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宗城
一個人為了自由,需要承受怎樣的代價?帶著這個想法,我先后在出版社、媒體實習,畢業(yè)后自由寫作,住在了朋友辦的一家青年空間,名叫706,地點五道口華清嘉園,一個據說房價上千萬的地方,但我的租金是每個月兩千,一個合租的生活實驗室(又叫書屋)。
人們口中的宇宙中心——五道口,寸土寸金,稍微揮霍,我的稿費就會一掃而空。為了省錢,我想過很多辦法。實際上,早在三年前我就知道了706這么一個地方,當時我剛剛大二,應朋友老王邀請,給他們寫公眾號文章。第一篇寫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后來成為他們的專欄作者,恰逢公共空間轉型期,706新媒體出現人員斷檔,我被趕鴨子上架,做了半年的新媒體主編,如此的好處是,我可以每個月領一筆三千塊的工資,同時免費住在本部。在北京,把住宿部分的開支省下來,生存壓力能緩解許多。
當時人在天津,線上辦公,隔一兩個月才來北京一次,這筆住宿福利真正見效,其實是大三以后的事。中文系在大三后的課業(yè)任務相對較輕,我又提前修了大部分院選課任務,所以在大三上學期,我去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實習,每星期需要坐班至少四天,剩余三天,我就趕回學校上課。那段時間過上每周往返北京和天津的生活,光是交通費,一個月就要六七百塊錢,而我已經辭去了新媒體主編的差使,領的是出版社每個月兩千塊錢的實習補助。我算過一筆賬,如果每頓飯按三十塊左右算,當時包括交通費的月開支是兩千五到三千塊錢左右,為了把開支壓縮到兩千塊以內,我中午在出版社的食堂吃飯(這是國營出版社的一個福利),傍晚加班,加班可以吃加班飯。相當于省去兩頓飯錢。下班后回五道口,在706打地鋪,當主編時被允諾的住宿福利這時候派上了用場,706的創(chuàng)始人方榮很大度,說我免費住到畢業(yè)都沒事。
把住宿和至少一半的飯錢省去,不喝奶茶,大型聚餐長輩們出錢,小型聚餐AA制,我在大三、大四每個月的開銷控制在一千到兩千的區(qū)間,雖然中途實習換去了鳳凰網,做文化讀書頻道的一個小編輯,但基本情況變化不大。因為在工作之外,給媒體和文學刊物寫稿,所以一個月能賺個幾千塊錢。
轉折期是畢業(yè),我不得不考慮住房開支了。當時一度想和朋友到偏一點的地方合租,畢竟五道口的租金實在很貴??墒且环矫嫖沂莻€念舊的人,覺得和朋友住得近一點,生活不會太孤獨。另一方面,我在北京最好的朋友已經在之前租好了房子,不可能臨時違約跑來和我住。再加上,可能還是最主要的原因,我這個人懶,地方能不換就不換,懶得挪窩,就和方榮商量,還是住706,想想有什么減少租金的辦法。恰好706在做一個文學主題的生活實驗室(書屋),想把一批搞文藝(文字民工)的人聚起來,方榮就問我,有沒有興趣住進書屋,一個月租金減到兩千,只需要我每個月辦一場文學分享,供一篇稿子就可以了。我說行,就提著行李箱,寄宿舍的書,把物件存進了書屋里。一直到現在。
在706辦過的活動,一次談到了媒體轉型,一次是談《洛麗塔》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住宿解決,考慮的就是吃飯。從出版社離開,沒有國營食堂的福利了,我在北京的切身感受是——飯錢貴,味道一般般。市面上很多網紅店,實際體驗都乏善可陳,比如我是廣東人,去過一些粵菜館,兩三百塊的菜,還不如我們老家樓下早點鋪子的牛腩粉、腸粉好吃,而前者的價格可以是后者的三到四倍。自然,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吃料理,但未必出名,需要老北京指路,你可能才知道。在北京,有一兩個會玩的朋友很重要,跟他們一來二去,能感受這座城市更綿密寬廣的存在。
