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晨
讀書,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一生都在堅持的一件事。在眾多種類的書籍中,毛澤東對歷史類書籍有著一種特殊的熱愛。從“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再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毛澤東是真正把讀史、用史融合到征服歷史風浪、參與歷史創(chuàng)造、推進歷史進程的偉大領導者。
“一篇讀罷頭飛雪”。那么,讀史究竟對毛澤東的革命經歷、領導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他的史觀以及讀史方法和經驗對我們有何啟示?本文擬從毛澤東如何學史用史入手,帶領大家領略偉人的歷史情結和史學大家的風范。
1936年,一位名叫埃德加·斯諾的美國記者輾轉踏上中國西北的黃土地。后來,與毛澤東長時間談話所得的資料,成為其紀實文學《西行漫記》中最富光彩的內容。在這本書中,斯諾寫下了毛澤東留給他的第一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這一點——大概是不錯的。然而毛澤東還是一個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他博覽群書,對哲學和歷史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斯諾出于職業(yè)的敏感,敏銳地發(fā)現了毛澤東異乎尋常的人格力量中的歷史學素養(yǎng)。不過,斯諾未必了解的是,讀史、用史不僅伴隨了毛澤東的一生,它還成就了毛澤東,也改變了中國——
毛澤東自己說過,他讀了6年“孔夫子”,從8歲起開始讀私塾,讀的大多是“四書五經”,其中也有不少歷史書籍。從現有資料看,《綱鑒易知錄》可能是毛澤東讀到的第一部中國通史,他由此而最初得到了較為系統(tǒng)的中國歷史知識。
不過,真正讓毛澤東對歷史感興趣的,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歷史小說。早年他有兩年時間輟學在家務農,幾乎讀遍了當時鄉(xiāng)間所能收集到的古典文學作品,如《精忠岳傳》《水滸傳》《隋唐演義》《三國演義》《西游記》,等等。這些文學作品,為他打開了歷史知識的大門,“我認為這些書對我的影響大概很大,因為這些書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齡里讀的”。重要的是,這些歷史文學讀物引發(fā)了毛澤東的思考:“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個特別之處……沒有農民當主角……我發(fā)現他們全都頌揚武士,頌揚人民的統(tǒng)治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地的?!边@種認識,與毛澤東后來踐行的“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16歲的時候,毛澤東走出韶山,到鄰縣湘鄉(xiāng)的東山小學堂讀書。在那里,他讀到了《新民叢報》,開始了解康有為、梁啟超等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尤其是對梁啟超,他一度十分崇拜。不僅如此,湘鄉(xiāng)還是曾國藩的家鄉(xiāng)。在此前后,青年毛澤東認真研讀過《曾文正公家書》和《曾文正公日記》,接受了被曾國藩發(fā)揚光大的湖湘文化的影響。從湘鄉(xiāng)來到長沙,特別是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學,今長沙市第一中學)學習后,毛澤東的歷史知識大為長進。當時,曾為清末進士并任過知縣的歷史教員胡汝霖很看重毛澤東,特地把自己(一說是國文教員柳潛)的一部《御批通鑒輯覽》拿給他看。這部書是毛澤東回憶青少年時代讀書生活時提到的唯一一部中國史籍。當時,受這部書的影響,毛澤東大膽調整了自己的求學方式:“我讀了《御批通鑒輯覽》以后,得出結論:不如獨自看書學習。我入學六個月就退學了,訂立了一個自修計劃,每天到湖南省立圖書館去讀書……我認為這樣度過的半年時間,對我是極有價值的?!泵珴蓶|回憶:“在這段自修期間,我讀了很多書,學習了世界地理和世界歷史?!?/p>
在省立第一中學,毛澤東寫下了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毛澤東最早的文章,即關于戰(zhàn)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的史論——《商鞅徙木立信論》。在這篇被國文教員柳潛判了100分的文章中,毛澤東充分展現了獨具一格的歷史分析能力。
1913年春,毛澤東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
四師范(1914年合并到湖南第一師范)。那時,有一個老師叫袁仲謙,留著一臉大胡子,對毛澤東非常欣賞,給他推薦了許多歷史書籍。像《資治通鑒》《讀史方輿紀要》,以及各朝各代的《紀事本末》,乃至本省的縣志等,毛澤東都是在此期間讀到的。在毛澤東的讀書筆記《講堂錄》中,記錄了許多中外歷史人物的事跡。從中可以看出,青年毛澤東特別推崇張良、嚴子陵、范仲淹等歷史名人。在一師全面而系統(tǒng)的學習中,他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史學基礎,并且開始以史論今,針砭時弊。
