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芝 張緒成 馬一凡 方彥杰 于顯楓 王紅麗
摘要:從選地整地施肥、立式深旋、移栽、覆膜、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種子收獲、塊莖采挖、殘膜回收、產(chǎn)地初加工、貯藏等方面總結(jié)了旱地黨參立式深旋耕作水肥高效栽培技術(shù)。
關(guān)鍵詞:旱地;移栽黨參;立式深旋;水肥高效;栽培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S567.5? ? ? ? 文獻標志碼:B? ?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20)02-0082-03
Abstract:The brewing and quality of beer is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quality of beer barle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proteomics of malting barley and malt are becoming a research hotpot and have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proteom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in variety identification, quality analysis malt manufacture and quality impact of malting barley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proteomics in beer barley and malt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Proteomics; Malting barley;Malt;Research progress
甘肅省是我國中藥材種植主產(chǎn)地之一,其中黨參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均位居全國前列。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作為常用中藥材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nèi)熱消渴等[1 ]。目前黨參栽培大多采用露地粗放栽培技術(shù),投入高,優(yōu)質(zhì)參少,產(chǎn)值低[2 ]。黨參覆膜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可充分發(fā)揮地膜的增溫保水保肥等功效,提高產(chǎn)量,增加效? ? ?益[3 - 4 ]。但西北半干旱區(qū)由于特殊的地形及氣候影響,一般傳統(tǒng)耕作無法打破土壤30~40 cm堅硬的犁底層,使根系下扎受阻,嚴重影響了黨參的商品屬性。
立式深旋耕作水肥高效栽培技術(shù)是由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旱地農(nóng)業(yè)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粉壟技術(shù)的基礎上研發(fā)的一種新型土壤耕作方法,由一個或多個螺旋鉆頭粉碎土壤,在不改變土壤垂直層次的基礎上,可顯著提高土壤孔隙度和降低緊實度,打破土壤犁底層,兼顧表土松碎,松耙結(jié)合,能較好地改善作物生長的土壤環(huán)境,增強土壤蓄存和供應水分能力,促進作物根系尤其是塊莖的發(fā)育,有效緩解季節(jié)性干旱脅迫,提高產(chǎn)量。另外,立式深旋耕作還可改善作物生長的土壤環(huán)境,有利于黨參根系發(fā)育和生長,尤其能顯著促進塊莖發(fā)育,提高產(chǎn)量和商品性。在馬鈴薯和中藥材生產(chǎn)中運用立式深旋技術(shù),可使馬鈴薯增產(chǎn)45%~120%,商品率提高28%~48%,增加純收益11 250~25 500元/ hm2;黨參增產(chǎn)50%以上,商品率提高20%以上,增加純收益21 000元/hm2以上[5 - 6 ]。我們在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旱地移栽黨參立式深旋耕作水肥高效栽培技術(shù),取得了顯著的增產(chǎn)增收效果。該技術(shù)適用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在西北半干旱區(qū)藥材種植中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1? ?選地整地施肥
1.1? ?選地
黨參根系較深,宜選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有機質(zhì)豐富的地塊,前茬以小麥、玉米、豆類為宜。
1.2?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清理廢舊地膜。如前茬作物為玉米等大根系作物,要清理根茬,使耕地表面干凈無雜物,以提高立式深旋耕作效率。立式深旋前將腐熟農(nóng)家肥按22 500~30 000 kg/hm2均勻撒于耕作帶。基肥通過立式深旋機械施入,一般基施尿素375 kg/hm2、普通過磷酸鈣600 kg/hm2、硫酸鉀37.5 kg/hm2,或尿素300 kg/hm2、磷酸二銨180 kg/hm2、氯化鉀45.0 kg/hm2。肥料混合均勻后通過施肥箱隨立式深旋耕作施入耕作帶與土壤混合均勻。
