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光 高 喜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信息與通信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1992年,荷蘭物理學家L.Allen首次提出Laguerre-Gaussian激光束攜帶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的概念[1].此后,對軌道角動量的相關研究不斷增多.軌道角動量波束由于其特殊的螺旋相位分布特性,被廣泛用于粒子操控、信息傳輸、光學成像和光刻技術等方面[2-6].在微波頻段,不同模態(tài)的軌道角動量的電磁波具有正交性,在傳播過程中互不干擾,且每一種模態(tài)的電磁波在獨立攜帶信號傳輸?shù)倪^程中相位分布保持穩(wěn)定.因此,采用具有不同模態(tài)的OAM波傳輸信號,可以實現(xiàn)無限多的信號傳輸通道,從而大幅度提高頻譜容量[7,8].這一新技術的應用,為解決目前頻譜資源緊缺的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在通信領域中極具廣闊的應用前景.
超表面是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是一種平面二維陣列,通過調(diào)節(jié)單元結構的形狀、結構參數(shù)和排列方式,可以得到自然媒質(zhì)所不具備的奇異電磁特性,從而對電磁波進行任意調(diào)控[9].利用超表面能有效調(diào)控電磁波的特點,科學家們研制了多種新型功能器件,如偏振轉(zhuǎn)換器[10]、吸波器[11]、平面透鏡[12]和全息成像等[13].近年來,超表面又被用來產(chǎn)生OAM波束[14-16].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反射型超表面來形成OAM波束,而在實際應用中,透射型超表面往往更具應用價值.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種透射型超表面,該結構是在介質(zhì)板的兩面分別刻蝕M型超表面形成,通過旋轉(zhuǎn)單元結構,形成OAM發(fā)生器,能在10 GHz附近產(chǎn)生OAM波束,且傳輸效率高.
我們首先考慮一束均勻平面波垂直入射到超表面上.對于任意極化方向的入射波,其電場可以分解為兩個分量,即x方向上的分量Eix和y方向上的分量Eiy.透射場Etx和Ety與入射場Eix和Eiy的關系可以用傳輸矩陣來表示
(1)
若將單元結構沿z軸旋轉(zhuǎn)α角,則傳輸矩陣可以通過方程(2)來獲得
(2)
同時,為了將線極化傳輸矩陣轉(zhuǎn)換為圓極化傳輸矩陣,利用變換矩陣
(3)
從而得到相應的圓極化傳輸矩陣
Tc(α)=Λ-1T(α)Λ.
(4)
令交叉極化透射系數(shù)tyx=txy=0,且同極化透射系數(shù)txx=-tyy=1,則上述傳輸矩陣可以寫為
(5)
上式表明,通過旋轉(zhuǎn)超表面單元,能夠?qū)﹄姶挪ǖ南辔贿M行調(diào)控.若單元結構旋轉(zhuǎn)α角,則透射波將產(chǎn)生2α的附加相位.
提出的超表面單元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圖1(a)為正視圖,圖1(b)為三維結構圖,該結構單元是在介質(zhì)板的兩面對稱刻蝕具有相同幾何參數(shù)的M型結構成.介質(zhì)層的材料是F4B,相對介電常數(shù)為2.65,損耗角正切為0.002,厚度為h=2 mm;金屬層的材料為銅,厚度為0.035 mm.將單元結構沿x和y方向周期性排列形成超表面,且x和y方向的周期相等.在參數(shù)設計過程中,首先根據(jù)器件的工作頻率范圍,選定M型結構的初始參數(shù),使得超表面結構在x和y方向的透射率達到最大,且它們的相位差接近180 °;然后利用CST軟件中的“協(xié)方差矩陣自適應進化策略(CMA-ES)”優(yōu)化算法對結構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優(yōu)化的目標函數(shù)為
(6)
式中T為透射率,f為這一頻段的均勻采樣.最后得到的優(yōu)化參數(shù)為:P=10 mm,Lx=6 mm,Ly=7.8 mm,θ=100°,w1=0.2 mm,w2=2.4 mm,Cx=1.4 mm,Cy=4.4 mm,Dx=0.5 mm,Dy=4.8 mm.
利用電磁仿真軟件(CST2017)對超表面單元結構進行仿真分析.模擬中,將x和y方向設為周期邊界條件(unit cell),電磁波沿z方向傳播,分別用x極化和y極化的均勻平面波激勵單元結構,模擬得到的透射系數(shù)如圖2所示,可知,在9.4-10.4 GHz頻率范圍內(nèi),x和y極化波都具有較高的透射率(>0.8),尤其在10 GHz附近,透射率都接近于1;而在相同的頻率范圍內(nèi),它們的相位差處于120° 至170°之間,如圖2(b)所示.
