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小浪
一覺醒來,白日夢又開始了,我注意到窗外天氣并不十分明朗,昨晚睡前我還在想,今早要不要去對面的竹林,那里有一條小路通往后山。說不清從哪一天開始動了去后山的念頭,經(jīng)常是在這樣的天氣里我會想著往那個方向去。
從家到對面的竹林只要幾分鐘,再從竹林取道后山也沒有多少路,但每次都要花去近一天的時間來回,感覺那條路總是走不快。一路上景色好,到處有的看,步子也就快不起來?;蛘?,根本就不想快,快了是一種缺憾,有時已經(jīng)走過來了,還想回過頭去走一段,再倒回來,心里才感到踏實。
路上會有微弱的陽光出現(xiàn),看不見太陽但有光,它穿過灰色的云層透出一點點,是為助興而來。夏日的清晨,這種不明朗的天氣有一點陽光心情還是不一樣的,感受著而不避諱誘惑、在即將被觀照如許的環(huán)境里,似乎還會發(fā)生一點什么。當然,不發(fā)生那樣最好。好的陽光總是把眼前和遙遠的事物輕松地隔開,并由近及遠。它們之間的張力適度,無須人為地添加筆墨,于其中人的身心,自是無比地歡悅。沿途時常會出現(xiàn)一座山,并且只要有一座山,必有一條河緊緊相隨,這和書寫在紙上的文字里出現(xiàn)一個類似的目光、把你帶向一片真實的圖景,幾乎是同一回事。于是,我會改道沿河邊的小路往前走,河總是緊貼著對岸的山,抬頭低頭看和想都那么貼切,這樣,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就不分彼此了??催M去或者再看得仔細一點,還會有其他一些因素相繼出現(xiàn)。
有時我也會在河邊停下來休息,找一塊石頭坐下來。坐下來的這一會兒,心里有東西溜出來在眼前滿地跑,多數(shù)都跑不見了或是藏起來了。藏也是潛伏,在這個時間潛伏,預示著在下一個時間還可以找到它們,而不想跑的就索性圍在我腳邊轉(zhuǎn)悠和玩耍,當確定它們一下子不會跑,我也就不急于去收拾它們;我的腳在多色的野花叢里輕輕地抖動,書寫是早已養(yǎng)成的習慣,無論走到哪里,只要一停下來就有這方面的需求。在何處停留乃機緣,是書寫之心在尋找依托,停在水邊自是有話要說,即如水的情懷泛起一下子涌上來,須先把一部分落實在紙上,紙上的東西也會借著最初那股勁兒繼續(xù)向外拓展,如果遇到一種適宜的狀態(tài)就是另一個樣子,如一陣清風掠過水面、留下零碎的詞語和筆觸、只稍加撥弄即可成篇。于是,我起身小心地彎下腰,轉(zhuǎn)過臉貼著水面,去看對岸的山,山與水之間憑借著一條直線的完美組合連接,在遠處搖晃的記憶之城,灰蒙蒙寂靜、柔和的調(diào)子,把所感覺到的東西漸次隱下去,以使白光之手托起的岸上,一度泛起淺紫色的煙靄,一種說不清楚的感覺很快襲來。
我提醒自己,僅僅這樣一個細節(jié)為之動容也太快了,應有更大的期待而書寫卻等不了,心一動就落筆了。這樣看到和想到的就有了參照,加上書寫三方面可以相互照應,常常是在落筆之后有了一點意思、自己把自己感動而又平白多出一重情緒驅(qū)趕著文字,朝一個并不十分明確的方向揮之而去,并借著揮出去的力度,把一些鮮活的成分帶出來。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書寫從來都是和一種不相干的情緒有關(guān),出現(xiàn)以后你不一定吃得準,但它絕不會輕易從你筆下溜走,就像你不會輕易把它放過去一樣。
可能兒時有過類似的這一瞬間,之后就把它留在心里了,也許根就在那里,誰知它會悄悄地像一汪水一點點上升,蓄積久了就滲出來了,于是那一瞬間復又重現(xiàn)而成了人間此景。此時目光已經(jīng)投放出去一下子收不回來,我就兩眼呆呆地朝它投去的方向一動不動,然后在那里枯坐。