從一師畢業(yè)后,毛澤東留在附小當主事。其間,受老師楊昌濟的影響,他比較系統(tǒng)地讀了湖湘文化大家王夫之(人稱“船山先生”)的書籍,如《讀通鑒論》,在接受其哲學思想影響的同時,也接受了他的史學理論。蕭三在回憶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時說過:“他極其推崇王船山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民族意識?!?950年, 毛澤東不但親筆為船山學社題寫匾額,而且通過逄先知(負責管理毛澤東的圖書、報刊)保留的1959年10月23日毛澤東外出前指名要帶走的書籍的書目,可知毛澤東在外出視察時,仍時常要讀“王夫之關于哲學和歷史方面的著作”。
有學者指出,王船山對青年毛澤東的影響,主要通過兩條線索:一是,王船山—譚嗣同—楊昌濟—毛澤東;二是,王船山—曾國藩—楊昌濟—毛澤東。第一條主要是愛國主義與民主啟蒙的思想,激發(fā)了毛澤東走上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條主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特別是以平治天下為目的的豐富的軍政謀略,啟迪了毛澤東高超的斗爭藝術。
比如,楊昌濟以為“學問與政治有密接之關系”,主張古史致于今用,青年“務取關于人生,關于社會種種問題一一加以新研究、新解釋,斟酌古今……”這種主張學史必須有新識的觀點,對于毛澤東歷史思想的形成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如在對楊昌濟著作的批注中,毛澤東十分肯定歷史演進的意義,認為可以“改建政體,變化民質,改良社會”。可以說,毛澤東歷史思想中激進的革命傾向,是時已經形成。
再如近代湖湘代表人物曾國藩,也是船山思想的擁躉,哪怕在軍中指揮作戰(zhàn),仍然堅持讀史不懈。他甚至認為讀史是最重要的文化根基,讀史有得,將促成學業(yè)的大發(fā)展,而名義上的“進學與否”則是不足牽記的。青年毛澤東在楊昌濟的影響下,曾經認真研習過曾國藩的許多著作,對其事業(yè)和學問深懷敬慕:“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备锩鼤r期,毛澤東為我軍起草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受曾國藩《愛民歌》《解散歌》的啟發(fā)。
“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保畈凉┖翢o疑問,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學習歷史,絕不是為了當一名純粹的歷史學者,而是為了改造現實。對歷史的研習,不但讓毛澤東樹立了改造社會、救國救民的偉大志向,而且讓他萌生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的思想。
每個人都是歷史大潮的一朵浪花,毛澤東無疑是處在時代潮頭的。1916年9月的一天,毛澤東無意中看到同學有一本《新青年》雜志,于是借來翻閱。他在這本《新青年》上讀到了李大釗的《青春》一文,從此成為《新青年》最熱心的讀者之一。
《新青年》當時被譽為“青年界之金針”和“良師益友”,是進步思想家推動文化啟蒙,批判舊文化的主要陣地。而清算傳統(tǒng)歷史觀的影響,則是當時有志進步青年作為思想斗爭的最主要的任務之一。毛澤東也不例外,他不斷發(fā)文號召爭取“思想的解放”“都要從九重冤獄,求見青天”。他尤其不滿中國傳統(tǒng)史學缺乏思辨性的弱點,指責“吾國二千年來之學者,皆可謂之學而不思”。除了對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探求表明已經打破了傳統(tǒng)史學的天命迷信之外,在青年毛澤東有關歷史學的論著、書信、筆記中,還可以看到許多激切犀利的歷史批判精神。大約在1917年,毛澤東在日記中寫道: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這是毛澤東人生觀的基點,也是他的歷史觀的主旨。
1918年8月,為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毛澤東來到了北京。11月15日,北京大學在天安門前舉辦演講會,李大釗在會上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的著名演說。毛澤東專程趕到會場,聆聽了李大釗的演講。青年毛澤東聽后“十分興奮,仿佛看到中國的希望”。他后來回憶說,這一時期,“我對政治的興趣越來越大,思想也越來越激進”。
1919年4月,因母親病重,毛澤東由北京經上海回到湖南,住到由新民學會會員主持校務的修業(yè)小學,在高小部每周負責教6個小時的歷史課,同時組織會員和進步青年進行各種實際斗爭。
1920年年初,毛澤東參加了李大釗發(fā)起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第二次來京期間,毛澤東經常同李大釗、羅章龍等研究會成員交換看法。通過羅章龍的“歷史筆記”,可知他們關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即唯物史觀的探討:“必需建立新的歷史觀點,也就是建立以人民群眾為歷史中心的觀點,遵照新史觀重寫當代歷史,批判古代歷史,使歷史還其本來面目。”
