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見過從水里挖出的能燃燒的炭?這還真不是筆者虛構,40年前,在湖南岳陽湘陰縣躲風亭公社(傳說明朝正德皇帝南巡,突遇風雨,借此一避而得名,80年代初改名躲風亭鄉(xiāng))屬下12個大隊及鄰近區(qū)域,挖水炭卻是一種平常的活計。那時候人們的眼界有限,以為大凡河里都有炭可挖,及至而今,才知這是小區(qū)域內極具特色的事情。
挖水炭是一種已經消亡了的事物,因得天時、地利而出現(xiàn),又因時代變遷而消失,估計永遠也不會再現(xiàn)了,字典、詞典中不會有它的字條和詞條,歷史文獻,包括地方志中也不會有記載。如今我將它記錄下來,一是從側面反映洞庭湖區(qū)人民在艱難歲月里的生活,二是也想讓人知道它曾經的存在。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雖找到“挖河炭”一詞,但與本文所述挖水炭的內容是兩回事,網(wǎng)上所述挖河炭是指我國北方從河灣處挖起富有肥分的河泥,因河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質,用來做栽培作物的肥料;而本文所述的挖水炭,則是扎扎實實從河灣里挖起能供燃燒的炭顆粒和木質竹質可燃物。
河里面有炭挖嗎?有的。那是什么炭呢?
水炭的成分有三種,最主要的一種是已經燃燒過但尚含有碳成分的“沙炭”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如鴨梨,小的若花生,然均具蜂窩狀,黑色,仍可燃燒,且火力旺盛,但不持久;另一種是黑色的木質或竹質可燃物,或塊狀,或棍狀,或條狀,偶可見樹蔸之類;還有一種是很少見的塊煤,外表有一種光澤,俗稱“亮炭”,是完全未燃燒的,火力大而猛,且能持久燃燒。
那么水炭是從哪里來的呢?
這要從湘江始有輪船通航說起。民國時期,湘江即開始通航以蒸汽輪機為動力的輪船,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這些煤炭在爐膛中燃燒并不充分,就被司爐工急急用鐵鏟拋入了江中,因為機艙內空間狹小,不可能有地方存放爐渣。同時,不經意間又有塊煤混入爐渣一同被扔入江中。這些爐渣經由江水攜帶順流而下,就有可能在某處水流平緩之處沉積下來。
湘江流淌億萬年,從上游至下游一路裹挾了多少竹木枯枝而來?加上歷史上無數(shù)次的洪水災害,沿途被卷進江中的各種竹木器具不計其數(shù),經碰撞碎化乃至腐朽分解便成了小的木質竹質碎片,當?shù)厝朔Q之為“浪材屑子”,也是可做柴火的。
挖水炭的地方,在當時屬湘陰縣躲風亭公社,具體位置在夾洲大隊與雙華大隊之間的小河里,總長度不超過500米,湊巧的是,此處灘涂全為河沙,非常便于挖掘及淘洗水炭。
湘江流到此地,已近洞庭湖,江面變得十分寬闊,水流也變得平緩,江中竟然出現(xiàn)了兩個洲,將江面一分為三,西邊的洲稱夾洲,洲上有常住人口,分為夾洲大隊和德興大隊,東邊的洲稱為蘿卜洲,無常住人口,只在枯水期間有人臨時居住,主要任務是牧牛。而湘江的西岸便是躲風亭公社的雙華大隊。
每至枯水季節(jié),大約在當年11月底至次年2月初,農事稍閑,躲風亭公社及鄰近區(qū)域的農戶紛紛涌向那條小河挖水炭。攜帶的工具也是專業(yè)且實用的,一是耙頭,當?shù)刈畛S玫囊环N農具,平時用來挖土的,只有四齒,每齒長25厘米許,裝有1.2米左右的木把;二是“爬罐”,本來是一種漁具,用竹篾織成,前寬,往后漸收攏,最后集束成結,上有把手可握之;還有就是扁擔籮筐,用來挑水炭回家的。
這季節(jié)江水刺骨,人們下到齊膝的水里,一手攥緊耙頭前部,一手握緊耙頭把,將耙頭齒用力壓進水底的沙里,然后撬動著將挖到的沙和炭捋進爬罐,經爬罐淘洗,河沙全漏掉了,再將“瘤子”(煤炭完全燃燒后形成的結晶體,已不含碳)找出來扔掉,剩下的就是砂炭或“浪材屑子”了,將其倒入籮筐中。如此循環(huán)往復,籮筐里的水炭就越來越多了。
民國時期,湘江上的各色船只
運氣好的時候,有時可能挖到“炭洞”或“柴洞”,挖到爬罐里的幾乎全是砂炭或者“浪材屑子”,甚至還有一塊或幾塊亮炭,很少有沙,只稍作淘洗便可。一個挖炭高手一天可挖到兩擔多,足有400來斤,往家里挑要走幾趟。
挖水炭可是個累活兒,一天下來,渾身就像散了架;雙腿長期浸泡在江水里,上岸時皮膚都凍得通紅。但為了生活,只能如此。我至今雙膝患有關節(jié)炎,就是挖水炭留下的紀念。
午飯照例是帶去的。中午時分,大家席地而坐,就著江風吃著冷飯,倒也覺得香噴噴的。那時能吃飽是幸運的,每個家庭面臨的是糧食偏緊又缺柴燒的雙重窘境。但對挖水炭的人,家里必定有優(yōu)待,提供的飯食是最好的,也是最多的,皆因這活最苦最累,只有吃飽飯才能忍受寒冷,挖更多的水炭。
將水炭挑回家后,先攤開到院坪里曬干,100斤濕的水炭曬干后只剩下60來斤。之后就可做燃料了。
那年頭,家家戶戶用風箱助燃,用的爐子也是適合于燒這水炭的,當風鼓起,爐膛內便竄起尺把高的藍色或紅色的火苗,煞是好看,而且火力很強,燒水,煮飯,炒菜均不在話下。當時,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要燒曬干的水炭200斤左右。
其時,農村里大都為茅屋,一年收的稻草除了蓋屋,剩下的用來做柴燒遠遠不夠,沒想到聰明的湖鄉(xiāng)人,竟然從河里找到了能燒的東西,化解了生存中的危機。
1978年冬,由于交通建設的需要,在隔河相望的夾洲大隊和雙華大隊之間,即在夾洲的南端和湘江西岸之間修起了大壩,小河被截斷之后便無水炭可挖了;隨后,采用蒸汽輪機動力的輪船全部被淘汰,主要的炭源也沒有了。由此,自民國以來凡60余年挖水炭的歷史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