枯坐就是犯迷糊,一會兒清楚一會兒模糊,之后有聲音在耳邊悄悄向外移動,它的移動貌似虛幻,應是在忘卻的路上,然而,聲音卻說不是它在移動而是黑暗在移動,它必須緊隨它而去。一種聲音不在了,其他若干聲音自會應約而來,很多東西根本來不及去想象(或還沒等我把它寫在紙上),它就這么神不知鬼不覺地冒出來,似乎一切可能性都會隨之而出現(xiàn),于是,搞不清是想象把我?guī)У窖矍?,還是眼前的暫且中斷了我的想象,要我說一切都來自于想象,就像皮膚下面的內(nèi)里和皮膚表面的形式都來自于想象一樣,每當皮膚發(fā)生抖動、汗毛孔張開處于充血狀態(tài)時,你就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不是想象,一切都是模糊不清了,并且它們最后都是作為一種氣息或者味道離開皮膚的。
如果這種氣息和味道飄落在一張紙上,你可以試著把它包起來第二天早上再打開聞一聞,我想那種感受一定是非常特殊和絕無僅有的。書寫的思路常常因為這些因素在發(fā)生改變,特別是已成紙上之物的那些東西所傳達的意向已屬域外之境,那是一個想不到、到了才知道的地方。
想不明白的事可以先放一放,讓身體先靜下來并貼近身邊的事物。人被拋下到了絕無人煙處想不靜都不行了。不過,對我而言,只要靜下來腦子還在轉(zhuǎn)動必會招來影子,那個放出去的目光只要向我回望影子就會出現(xiàn),出現(xiàn)以后我會死死地盯住它而不敢轉(zhuǎn)身,因為一個影子的出現(xiàn)多半和我身后的事物有關(guān),我不知道它又會讓我看到什么。
過一會兒,背后仍無響動,我才轉(zhuǎn)過身去看什么也沒有,我閉上眼睛任由那個影子在一個無法計算的距離上手舞足蹈。它讓我無須往回走而在過去的某個地方向我頻頻揮手,同時也把與之相關(guān)的背景及殘留之物一起展示出來。那是一種灰色的光影的躍動,那用細致、舒緩的手法所描繪的情景即使在過去的時光里也不曾多見。我感覺我的確是在閉著眼睛的情況下看見了它們。我意識全無、渾身麻酥酥的,像吃了不該吃的藥興奮到原始的程度,并且沒有了身體的其他感覺只有目光在隨它們移動……
這聽上去有點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我的目光落不在當前的事物上,而總是在往別處移動。時間一久,眼睛就放松了對它的束縛。目光對眼睛的分離是不是神思的作用不好說,但通常有人說這人走神了大概與此有關(guān)。而一個人的眼睛自始至終守住它的目光,未免顯得呆板。還是豁達一點給它自由吧,它自由了該有多好啊,而且只要看心情就知道它到底有多好了。
我雖然嘴上不說,心里有時也犯嘀咕:這目光脫離眼睛久了回不來怎么辦?放它出去總是要冒點風險的,如果有一天它真的回不來了,我想眼睛連同大腦的使命也就終結(jié)了。所以我也經(jīng)常笑自己,目光不在的時候總是比平時想得多,多而無味。
回來的目光和我眼睛合上時影子也會跟著回到我的身體里。平時它出出進進我全然不覺,卻總是在這個時候看到它出現(xiàn)。出現(xiàn)之前,它一定會去那些我找不到也到不了的地方繞上一圈,所以每次看到它的面孔都有點不一樣。一般情況下,只要影子出現(xiàn)了,其他一些影子也會跟著它出現(xiàn)——這都是它從那些地方一路帶回來的。按我的意思,它們是因為我來不及去想象而代替了我的想象出現(xiàn),這些影子一般還會跟在我后邊走一段路,但走累了,它們也就陸陸續(xù)續(xù)散去,消失在周圍的竹林中。