當時,毛澤東雖然積極組織同志赴法、赴俄勤工儉學,但他認為出國之前,需要“預計一年或二年,必將古今中外學術的大綱,弄個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同時他又認為:“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微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庇谑牵珴蓶|選擇留在國內邊研究中國革命史邊實踐斗爭。據徐特立回憶,毛澤東“著意研究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他的結論是由于中國的知識分子脫離了群眾。任何革命,若要成功,那末革命中的知識分子領袖必須和國內的農民群眾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甫告結束,我邀他同往法國留學,他便是由于看到了這一點而拒絕我的邀請。他寧愿多增加一點關于本國的知識”。毛澤東最終沒有出國留學考察,他在國內長期的學習、研究和革命斗爭的經歷,使他得以更真切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
1920年對毛澤東來說是其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毛澤東因為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正確解釋”而最終接受了這個信仰。“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我熱切地搜尋當時所能找到的極少數共產主義文獻的中文本。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后,就一直沒有動搖過。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p>
此時的毛澤東,對于新民學會留法勤工儉學成員討論的社會改造方向的問題表明了堅決的態(tài)度,堅決支持以蔡和森為代表的“急烈革命之必要”的主張,并以歷史事實和歷史規(guī)律為依據,批評以蕭三為代表的“溫和的革命”的主張:“以心理上習慣的原理,及人類歷史上的觀察,覺得要資本家信共產主義,是不可能的事?!?/p>
毛澤東不但強調“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這是事實”,而且把馬克思主義和唯物史觀看作當時正在組建的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甚至多年后在與斯諾談話時仍清晰地記得:“一九二〇年冬天,我第一次從政治上把工人們組織了起來,在這項工作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俄國革命史的影響開始對我起指導作用?!?/p>
為讓“智慧指導沖動”,1920年12月,毛澤東在給蔡和森等人的信中提出,“讀歷史是智慧的事”,多了解點歷史上那些專制主義者的結局,或許能少干點傻事蠢事。把是否讀史懂史同是否具有理性智慧聯(lián)系起來,是青年毛澤東已經體悟到的一個重要道理。后來,毛澤東創(chuàng)辦湖南自修大學時,還專門邀請李達教授社會發(fā)展史。
金一南少將說過,“多數人因為看見而相信,只有少數人因為相信而看見”。這一時期,毛澤東正是基于對俄國革命史和中國革命史的研習及斗爭實踐,最終堅定選擇了自己的信仰,并將其用于指導自己的行動和領導中國革命。這對此后中國歷史的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毛澤東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十分注重和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大致在1926年,他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時,就曾經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歷史與中國社會,肯定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與農民戰(zhàn)爭,并指定中共早期理論家張伯簡所著《社會進化簡史》為學員們的課外理論讀物。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在革命實踐中及時總結了中國歷史的規(guī)律性特征,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并總結歷史上農民革命的經驗教訓,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zhàn)略,并預言“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據與毛澤東一同創(chuàng)立井岡山根據地的譚震林回憶,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拒絕到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他說,我不愿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他“總結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教訓,對我們說:李自成為什么失敗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鞏固的根據地”。