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明陽
摘 要:在油松人工林土壤中接種蚯蚓,比較接種后土壤pH值、有機碳、全氮的變化情況。結(jié)果表明,與未接種蚯蚓的對照相比,接種蚯蚓后第14、28、42天,pH值沒有明顯的變化,第56天時變化顯著;第14、28、42d的有機碳含量變化不明顯,第56天時差異顯著;第14、28天時全氮含量變化不明顯,第42天時差異明顯,第56天時差異達到了極顯著水平。
關(guān)鍵詞:蚯蚓;油松人工林;土壤肥力
中圖分類號 S7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5-0108-02
森林中的枯枝落葉落在地表,經(jīng)過分解,成為林木生長發(fā)育所需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森林系統(tǒng)中這些凋落物的分解是該系統(tǒng)物質(zhì)循環(huán)、能量流動的重要途徑,在維持森林土壤生產(chǎn)力、形成土壤養(yǎng)分等方面作用顯著[1]。凋落物的分解效率與氣候因素、凋落物自身的性質(zhì)、生物因子等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這些因素對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森林土壤肥力起到重要的作用[2]。蚯蚓是土壤生物因子中比較大型的一類,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工程師”之稱,通過取食、消化、排泄、分泌、挖掘洞穴等對凋落物的分解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可明顯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以及土壤的肥力[4]。
油松是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主要的造林樹種之一,其抗旱能力強、耐瘠薄土壤、有發(fā)達的根系,適應(yīng)能力強。北票市屬于半干旱地區(qū),油松是當?shù)胤里L固沙、抗旱的主要造林樹種,每年油松林內(nèi)的凋落物量巨大,其分解的效率對林內(nèi)土壤肥力、系統(tǒng)內(nèi)養(yǎng)分循環(huán)等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當?shù)赜退扇斯ち謨?nèi)凋落物的分解、增加土壤養(yǎng)分,特在林下土壤中接種蚯蚓這類生物因子,通過比較試驗,以探究接種前后土壤中的主要養(yǎng)分的肥力變化情況。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情況 為避免除蚯蚓以外其他因素對土壤肥力的影響,試驗安排在實驗室進行。采集土壤的地點為遼寧省北票市境內(nèi)某林場內(nèi)某片油松人工林內(nèi),為典型的半干旱大陸季風性氣候,氣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平均海拔852m左右,年均溫5.8℃,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40.8、30.5℃,無霜期年均129.2d,日照時數(shù)年均2840h左右,年降水量平均400mm,分布不均勻,年蒸發(fā)量平均在1700mm左右。
1.2 試驗材料 從油松人工林內(nèi)隨機選3點(面積為10cm×5cm),將上方的凋落物都收集起來裝入自封袋中,并取0~10cm土層的鮮土樣,稍微風干后混合均勻過2mm篩,用自封袋裝好,盡快將收集的凋落物、土樣帶回實驗室;供試蚯蚓來源于油松人工林下土壤中,試驗前對蚯蚓進行清腸處理:將其清洗干凈,放在鋪有吸水紙的盒子內(nèi),置于黑暗中24h[5]。
1.3 試驗設(shè)計 試驗設(shè)2個處理,分別在2個相同玻璃容器中(提前裝入處理好的土樣、凋落物)接種蚯蚓、未接種蚯蚓(CK)。每個處理設(shè)3次重復(fù)。
1.4 試驗方法 試驗過程中除了試驗設(shè)計環(huán)節(jié)不同以外,其余措施均保持一致。用6個體積約900mL的玻璃容器,分別裝入之前風干過篩的土壤400g左右,并分別在每個容器內(nèi)的土壤上方覆蓋從油松人工林下方采集的凋落物8g左右,鋪撒均勻。選擇15條大小、體重、活力一致的提前進行清腸處理的蚯蚓,隨機選擇3個玻璃容器(3次重復(fù))進行接種,每個容器接種量為5條,剩余3個容器不接種作為對照。最后將各處理置于20℃、相對濕度50%的人工氣候箱中避光培養(yǎng),上方容器蓋子鉆孔[6-7]。
1.5 調(diào)查方法 試驗前,測定土壤中的pH值;接種蚯蚓后,每14d取土樣,參照文獻[8]測定pH值以及土壤中主要的養(yǎng)分含量,連續(xù)取4次(60d),3次重復(fù)取平均值。最后對接種蚯蚓前后的變化進行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接種蚯蚓對油松人工林土壤pH值的影響 對接種蚯蚓前后土壤的pH值進行測定,結(jié)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與未接種蚯蚓的對照相比,接種蚯蚓處理的pH值在第14天時沒有變化,均為7.98,第28、第42天時分別比對照高0.04、0.08,未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第56天高0.17,達到了顯著性差異水平。
2.2 接種蚯蚓對油松人工林土壤主要養(yǎng)分的影響 對接種蚯蚓前后土壤的有機碳、全氮含量進行測寶石,結(jié)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接種蚯蚓處理的有機碳含量在第14、28、42天時分別比與未接種蚯蚓的對照高0.03、0.04、0.05g/kg,差異不顯著,第56天時比對照高0.53g/kg,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接種蚯蚓處理的全氮含量在第14、28天時分別比未接種蚯蚓的對照相比高0.01、0.03g/kg,未達到顯著性差異,第42天時比對照高0.12g/kg,差異顯著,第56天時高0.18g/kg,差異達到了極顯著水平。