我知道影子是我自身的作用,它對我的影響卻是非同一般,就像現(xiàn)在我把自己想象出來并看著他穿過一片竹林,竹林因為他出現(xiàn)而搖動,也因為它搖動他才得以充分顯現(xiàn)。我注意到他在一片竹林中只是個小點點,但以點帶面并不妨礙我與他在遙相呼應中可以彼此照應。我看著自己的背影在想,一個人走路的姿勢也可以是這樣的,不由地笑了。我走路時肩膀有點打晃,平時倒不怎么在意。偶爾,他也會向我正面走來,然后又從我身邊走過去,這種感覺絕無僅有。在如此貼近的一刻,雖然他不知道我而我知道他,并且他堅定有力,我卻恍恍惚惚,但我們之間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是一致的、也是平衡的。而通常,我與他只能保持在一定距離外,很難靠得很近,更不用說去追他了(這時候我的身體是虛弱的腿也是軟的),因為我注視他的時候目光同樣會被他帶走,關(guān)鍵是它看到和觀察到的一切(包括我自己)我都能感覺得到,加上景色又是那么的好,我索性就這樣走走停停。再說,走與停在這個時候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無非就是書寫中情緒有一些變化而已。
一般是看得多想得少比較快樂,不想最好,但不去想又如何寫得出來呢?這始終是矛盾的。看看時間不早我起身回到小路,我的筆離開我的手和紙以及臨時的書寫環(huán)境,在我身體的某個地方又閑置下來,只有腳步和視覺在移動,其他依然不知不覺,我的小路在繼續(xù)向前延伸。
一股熱浪從竹林里涌來,使我左半邊的身體熱乎乎的,我只把臉稍稍撇向右邊而沒有停下腳步,這邊河水依舊明亮和陰涼,我這才注意到左右兩邊其實多少有一些涼熱的微妙之分,中間又夾著一條小路,怎么說呢?熱就在這個夏天,熱大了就往水里跳,涼卻趨向于冬天(冬天我還會再來嗎?),可見一時一地會有不同的氣息出現(xiàn),它們挨得這樣近,代表著兩個不同的方向,左邊趨熱右邊趨冷,從左到右如同色譜由暖向冷(或者倒過來)可以無限地漸變下去,人也就有走不完的路和說不完的東西。
一路上竹林很多,也沒有明顯的標記可辨認,走到后來,我就不知道眼前的竹林是不是我上次走過的竹林,我只能估摸著大概就是它了,而幾乎每一片竹林邊上都會有一條小路拐向另一個方向,以至于每一次到了后山我都不敢說它就是我先前來過的后山,眼前的后山總感覺有那么點不一樣,但也說不出哪里不一樣,于是我只能這樣想哪里的后山不是后山,有啥不一樣?這是后話。這一路不用說,看到最多的就是竹林。夏日風吹過竹林有如細沙勻落般的響聲,不時也會迎來一陣小雨夾帶一點霧氣,似又倒轉(zhuǎn)春來,于是我看到路邊有幾片散落的桃花、紫色的,夏里殘留的這點春意帶有冷艷的氣質(zhì)使我不忍多看,我想分明有東西從后面追來了。
我想拾幾片桃花來聞一聞,但隨即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紫色對春天的某些記憶會感染我的手指(手指的顏色會有變化),弄不好還會染及全身,這樣兩個季節(jié)在感覺上就會發(fā)生沖突。其實,春天在我心里遺漏的,往往成為一樁未了的心思,讓我總是有意無意在尋找其他的方式予以償還,而既是償還,也就永遠償還不清,它會一直伴隨我直到我走完所有的路。竹林就是海洋我在里面行走,換作你,我在高處看你步入,像一個小點點在移動,并時隱時現(xiàn)不知道它會消失于何處,可是你再換作我,我仍在向里面行走而不會去想有人可能在高處觀察我。你我的位置能如此轉(zhuǎn)換,只表明一個淺顯的道理:人的另一個自我一般情形下是在休息,休息時他會悄無聲息地繁殖一些東西(用我的話說精神的備用系統(tǒng)可蓄養(yǎng)千軍萬馬),這邊只要我寂寞了,這個備用系統(tǒng)就會自動開放,里面的一些活躍成分就會跑出來和我逗悶子。