譚震林說,毛澤東創(chuàng)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形成,“跟他通過實踐對中國革命的社會歷史特點不斷加深的認識,完全分不開”?!八麖男∩钤谵r村,后來又對農村有過廣泛的調查研究,還讀過大量的中國社會歷史著作,對中國農民的問題和中國社會的歷史特點有著深切的了解,對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革命戰(zhàn)爭也十分熟悉。因而,一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很快就具有深刻的正確的見解。”
面對中國革命的低潮和“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觀思想,毛澤東基于對中國革命歷史條件深入透徹的理解,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經典著作,從理論上為困境中的中國革命指明了斗爭方向。
到了延安之后,有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毛澤東又開始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包括歷史書籍。即使在領導中國共產黨進行全民族抗戰(zhàn)的緊張時刻,在戎馬倥傯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里,其讀史的興趣也絲毫不減。1937年1月,他致電在西安的李克農,提出:“請購整個中國歷史演義兩部(包括各朝史的演義)。” 1939年春天,蕭三還看到毛澤東在讀《宋史通俗演義》,毛澤東對他說,用了40元,在西安買了好幾種這樣的舊歷史小說。毛澤東1938年5月3日對抗大三期二大隊的講話中提到:從前我在井岡山時,想到土豪家里去看看有沒有《三國演義》之類的書。有一位農民說:“沒有了!沒有了!昨天共了產?!笔聦嵣?,毛澤東絕不僅僅是把《三國演義》作為一般通俗文學來讀的,也絕不僅僅是想從中尋找指揮作戰(zhàn)的范例,而是在這部書中讀歷史,體味其中的歷史文化。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毛澤東“用歷史主義看”的角度,分析中國共產黨在抗戰(zhàn)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中國抗戰(zhàn)的前途和命運,撰寫了一系列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經典著作。1938年10月,他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中講道:“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的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薄拔覀兪邱R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p>
1939年冬,毛澤東和其他人合寫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其中第二章“中國革命”則是他親自執(zhí)筆。此作是為了干部學史的需要而寫的一個教材,具有中國簡史的性質。
1941年,他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所作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中著重指出:“不論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國史,在許多黨員的心目中還是漆黑一團。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認真地研究現狀的空氣是不濃厚的,認真地研究歷史的空氣也是不濃厚的?!彼嵝汛蠹摇安坏猛鈬锩?,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
為指導和鼓舞抗戰(zhàn),毛澤東在延安抗大演講中多次引用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1939年4月8日在延安抗大的演講中,毛澤東這樣談到項羽:項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也比汪精衛(wèi)、張國燾好得多。我們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jié),但不自殺,要干到底。
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逐步建立起領導權威的關鍵,是他表現出引導人民軍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失敗到勝利的非凡的指揮才能。而毛澤東軍事藝術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早年的歷史學素養(yǎng)和長期以來對中國古代軍事史的熱心研習。據說蔡鍔于1911年編輯的關于曾國藩的《曾胡治兵語錄》,也對毛澤東軍事藝術的成熟有所助益。
