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人類孕育于自然,自誕生之初就學會了“抱團取暖”,所以在本性上人是害怕孤獨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就很害怕孤獨,在《客至》一詩中他寫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蓬門今始為君開?!蹦憧?,總是沙鷗陪伴的他,偶爾有位客人來拜訪,便又是打掃花徑,又是親自開啟蓬門,簡直是喜不自勝?。?/p>
可是,一個人必須得有獨處的空間,才能檢視自己的優(yōu)缺點,規(guī)劃好自己的人生發(fā)展方式與方向。學術界的人深諳做學問時獨處的好處,甚至將獨處作為治學的必要條件,正所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語言學家王力一生筆耕不輟,八十四歲高齡時依然堅持每天伏案八到十小時,任何與研究和寫作無關的事一概不問。獨處是學人到達學術高地的得力伴侶。
但獨處絕不是與世隔絕。倘若“兩耳不聞窗外事”,就會出現(xiàn)猶如“爛柯人”那樣的悲劇。據(j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一個叫王質的人去山中打柴,偶遇仙童對弈,便駐足觀弈,在山中逗留了片刻,等到童子提醒他回家時,他才發(fā)現(xiàn)手中斧子的木柄已經(jīng)爛掉了,等到回家時他又震驚地發(fā)現(xiàn),人世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那個時代的人已經(jīng)全部不在了。你看,王質毫不注意外在的變化,心思全在棋上了,一時的快樂換來了“孤家寡人”的慘境,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
人民網(wǎng)上的一篇名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文章為了砥礪當代知識分子的精氣神,在文章開篇寫道:既有仰望星空、緊跟時代的格局與胸襟,也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能力,這是一個知識分子應有的精氣神。雖然文章的作者只談及知識分子,實際上這種獨處的狀態(tài)是適用所有人的。個中道理不難明白:有仰望星空、緊跟時代的格局與胸襟,才不會與時代脫節(jié),才不會在談吐之間猶如一個“野人”。有人提醒得發(fā)人深省——“新事物不斷注入這個世界,而我們卻在忍受不可思議的乏味?!彼?,獨處的人們不要不食人間煙火。如果你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能力,獨處才有價值,也才會綻放出奇跡的花朵,即如“兩彈元勛”鄧稼先,他埋名戈壁數(shù)十載,常年風餐露宿,竟“用最原始的辦法”破譯了原子彈的奧秘。
獨處要做到冷靜,正所謂“人向靜中忙”。越是等不起,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氣。
獨處的人兒,愿你緊跟時代,熱情如火、疾行如風;坐“冷板凳”,清湛如水、不動如山!
(素材來源:《作文與考試》本期 48頁《沒有唱出來的歌聲》 指導教師/李鳳成)
編輯/ 華放 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