既然你我之間不能白相識一場,而你又總是以不同的面目和形式來與我照面,這又讓我如何是好呢?你有無限的可能性而又顯得唯一。要我說,唯一是少了點兒,但唯一還是好,就像朋友不要多,一兩個知己就可以,多了不真實。然而,我不得不說因為你的唯一而使我孤獨,你用你那無限的可能性試圖彌補我,我是有苦不好意思說還要樂在其中,所以我通常是沉默的,我怕我話說多了連你也跑了。雖然我十分理解我與我時常會分離,也相信人有靈性,可以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事物,且把所看到的一切如數(shù)傳遞過來,這樣,人就可以在一個大范圍環(huán)顧四周也順便觀照一下自己,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當然好,但效果真的出現(xiàn)了,我身體的感覺也會跟著發(fā)生變化,似乎有一層東西被抽掉了,走起來輕飄飄、軟綿綿地像沒睡醒一樣。按說,這樣一種感覺是符合我此刻的心情的,茫然孤寂之下卻還有那么一點點被托著的意思,玩味起來也不十分費力,并可以借此充實地把一條路走完。這條路不算長,但不在意就把它拉長了,因為有心思要托付時間總是要耽擱一些的。記憶中,我這一生仿佛都與小路有不解之緣。小路總是安靜的,不管外面的世界發(fā)生了什么,它都是老樣子,要么就盤在那兒一動不動像蛇一樣,要么就隨你的步子一點點向前移動。
剛走進竹林還能看到那些散落的桃花但走走就不見了,只剩下竹林。竹林深深沒有風只有小路在牽著我的腳步,這是在說,一個人在行走中有了這樣的心情,可以把目光從竹林外的山峰投向云端。竹林外的山峰抬頭即見,你說它有多遠其實它并不遠,只要有耐心走完這小路再遠的地方都可以到達,如果小路沒有盡頭就對著山峰遠遠地看也是可以的,正所謂人不到心到,人與自身的這種距離可以拓展內(nèi)在的空間視域,使人在生活中學會惆悵并以惆悵代替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和遺憾,這也是舊日的情緒與當前人的處境在相互抵消之后,達到的一種平衡。
從后山往回走迷路的可能性很大。迷路看上去是一種說法,但沒準我就是想迷路,我這種人不迷路這路是走不下去的。不要說我了,不是還有人為迷不了路而嘆息說,究竟要走多少路才會迷路啊。可見迷路也有它迷人之處。既然眼前沒有一條清晰可辨的路,總是要憑借記憶和印象摸索著向前走,那還不如干脆先迷路了再說。而到了看路不像路、看樹不像樹,連看自己也不像自己的時候,就算是找到迷路的感覺了。迷路即迷失,卻總是從眼前的一叢野花看到云端之外,才想到如何找一根云梯下到一個陌生的地界去。那也迷失得太遠了,而這一叢野花從未離開過它的根,即使枯萎了,它也會飄落在離根系不遠的地方。然而,迷路是要在幻想(也是幻覺)中脫離根系的牽連,是要把我心移放在有限的距離之外而可以釋懷,以至于坦然面世。也即孤獨和迷路的事小,它們相伴而行是為了心不淤塞,放開它而被它牽引,到輾轉(zhuǎn)一生才知道那個該去的地方去。
不過,迷路也是一次機會,可以暫時不用想家。有了這些想法,即使真的迷路了,心里也不會發(fā)慌。其實迷路的感覺非常好,你稍一轉(zhuǎn)身什么都沒有了,等你再一轉(zhuǎn)身又到了一個奇怪的地方,并且奇怪的地方總會有一些奇怪的事情發(fā)生。比如在一塊被竹林圍起來的空地上陡然出現(xiàn)一團白色的霧,這團白霧在我心里涌動的時候沒有這么驚人,到了實地,它就要把相給你看,怪嚇人的。說霧,卻像煙,看不見火光,卻能聞到一股柴火燒過的味道,還夾著一股很濃的血腥味。我一下子緩不過神來。不知哪路神仙在此作怪,隨即,竹林開始搖晃,我身體也跟著搖晃起來,卻感受不到一絲風。這點好奇怪,停止搖晃之后白煙漸漸散去,我這才看清那地面是沙子泥石塊混成的,充滿了裂痕,松松垮垮的,有種不踏實的感覺。仿佛腳一踏上去就會坍塌或有一天它自己也會坍塌。