從紅軍時期開始,每當轉戰(zhàn)一個新的地方,毛澤東都特別注意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查閱地方史志,作為決策的根據。這些習慣與做法,都為毛澤東領導和指揮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抗戰(zhàn)時期,盡管毛澤東也指示八路軍部隊借鑒一些古代戰(zhàn)例,并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中列舉一些著名戰(zhàn)例如袁曹官渡之戰(zhàn)、吳魏赤壁之戰(zhàn)、吳蜀彝陵之戰(zhàn)。不過,毛澤東自己說過,他一開始打仗時,并沒有讀多少兵法書,更不像有人說的那樣,靠《三國演義》《孫子兵法》來指揮,主要是靠長期革命戰(zhàn)爭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拔覀兇蛘蹋槐緯膊粠?,只是分析敵我斗爭的形勢,分析具體情況?!?/p>
事實上,毛澤東研讀中國古代軍史題材的著作,主要是基于戰(zhàn)略態(tài)勢和用人,為戰(zhàn)略決策服務,正如其所說:“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彼运f“袁紹之優(yōu)柔寡斷,不會用將”,難免導致事業(yè)的挫敗。
其實,毛澤東在推動歷史進程的每一步中,都沒有忘記從歷史經驗的寶庫中尋求把握方向和調整步伐的認識基礎。1944年3月起,重慶《新華日報》分四次連載歷史學家郭沫若的史論《甲申三百年祭》。此文是為了紀念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300周年而寫的??龊?,迅速受到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專門致信郭沫若,表達了“對于你的成就,覺得羨慕”的心情。信中還寫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毛澤東還建議郭沫若“寫一篇太平軍的經驗,會是很有益的”,因為通過對太平天國歷史經驗的總結,也可以喚起對勝利后因驕傲導致失敗的警戒。
延安時期,毛澤東已經把學習歷史廣泛應用到管黨治黨上,并把社會發(fā)展史納入干部必修課之中。延安大學重建時,毛澤東還專門對校長周揚說,要開一門包括社會發(fā)展史在內的大課。在毛澤東看來,社會發(fā)展史是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入門課,也是領導干部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必修課。
不僅如此,毛澤東特別看重干部學習黨史。如從1941年9月開始,毛澤東親自主持編輯了三部歷史文獻集:《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六大以前——黨的歷史材料》和《兩條路線》。在緊張而艱苦的抗戰(zhàn)歲月,毛澤東為何要抽出那么大精力來推動廣大黨員學習研究黨的歷史呢?原因就是通過“認真地研究中國歷史”,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特別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中共中央還分別召開了許多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座談會,使干部從切身的實踐經驗中,更好地認識黨的歷史上的路線是非問題,提高了思想認識水平。這一討論和總結,為1945年4月20日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進而為七大的順利召開奠定了基礎。
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注重研習歷史同注重調查研究是一脈相承的,特別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也是基于對中國歷史和現狀的準確判斷,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唯物史觀,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觀點,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并最終確保中國革命走出挫敗,贏得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
1949年后,新中國迎來了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建設時期。雖然黨務、政務繁忙,但毛澤東讀史的愛好一如既往。他個人藏書就達8萬多冊。除大量閱讀自己收藏的書籍外,他還走到哪、借到哪、讀到哪。據北京圖書館的記錄,從1949年到1969年,毛澤東共借書 6000多冊,其中歷史書籍所占比重最大。據資料,從1952年到1976年,他對《二十四史》的閱讀從未間斷,在許多卷冊的封面上,都留有他的圈點符號和批注。《資治通鑒》更是讀過17遍之多。此外,野史、地方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以及明清筆記小說等,他也都十分愛讀。毛澤東說過,不學點帝王將相,不看古典小說,怎么知道封建主義是什么呢?當作歷史材料來學,是有益的。