2? ?立式深旋
施基肥、立式深旋程序均采用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旱地農(nóng)業(yè)研究所與定西三石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聯(lián)合研制的立式深旋機一次性完成。3月中下旬,用立式深旋機耕作,深度 35~40 cm。只在耕作帶進行立式深旋,免耕帶不耕作。立式深旋機要求拖拉機動力在40馬力以上,耕作時勻速前進,速度控制在5~10 km/h為宜。形成的100 cm的帶寬,其中耕作帶60 cm,免耕帶40 cm。
3? ?移栽
3.1? ?時間
3月下旬至4月上旬耕作完成后即可移栽。
3.2? ?種苗選擇
選擇健壯、無病蟲感染、無機械損傷、表面光滑,根長10~20 cm、根直徑2~5 mm 以上的中、小苗。
3.3? ?藥劑浸苗
移栽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與27%皂素煙堿溶劑600 倍液按體積比1∶1混合浸苗30 min,晾干后栽植,以防治黨參根腐病、地下害蟲等。
3.4? ?移栽部位
在60 cm耕作帶內(nèi)移栽3行,40 cm免耕帶不移栽。
3.5? ?移栽方法
開溝移栽,溝深25~35 cm,按株距6~8 cm將種苗斜放于溝旁一側(cè),根系自然舒展,苗頭距地表3~5 cm。擺完1行后,以行距20 cm 再開溝,用開下個溝的土將前面擺好的苗覆蓋,依次進行。栽完4行后,及時耙平地面并鎮(zhèn)壓。栽苗量37.5萬~52.5萬株/hm2。
4? ?覆膜
邊移栽邊覆膜,每個耕作帶移栽3行后立即覆膜,免耕帶不覆膜。蓋膜時先在地頭開淺溝,選幅寬70 cm的黑色地膜緊貼地面拉緊鋪平蓋嚴,膜邊用細土封嚴、壓實。一般3行蓋1幅膜。
5? ?田間管理
5.1? ?放苗
黨參出苗后須及時破膜放苗,并將破口用細土封嚴,謹防高溫燒苗。
5.2? ?中耕除草
選用黑色地膜覆蓋以除雜草。播種若有孔露出零星雜草應及時拔除。
5.3? ?打尖
營養(yǎng)生長旺盛期,即6月下旬至7 月中旬,對苗高30~35 cm 的植株打尖,即把尖端15 cm 的莖打掉,一般打尖2次,以控制地上生長,促進地下根系生長,從而達到提高產(chǎn)量的目的。
5.4? ?追肥
7 — 8月營養(yǎng)生長旺盛期選擇降水后,在耕作帶撒施尿素75~150 kg/hm2。
6? ?病蟲害防治
根據(j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及公共植保、綠色防控的理念,通過合理輪作倒茬、選擇健壯藥苗、定植前藥劑浸苗、合理密植、毒殺誘餌等農(nóng)業(yè)、物理和生物措施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藥劑防治參照聶玲霞[2 ]的方法。
7? ?種子收獲
10 月中下旬朔果變?yōu)辄S白色、種子變成黃褐色時,將地上莖割下曬干打碾,將種子過篩去雜,存放在紗布袋中,儲存在通風處,用于下年春季播種。
8? ?塊莖采挖
8.1? ?采挖時間
割掉地上莖葉7~10 d后開始采挖。
8.2? ?采挖方法
鐵釵垂直向下插入地塊挖出全根,散置于地面晾曬。
9? ?殘膜回收
黨參采收完后及時清除殘膜,以防環(huán)境污染。
10? ?產(chǎn)地初加工
采挖的黨參要及時運回晾曬場,攤于干凈地面,在太陽下晾曬。挑除病株后將表面泥土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按照粗細、長短分級放置,頭尾理齊,橫行排列。晾曬一段時間后再揉搓晾曬,反復3~4 次即可。曬干后的黨參須放在通風干燥處,以備出售或入庫。加工過程中,嚴防受凍受損。
11? ?貯藏
短期貯存可放于干燥、通風、清潔的陰涼處。若長期貯藏,倉庫四周需用生石灰撒涂消毒,用干燥清潔的小麥秸稈、谷草或木板等覆在地面防潮,藥材與周圍墻壁保持距離1 m。倉庫內(nèi)溫度保持5~10 ℃,可安全貯存1~2 a。
參考文獻:
[1] 鄒蔭甲.? 黨參的本草學考證[J].? 中草藥, 2000,31(6):466-467.
[2] 聶玲霞,張雙定.? 隴西縣黨參栽培技術(shù)規(guī)程[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16(10):85-87.
[3] 代立蘭,王崳德,張懷山,等.? 甘肅中部干旱山區(qū)黨參覆膜栽培技術(shù)研究[J].? 中國獸醫(yī)藥雜志,2016,35(6):52-55.
[4] 管青霞,李城德.? 白條黨參栽培技術(shù)規(guī)程[J].? 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 2016(8):83-86.
[5] 張緒成,馬一凡,于顯楓,等.? 西北半干旱區(qū)深旋松耕作對馬鈴薯水分利用和產(chǎn)量的影響[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8,29(10):3293-3301.
[6] 張緒成,馬一凡,于顯楓,等.? 立式深旋松耕對西北半干旱區(qū)土壤水分性狀及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J].? 草業(yè)學報,2018,27(12):156-165.
(本文責編:楊? ?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