接著又出現(xiàn)一連串沒有人影的說話聲,聲音不大,說的都是當?shù)胤窖?,聽不太懂。像是一群人在集會。我猜想,當年這里一定發(fā)生過對他們來說非常重大的事件,我雖然不知道具體內(nèi)容,但印象是深刻的??粗撬伤煽蹇宓牡孛?,我自然會想到,要不那底下就是個深坑,引無數(shù)冤魂時常在那兒聚會,即使有一天塌下去了,那些冤魂也是壓不死的(它們已死過一回了),塌了倒好,可以出頭了。這么想著,又出來一點陽光一切恢復到原樣。
不過,我還是在那里站了一會兒。邊上一片死寂、沒人注意我的表情和實際我在想些什么,一般人會奇怪,通常這一會兒應該想得很多,但我覺得我什么也沒想,因為找不出什么可以想的,大腦一片空白(那不是有什么好想的,話就在嘴里吐不出來反而吞下去了,有一天能把它拉出來,我倒要看看那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
迷路就是這樣,看到不該看的看完了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或者那原本什么也不是也就等于沒看到,我也不會去多想,因為想多了就是和自己過不去。興許是人走路走累了眼前出現(xiàn)幻景那也說不準。別說僅僅迷路了,這還不算完。在聽見竹林中有流水聲我就被吸引過去,并且,當我尋找了一會兒又發(fā)現(xiàn)那聲音是在竹林外,這樣我就把這聲音當成了我必須去尋找的一個方向——我在一個模糊的意義上被帶走了,或是我對自己失蹤了;我身體也許還停留在某一個地方,可是我有一部分僅僅為了尋找流水聲而離開了身體卻不自知,通常失魂說的就是這個情況。而又往往,在你找了一大圈毫無結(jié)果后,整個人才又重新回到現(xiàn)有的感覺上來。如果之后你發(fā)現(xiàn),你只是在路邊的一棵老榆樹上靠了一會兒,我想你決不會把剛才失魂的那一瞬間僅僅當作一個夢,因為它前后關(guān)系在細節(jié)上的過渡幾乎不留一點痕跡。流水聲依然在,還有鳥聲和其他的聲音也都在,你頂多是想:我其實哪里也沒去,不過是突然有了想去尋找那個聲音的愿望心動了一下而已。
竹林就是一個詞,這個詞在提示一種印象,我在這個詞的印象的周圍組織起如此稠密的文字,以適應對它由印象而意向化帶來的視覺和心理的變化,它也同時因此而成為一種語境,在其中把固有的一切拆解、釋放柔軟的心思、尋找趣味以及游離于自身內(nèi)外捕捉流螢般的詞語以形成思想的文字等。竹林像海洋一般柔軟的表面卻又明顯區(qū)別于那種有密度的柔軟而呈現(xiàn)出一種松軟的質(zhì)地,并不會在下面潛伏一種危險的傾向。所以,竹林在我心里幾乎就是一個安全的代名詞,好像隨時可以躺上去睡一覺,而不用擔心一下子托不住把你摔下來。虛無的感覺讓竹林顯得比海洋看上去要可靠,好像從松軟的竹林上面摔下去,真的有東西托住你似的。也似乎這個能托住你的東西既然和松軟的竹林一同被你想象,這個把握性只有你心里最清楚。你想,即使沒有東西托住你而讓你摔在地上,我想地上也可以是松軟的。
“難道不可以嗎?”你這樣反問我顯然是多余的,因為在對竹林的感覺上,你在上我在下,摔下來的是你,也許疼的卻是我。我當然希望地上也是松軟的(我和你如同與竹林的關(guān)系同樣是松軟的,你明白我,我想的是由你帶給我的,不需要繞彎子,直到合在一起同享那共有的一切)。