3 結(jié)論與討論
研究表明,在土壤表面添加凋落物、接種蚯蚓后可以提高土壤的pH值,差異不明顯[9];在凋落物的分解過程中,較高的土壤鹽基飽和度對土壤的pH值有一定的影響[10]。本研究在實驗室進行,處于封閉環(huán)境中,沒有鹽基離子的淋溶作用,以及選擇的蚯蚓類型、凋落物等方面可能存在差異,試驗結(jié)果與前人研究存有一定差異,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有凋落物的油松人工林土壤中接種蚯蚓,可以適當提高土壤的pH值,前42d提高效果不明顯,第56天達到了顯著的效果。
本試驗表明,接種蚯蚓后并沒有對土壤中有機碳的含量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7],前42d的結(jié)果與這一結(jié)論保持一致。在密閉環(huán)境中,蚯蚓會消耗土壤中大量的有機質(zhì),進而減少土壤中的有機碳含量[11],這與本試驗結(jié)果相反,可能與蚯蚓的類型、試驗條件的控制等有一定關(guān)系。第42天土壤中全氮含量顯著提高,第56天時增加幅度達到了極顯著水平,這一結(jié)果與王霞等[12]的結(jié)論不一致,可能與加入的蚯蚓類型、試驗條件、凋落物類型等有關(guān)。
參考文獻
[1]Yeong K L, Reynolds G, Hill J K. Leaf litter decomposition rates in degraded and fragmented tropical rain forests of Borneo[J]. Biotropica, 2016, 48(4):443-452.
[2]Wachendorf C, Potthoff M, Ludwig B , et al. Effects of addition of maize litter and earthworms on C mineralization and aggregate formation in single and mixed soils differing i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clay content[J]. Pedobiologia, 2014, 57(3):161-169.
[3]Thibaud Deca?ns, Mariani L, Lavelle P . Soil surface macrofaun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earthworm casts in grasslands of the Eastern Plains of Colombia[J].Applied Soil Ecology, 1999, 13(1):87-100.
[4]李輝信,胡鋒,沈其榮,等. 接種蚯蚓對秸稈還田土壤碳、氮動態(tài)和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2002,13(12):1637-1641.
[5]張衛(wèi)信,李健雄,郭明昉,等.廣東鶴山人工林蚯蚓群落結(jié)構(gòu)季節(jié)變化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J].生態(tài)學報,2005,25(6):1362-1370.
[6]龔鵬博.廣東鶴山四種人工林蚯蚓群落結(jié)構(gòu)變化的研究[D].廣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所,2008.
[7]廖燕,朱君君,孫振鈞,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種群特征及與土壤肥力的關(guān)系[C].中國土壤學會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shù)交流研討會.2008.
[8]魯如坤.土壤農(nóng)業(yè)化學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出版社,2000.
[9]陳平,趙博,楊璐,等.接種蚯蚓和添加凋落物對油松人工林土壤養(yǎng)分和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響[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8,40(6):67-75.
[10]于建光,李輝信,陳小云,等.秸稈施用及蚯蚓活動對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影響[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2007,18(4):818-824.
[11]Lubbers I M, Pulleman M M, Van Groenigen J W. Can earthworms simultaneously enhance decomposi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plant residue carbon?[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7, 105:12-24.
[12]王霞,胡鋒,李慧信,等.秸稈不同還田方式下蚯蚓對旱作稻田土壤碳、氮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03,12(4):462.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