加以比照,更展開剖析,將思想層面的出發(fā)點和發(fā)展層面的后果進行了對比,從而表明自己鮮明的態(tài)度和立場——致敬“捧著一顆心來”的老師,斥責某些“以教謀私”的老師。
方法之三: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列舉材料
材料要豐富,涵蓋面要廣,又不能一一羅列,那怎么辦?“點面結合”是常用方式?!包c”上詳細交代主要材料(一般人較生疏或感染力強的事例宜作為“點”),“面”上概述次要材料(眾所周知的事例宜作為“面”),一般來說是由“點”到“面”。做“點”的論據,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做“面”的材料,擴充了論據容量,濃縮了文章篇幅。如2019年北京考生的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主體從古代的屈原、岳飛說起,再列舉抗日革命英烈的事跡——以上都是“面”上的例證,在此基礎上考生寫道:
文明的韌性是由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維系的。當今時代先鋒,為了文明的繁榮,莫不以身許國。號稱“天眼之父”的南仁東,拋棄國外高薪,為了文明的價值,返回祖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工作,是負責FAST選址、預研究、立項等的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吃苦奉獻,身先士卒,幾經周折,玉汝于成,終于,他帶領團隊,在貴州省平塘縣城西南部群山中,建成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被稱為“中國天眼”。這就是文明品格里面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
文章素材豐富,而且有略寫,有詳寫(“天眼之父”南仁東一例),點面結合,非常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