每當竹林松軟的感覺對我身體發(fā)出一種接納的信號,就會激發(fā)起一種書寫的情緒,以至于幾乎每次想到(或看到)竹林都有一個聲音在前邊呼喊,你快來吧!這也就是為什么竹林邊上總會出現(xiàn)一條小路的原因。我有時故意在想:竹林是什么,怎么每次遇見它我都會如此想入非非?并且,竹林間這條小路每次走起來總比它實際線路要長。原因自不必說。我只是在悄悄暗示自己,因為一路上幻覺太多,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兩個事物上,以保持書寫的清晰和流暢。而小路總是會把你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或者只要你有心踏上一條小路它就會送你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不過小路走多了我自己就成了一條小路,有一個思想在上面走動并把它引向四面八方,隨之而來的源源不斷的文字所表現(xiàn)出的豐富的質(zhì)地和具體可感的形式以及音色等,有了書寫的情境,可以繼續(xù)玩味下去并把觸角伸得遠一點,同樣是一片灰色的調(diào)子里透著一點亮光,人在其中茫然而舒適,有著說不出的快樂腳步也變得飄忽和遲疑(我開始有點把握不住自己了)。這樣,無數(shù)的小路又會從四面八方涌來、從我被打開的內(nèi)心的縫隙中穿過而成為一根根枝椏,這些枝椏繼續(xù)向外穿過我的身體,思想不時地為它添加四季的綠葉,讓它慢慢長成一棵大樹,如此,我可以在自己的大樹下歇涼、避風雨、自行其樂。
如果這棵大樹邊上又出現(xiàn)一條小路那我又該當如何?誘惑總是不斷的,我只有相信已樹成的自我與一種新的可能性之間有些問題它們是可以通過協(xié)商去解決的。不行的話,我自然會抽身而去,這是夢話。
夢話雖然不能當真,但我在說這些夢話時我感覺我在和竹林一同呼吸(或它代替我呼吸),有些目前顧不上而顯得多余的東西,可以當它不存在。因為一切都比我身體來得快,小路在無限延長我的步子已經(jīng)跟不上它,很多想象充斥大腦并任其隨意往外冒,我也來不及去處理??雌饋?,我的命運不僅僅只是小路,還時常被小路甩下而成為竹林。這是否也在暗示一個問題:小路和竹林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
顯然,竹林對思想的行走以及書寫是一種陪伴,即思想駕馭我的小路穿行在竹林間,或在心里先用柔軟做鋪墊再去會見陌生。行走的文字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這也讓我慢慢懂得,小路既然是一種命運,也把命運化解為無數(shù)的小路,不知不覺成為習慣的某種必然性。其中,有很多連續(xù)不斷出現(xiàn)的細節(jié),是可以用心去細細咀嚼和玩味的。這個過程使我整個人變得充實起來,且有心得在此。同時,也擺脫庸常、稀疏的智力本能,以及在小路上不斷地迂回,人的感覺和趣味的面貌(以及質(zhì)量)應比先前有了大尺度的改觀。
當然,后山也許什么都沒有,或者有什么和沒有什么都無關(guān)緊要,它在我心里就是一個假定的范圍和到點的標記,到了那里就應該轉(zhuǎn)彎或者回頭,回頭時還會有一些零碎的感覺出現(xiàn),那是一篇文字剩余的收尾工作,就像忙碌一天到了傍晚要去打掃一遍有樹葉飄落的庭院一樣。
責任編輯:劉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