扯遠了,收回來。我畢業(yè)后考慮的不是飯有多好吃,而是節(jié)省開支。好在五道口有很多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等。我發(fā)現,北語食堂三樓的飯菜,微信、支付寶可以刷,價格在十塊到三十塊之間,花了十七八塊錢,一碗炒茄子、燒鴨、蛋花、白米飯,口感比很多成府路邊,價格到三四十塊甚至更多的快餐店要好,量也夠飽。上到四樓,還有一家泰國餐館、日料店,旁邊是個很布爾喬亞的咖啡館,一杯蒸牛奶,可以待那寫作半天。我的大部分吃食就是在北語,一天下來,算上咖啡館二十二塊的蒸牛奶(這個價格,其實是相當于座位費、充電費加上WIFI了),在六十塊錢左右。一個月的食品開支就得一千八百塊左右了。
有更節(jié)省的選擇嗎?有的,去便利蜂解決一日三餐。我試過,早上豆?jié){面包,中午、晚上白飯加一些小菜,三十塊左右是可以解決的,但那樣堅持幾天,就太難為自己了,節(jié)省不是為節(jié)省而節(jié)省,加上我太瘦了,還是得多吃點,所以我還是經常去北語食堂。
人們口中的宇宙中心——五道口
我的一位室友,他和我不一樣,他是點外賣或自己煮面。我到書屋吃的第一頓就是他煮的面,還挺好吃的,后來又蹭了室友的一份水煮魚。但他一個月煮面的次數也蠻少的,由于工作緣故,他經常要去出差,扛著機器搞攝像,等好不容易出差回來,累癱在床上睡一覺,起來后,習慣性地拿起手機點外賣。
前段時間,老王給我推薦另一個去處,是地質大學附近的禾地餐廳,那里的環(huán)境比不上網紅店,但價格比較實惠,我和老王去那里吃過他家的手工水餃、三杯雞、肉炒餅,一頓價格二十到三十塊管飽。另外,清華東路西口附近,清華同方大廈路對面,有很多市井氣的小飯館,風貌和中國二三線城市老城區(qū)里見到的差不多,味道中規(guī)中矩,圖的主要是價格,是很多學生黨和務工人員的去處。
像我這樣的寫稿匠,吃喝住行外最大的開銷,大概是購書了。書價上漲,從前二三十塊錢的書,現在都要四五十塊了,有一次去豆瓣書店淘書,一本世紀初的,幾塊錢的書,現在市面上能炒到近百塊錢。在我還是學生黨的時候,我常常去圖書館、書店看書,電腦里則下了一堆PDF,每一次去書店,會象征性地買一兩本書,書店經營艱難,不購書,總是在里面白嫖人家的文字,覺得怪不好意思,到北京后,我最常去的是706的二樓圖書館,最常購書的地方,是豆瓣書店和萬圣書園,萬圣買新書,豆瓣淘舊書,706的書多是大學教授和周邊高校學生、出版社捐贈的,質量有把關。畢業(yè)后,我宿舍里的書,一部分也捐給了706。
約莫從大四開始,我的購書開支大幅削減,甚至到現在趨近于零了,因為寫書評,在媒體、報刊發(fā)表,所以經常有出版社贈書,我說看不完,不一定寫書評,甚至書評里未必有好話,編輯老師們大多數還是很好人,給我贈書,這個月我就去取了五六次快遞,堆了十幾本書,實話說,一半以上沒看完,寫書評感覺很難,為表謝意,我只有篩選自己認為好的書,拍圖片,發(fā)在朋友圈,希望讓更多人注意到。
上個月,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是如何在北京把月開支控制在三千塊錢以內(不包括房租),其實在五道口,一個剛畢業(yè)的寫作者,要把開支控制在三千塊,甚至兩千五百塊錢以內,都是可以辦到的,而且不必過苦日子。前提是:少參與大型聚餐、少蹦迪、少喝酒,出行靠地鐵,電影和奶茶,都省著點花。
如果玩心大起,兩千五的底線被攻破,莫說三千,一個月花五六千都在旦夕之間。前天朋友約我去三里屯,他的朋友在一家酒吧吃喝,六杯美式啤酒,一杯芒果冰沙,還有些烤腸、雞翅,六百塊錢流水一樣就沒了。那位朋友豪爽,請我們吃,否則我那天晚上一來一回,包車費,將近三百的流水就沒了。
就這樣,我畢業(yè)后在五道口的生活從省錢開始。自由寫作一個月了,最開心的事,是每晚去北語校園,和陌生人踢球,感覺踢球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學生時代,快樂和懊惱,都是純粹的,想起以前合的照片,踢球時笑的也是最開朗的。我現在每天踢球、讀書、跑步、寫作,偶爾和好友吃飯,花錢的地方,并不太多。
責任編輯: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