由前述理論可知,通過旋轉(zhuǎn)單元結構,能夠?qū)A極化波的相位進行有效調(diào)控.為了研究這一特性,在單元結構不同的旋轉(zhuǎn)角度下,采用右旋圓極化電磁波激勵結構單元,分析透射波的傳輸特性,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a)可知,單元結構的旋轉(zhuǎn)角度對電磁波的透射率沒有什么影響;而圖3(b)顯示,透射波的相位發(fā)生了變化,且透射波的相位差Δφ與旋轉(zhuǎn)角度θ近似滿足Δφ=2θ的關系.由此可知,將結構單元從0°旋轉(zhuǎn)到180°,則能夠在0-360°的范圍內(nèi)調(diào)控電磁波的相位.進一步觀察圖3(b)發(fā)現(xiàn),在9-11 GHz的寬頻帶范圍內(nèi),不同旋轉(zhuǎn)角度的單元之間保持著穩(wěn)定的相位差,說明該結構具有很好的寬帶特性.這一特性為進一步設計寬帶OAM超表面提供了物理條件.
我們知道,攜帶軌道角動量的電磁波束在與傳播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具有exp (ilφ)的分布,其中i為拓撲荷,φ為角坐標[1].因此,為了獲得具有特定拓撲荷l的OAM波束,則在位置坐標(x,y)處引入的相位突變?yōu)?/p>
(7)
同時,為了能對OAM波束進行聚焦,還需要在位置(x,y)處引入附加相位突變量
(8)
式中,k0為自由空間波數(shù),d為焦距.由相位疊加原理可知,為了將平面波轉(zhuǎn)換為具有攜帶OAM的電磁波束,同時對電磁波進行聚焦,則在(x,y)處需要引入的相位為φl(x,y)+φf(x,y),而這一相位是通過旋轉(zhuǎn)超表面的單位結構來獲得,由相位與旋轉(zhuǎn)角θ的關系可知,坐標(x,y)處的超表面單元的旋轉(zhuǎn)角θ需要滿足
(9)
根據(jù)方程(9),我們假定l=1,并且焦距d=300 mm,對超表面進行設計,得到超表面的具體結構以及相位分布如圖4(a)和圖4(b)所示.該結構在x及y方向均包含20個結構單元,整個超表面結構的大小為200 mm×200 mm.為了研究超表面的電磁特性,在仿真中采用右旋圓極化均勻平面波激勵超表面,通過觀察透射波的強度以及相位分布情況來分析超表面的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透射波為左旋圓極化波,且透射波的振幅和相位分布如圖5所示.圖5(a)為距離超表面30 mm處的電場強度分布.由圖可知,在中心位置處,電磁波束的振幅為零.進一步從圖5(b)的相位分布可以看出,在2π的方位角范圍內(nèi),相位從0變到2π.綜合圖5(a),(b),我們可以推斷透射波為攜帶拓撲荷l=1的OAM波束.同時,由圖3(a)可知器件的透射率高于80%的帶寬為9.4-10.4 GHz,相對帶寬為8%.
為了證實超表面的電磁特性,對器件進行了加工測試.實驗樣品的尺寸以及材料與仿真中的設置一致,采用近場掃描儀測試樣品的場分布.圖6(a)為實驗測試系統(tǒng),在距離樣品1000 mm處放置一個右旋圓極化螺旋天線,以產(chǎn)生右旋圓極化均勻平面波,并以此平面波激勵測試樣品;在樣品的另一側,且距離樣品30 mm處放置探針,用于記錄該處的電場強度及相位,通過在水平面內(nèi)移動探針,以獲得電場的空間分布.測量中,將矢量網(wǎng)絡分析儀的兩個端口分別與發(fā)射天線以及同軸探針鏈接,通過測量S21參數(shù)來獲得空間各點的電場強度和相位.由于透射波為圓極化波,我們需要分兩次測試.首先,讓探針與x軸平行測量Ex分量;然后,讓探針與y軸平行,測量Ey分量;最后,將測量的Ex和Ey合成得到總的電場分布,結果如圖6所示.從圖6(b)(d)(f)中可以看出,在9.5 GHz、10 GHz及10.5 GHz處,電場強度呈現(xiàn)中空的環(huán)狀分布;圖6(c)(e)(g)顯示,當角坐標旋轉(zhuǎn)一周時,相位改變2π.該特性與圖5中的仿真結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充分證實了所提出的超表面能在寬頻帶范圍內(nèi)產(chǎn)生攜帶i=1的OAM波束.表1為本文提出的結構與已發(fā)表的相關工作的比較,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結構的整體性能較好,尤其是工作帶寬(8%),明顯高于其它器件.
表1 與其他的傳輸型超表面的性能對比
注:λс為中心頻率對應的波長.
提出了一種新型雙層超表面,該結構將兩層幾何參數(shù)完全一致的M型超表面對稱刻蝕在介質(zhì)板兩側形成.結合P-B相位原理,設計了一種OAM發(fā)生器,實驗和仿真結果證明,在9.4-10.4 GHz的寬頻帶范圍內(nèi),該器件能夠?qū)⒂倚龍A極化平面波轉(zhuǎn)換成具有攜帶OAM(i=1)的左旋圓極化透射波,且器件厚度超薄.本文的研究結果為發(fā)展厚度超薄的新型OAM發(fā)生器提供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