除了偏愛讀史,毛澤東多次有寫史的想法。早在延安時期,他在給史學家何干之的信中說過:“我想搜集中國戰(zhàn)爭史的材料”,又說“將來擬研究近代史”。1959年5月的一天,毛澤東對英文秘書林克說,他要寫一部自辛亥革命到蔣介石登臺的大事記,蔣介石集團本身的變化可以不寫,但是蔣介石登臺后的軍閥戰(zhàn)爭要寫進去。孫中山當臨時大總統(tǒng),蔡鍔反袁世凱,蔣、桂之戰(zhàn),蔣、馮、閻中原大戰(zhàn)等,都要寫進去。
不過,歷史沒有給予毛澤東成為歷史學家的時間和機會。西方著名的毛澤東研究專家施拉姆教授認為:毛澤東“闡述共產主義的著作,善于運用中國歷史上的典故,富于文彩,從而使共產主義非常通俗易懂而易于為他的同胞們所接受”。對歷史的深厚情懷,不僅使毛澤東本人一直對讀史的興趣有增無減,也使他對全黨,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及家人屢屢提出“學點歷史”的希望和要求。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毛澤東多次號召全黨都要學點歷史,并把學史作為培訓干部的工作方法之一。1956年在同音樂工作者談話時,毛澤東說:“向古人學習是為了現在的活人?!痹?958年1月28日的最高國務會議上,他又講道:“讀歷史的人不一定是守舊的人?!薄肮艦榻裼谩笔敲珴蓶|熱衷學史、用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歷史學家周谷城非常欽佩地說過:“毛澤東‘古為今用是沒有人能企及的?!边@話是符合事實的。如毛澤東讀《南史·韋睿傳》時,批注中特別強調“我黨干部應學韋睿作風”。一部《二十四史》,人物紛紜,論地位,韋睿說不上顯赫。但毛澤東為何對其情有獨鐘?首先,在韋睿的身上,體現著作為領導干部的種種美德與素養(yǎng),諸如謙遜樸實、率先垂范、節(jié)儉廉潔、團結同事、勤奮工作,還有毛澤東素來推崇的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等。
這一時期,毛澤東經常在各種場合和會議上向大家推薦有借鑒意義的歷史論著。
1958年3月,毛澤東到成都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曾要來《蜀本紀》《華陽國志》《四川省志》以及《灌縣志》《都江堰水利述要》等地方史志研讀。其間,他還親自挑選唐、宋、明三朝詩人寫的有關四川的一些詩詞,連同《華陽國志》并印發(fā)與會人員,目的就是要領導干部熟悉地方情況。
同年到安徽視察工作時,毛澤東在火車上讀到《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閑談中,他對同行的公安部部長羅瑞卿等人說:“現在我們的高級軍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參加革命后才學文化的,他們不可不讀《呂蒙傳》?!薄肮哺删瘧蔀橛形挠形涞娜?,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要求?!?/p>
1959年4月,中共八屆七中全會在上海召開。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向黨的高級干部推薦閱讀《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并由此談到領導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注意多謀善斷、留有余地的問題。毛澤東說:“現在,我是借郭嘉的事來講人民公社的黨委書記以及縣委書記、地委書記,要告訴他們,不要多端寡要、多謀寡斷。謀要多,但不要寡斷,要能夠當機立斷;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點。”毛澤東認為,做領導工作的,最忌諱者就是見事遲、得計遲,成敗關鍵在于抓住要害,當機立斷。
在1961年6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覺得不少干部不懂得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叫按勞付酬、等價交換,于是說:“我們搞了十一年社會主義,現在要總結經驗?!覀兪菤v史主義者,給大家講講歷史,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
毛澤東最稱贊劉邦的善用、善納。他在讀史書時對劉邦和項羽的批注:一個政治家,一個非政治家,大抵區(qū)別主要在這里。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大談劉邦從諫如流的故事,其用意是借古喻今,以史論政。1965年,毛澤東讀《后漢書》中的《黃瓊傳》《李固傳》時,認為值得一讀,又親手批示:“送劉、周、鄧、彭一閱。”“送陳毅同志一閱?!秉S瓊、李固都是東漢人,兩人均敢以國事為重,并以耿直方正、忠言諫君著稱,故毛澤東對他們贊賞有加。
