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東
文學作品作為一種精神產物,是有自身的獨創(chuàng)性的,它是作者創(chuàng)作個性和藝術成就的體現(xiàn),馬克思認為這是一種作者所必備的精神個性,但這種個性并不能阻止讀者從自身出發(fā)進行個性化解讀。換句話說,讀者品鑒文學作品離不開對作者個人情感、風格及人生經歷的捕捉,但同時又會超越這些,最終回歸到個人化的想象、體驗、感悟中,這是最佳的解讀方式。讀者從關照作者的生活視野過渡到對自己生活視野的關照,并把握其價值取向,使文本發(fā)揮對自己人生的指導作用。因此,在文本閱讀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放飛個性,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使閱讀活動彌漫個性的氣味。
一、激發(fā)學生個人化的想象
羅曼·羅蘭說:“每一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精華,別樣的精華具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氣味?!痹谶@里,由于學生以個人的生理素質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個性不同于他人,所以個體的思維活動就相應地存在一些區(qū)別,這使得他們所展開的想象和聯(lián)想千姿百態(tài),彌漫自己的氣味。當這種想象滲透在文本解讀中,個性化的閱讀活動自然而然在學生間生成,于是閱讀成為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有利于營造豐富的閱讀課堂氛圍,釋放學生的思維,使其富有創(chuàng)造性,也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一步深化解讀。
因此,教師要喚醒學生潛在的豐富想象,引導他們對文本中的“留白”點進行個性化的填充。在填充的過程中,學生既能用自己的眼光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又能夠體驗與文本互動的奇妙獨創(chuàng)之旅,這無疑會激起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
以《最后一課》為例,這是法國作家都德的代表作。小說以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戰(zhàn)敗被迫割讓阿爾薩斯給普魯士一事為背景,敘述了法語老師韓麥爾先生為孩子們上最后一節(jié)母語課的事情。作者借助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視角,并通過自敘的方式,表現(xiàn)法國人民即將遭受他國奴役的痛苦和屈辱,以及在最后關頭對祖國的摯愛之情。這篇作品語言極具感染力,典型的場景很有意義,人物刻畫也栩栩如生。尤其是干脆利落的結尾,像渺遠的鐘聲一般縈繞在讀者的內心,讓讀者不禁去想象著最后一堂母語課結束時這些孩子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他們接下來會是什么表現(xiàn)。為了進一步對文本進行探究,教師可激發(fā)學生個人的想象:“作者在小說結尾寫道‘他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那么這些孩子最終離開了嗎?他們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你覺得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庇袑W生發(fā)揮想象:“小學生們將韓麥爾先生圍了起來,一起哭著用母語喊到‘老師、老師,韓麥爾先生終于抑制不住嚎啕大哭起來?!边€有學生進行了情節(jié)的續(xù)寫,寫普魯士兵如何驅趕這些久久停留在班級不愿離去的孩子。
經過個性化的想象,學生對這篇莊重而苦難的文章又有了飽滿的理解,這有利于他們了解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災難。
二、召喚學生個人化的體驗
文學作品的意義不可能自己釋放出來,它總是等待著讀者在情感體驗之后的回應。就如同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在《閱讀史》中所說:“文學作品在遇到自己的‘伯樂之前,一直是沉默地存在著。只有當賞識它的人觸碰到文本的精神內核時,閱讀才富有了生命,書籍的復活離不開讀者的青睞?!?/p>
因此,要真正見到文本的價值,教師必須召喚出學生個人化的體驗,實現(xiàn)讀者與文學作品的融合和交流,進而走進作者在文本中所構建的世界并引發(fā)共鳴,借作者的情感裝點自己的情感,發(fā)現(xiàn)與自己相關的人生體驗。
以朱自清的紀實散文《背影》為例,其中父親去車站送“我”赴北京念書,翻過月臺買橘子的片段讀來潸然淚下。作品以樸素而感人的語言,展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的拳拳之愛以及“我”對父親的掛念之情。由于這是一篇流淌著細膩感情、充滿教育意義的散文,所以必然會以學生的接納程度來判斷這篇文章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如果不進行來源于自身的情感體驗,獲得情感的共鳴,那么這個散文史上的名篇是無法釋放出自身的意義和價值的。因此,教師要召喚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使學生結合文本關照自我,分享能夠表現(xiàn)父愛的最典型的瞬間,進而完成個性化的解讀,實現(xiàn)文本對現(xiàn)實的指向意義和價值。如有學生分享了坐晚班車回來,父親早早來到汽車站接站的情景。還有學生從車站這一場景中脫離出來,分享父親辛苦工作,不能陪伴身邊,但一直默默鼓勵的情感。每個學生都從文本出發(fā),進行個人獨特情感體驗的挖掘,這既表現(xiàn)出文本的價值,又體現(xiàn)出學生與文本情感融合的意義。
三、尊重學生個人化的感悟
同一部文學作品,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同一人在不同的時間點也會有不一樣的理解,它是敞開著的,是多義的。就像同一首曲子,總能聽出不同的味道,感受不一樣的情懷。所以,教師不能要求學生按照某一個觀點去理解文學作品,這并不是求得一種精確的閱讀,反而是對文學作品的“戕害”,對閱讀的一種“扼殺”。在這里,教師要尊重學生個人化的感悟,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閱讀平臺,正視并承認文本的多意多解,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概括出不同的主題。當然,學生的閱讀能力各有差別,有的可以深入文本進行深層次的主題挖掘,有的則停留在語言的表層進行淺層次的主題概括。雖然如此,教師也不能在評價時有所偏頗,應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不同層次的要求,最大限度保護學生的個性。正如日本著名企業(yè)家松下幸之助所說:“才能也罷,平庸也罷,不必艷羨亦無須嗟嘆,每個人都擁有個性的魅力,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自我的個性?!?/p>
以魯迅的《故鄉(xiāng)》為例,文章的情節(jié)很好解讀,主要以回到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開故鄉(xiāng)三個部分為結構展開情節(jié),通過“我”在故鄉(xiāng)的耳聞目睹,以及對不同時期的閏土和楊二嫂的刻畫,反映了農民的生存現(xiàn)狀以及封建社會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捆綁束縛,借此強烈表達了作者不滿于眼前的社會現(xiàn)實,甚至希望能改變這個萬惡的舊社會,給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美好世界。但在文末,作者寫下了意味深長的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這句話的感悟,以此來檢驗學生對這篇小說的理解程度。如有學生說:“路既是希望,希望本是沒有的,但為之努力的人多了,便有了希望?!边€有人說:“路代表正確的方向,什么是正確的方向,探索的人多了,某個方向就成為正確的方向了?!痹谶@里,教師可以讓學生脫離文章,進行關于這句話的感悟,從對句的個性化解讀的訓練入手,帶動對篇章個性化解讀的訓練。
“文學文本意義的實現(xiàn)有待于讀者的接受和參與”,這是許多文學理論家的一致共識。那么,怎樣的接受和參與才是有效的,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文本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呢?大概只有個性化的解讀才能做到。通過個性化的解讀,讀者既熟知了文本的主要內容,又結合自己的獨特情感、思維和體驗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解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進入機械化的閱讀行動中,這是對文本的一種超越。
本文為泰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探索與研究”(課題批準號:tjkczyblx20170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口岸實驗學校(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