1967年,毛澤東專門向大家推薦《戰(zhàn)國策·趙策·觸龍說趙太后》一文時說:“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初期,地主階級內部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這種分配是不斷地進行的,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不是代表剝削階級,而是代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但如果我們不注意嚴格要求我們的子女,他們也會變質?!彼螯h的高級干部推薦《霍光傳》也有這個用意。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毛澤東在同外賓談話時也經常強調學習歷史的重要性。1964年1月,毛澤東在向巴西客人介紹中國革命的經驗時,專門說道:“馬克思主義者是善于學習歷史的。”同年7月在會見外賓時又說:“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從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十幾年的歷史來看,就知道亞非拉人民將來的前途?!?945年抗戰(zhàn)勝利時,談到國民黨會怎樣對待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也說過類似的話:“看它的過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現在;看它的過去和現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將來?!笔聦嵶C明,這兩個關于從歷史看到前途、看到未來的判斷,都是應驗了的。
毛澤東每每在中國革命和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或轉折關頭,大力倡導學習社會發(fā)展史,由此來統(tǒng)一全黨乃至全社會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走向的認識。1957年3月,毛澤東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中學政治課要教社會發(fā)展史:“猴子變人還要講。”根據這一精神, 1963至1964年,教育部組織編寫了一套課本,其中之一即《社會發(fā)展簡史》。據記載,20世紀60年代的中學“社會發(fā)展史”教育效果很好,增強了中學生“辨明是非”,認清“帝國主義本質和世界形勢的能力”。作家王蒙在中學時代曾讀過華崗的《社會發(fā)展史綱》,感到此書“參盡天機天條,五種生產方式,歷史必然規(guī)律,誰能違反?誰能改變?一讀此書立即覺得是正義在胸,真理在手”。
毛澤東對身邊工作人員學習歷史的情況也很關心、重視。1958年4月,他寫信給秘書田家英,建議他“如有時間,可一讀班固的《賈誼傳》”。并說明了閱讀該傳的具體方法。1959年5月,他指點秘書林克讀《后漢書》。1964年,他勉勵保健護士吳旭君讀歷史書,并說:“先讀現代史,然后讀古代史、近代史,再讀世界史?!?975年患眼病期間,由于看書困難,毛澤東只好讓護士張玉鳳念給他聽,并兩次向她推薦《三國志》《晉書》《南史》《北史》等書。
毛澤東對家人讀史同樣嚴格要求,諄諄教導。1947年9月,他給正在農村接受鍛煉的毛岸英寫信說:“你要看歷史小說,明清兩朝人寫的筆記小說(明以前筆記不必多看)?!彼胍源耸姑队⒓由顚χ袊鴼v史和國情的了解。毛岸英的愛人劉思齊在讀書時,有段時間歷史學得不好,毛澤東親自為她開列了學習書目,指導她從《資治通鑒》《前漢書》《后漢書》《三國志》開始學起。毛岸青的愛人邵華,有一次很高興地告訴毛澤東,她的《中國通史》這門課考試成績很好。毛澤東便讓她講講劉邦、項羽興衰的原因,邵華按教科書的內容一一作了回答。但毛澤東卻說:這是死記硬背,只能算知道點歷史的皮毛;學歷史得融會貫通,得很好地理解才行。要多讀史料,多想想,能把“為什么”說清楚,才算學懂了。在和子女、親屬團聚、談話時,毛澤東經常鼓勵他們學好歷史、用好歷史。女兒李訥就讀北京大學歷史系,也多少受到了父親毛澤東的影響。
晚年的毛澤東雖重病纏身,并患有老年性白內障,視力嚴重衰退,但仍以超乎尋常的毅力讀書。在他的臥室,到處是書,連床都被書占去一半。據記載:1975年8月至9月,毛澤東兩次重讀《晉書》;還看過《歷史研究》《考古學報》等雜志,還提出給他印大字本《化石》雜志。1976年年初,他讀英國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1976年8月26日,他再次讀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這是他生前讀的最后一部書。此時離他逝世僅有24天。真可謂生命不息,讀史不止。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讀史?!?馬克思、恩格斯甚至認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fā)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明確要求:“領導干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yǎng)。”“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彼坏约鹤x史,而且堅持把歷史、現實、未來貫通起來,為領導干部運用歷史眼光看問題樹立了光輝典范。
回望歷史,我們才能懂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人,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新時代,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歷史更是需要時常翻閱,而且常讀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