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離
重力的禮物
白樂橋外,靈隱的鐘聲已隱入林中
死者和死者組成了群山
這唯一的標尺,橫陳暮色的東南
晚風圍著香樟、桂樹和荼隴廝磨
邊上,溪流撞碎了浮升的彎月
一切都盡美,但仍未盡善
幾位僧人正在小超市前購買彩票
孩子們則用沙礫堆砌著房子
如同我們的生活,在不斷的倒塌
和重建中:廟宇、殿堂、簡陋的屋子
也許每一種都曾庇護過我們
帶著固有的秩序,在神恩、權威和自存間流轉
路旁,一只松鼠跳躍在樹枝上
它立起身,雙手捧住風吹落的
松果——這重力的禮物
仿佛一個饑餓得有待于重新創(chuàng)造的上帝
諸友,我們是否仍有機會
用語言的枯枝,搭建避雨的屋檐
它也仍然可以像一座教堂
有著莊嚴的基座、精致的結構和指向天穹的塔尖?
(贈《詩建設》諸友)
靈隱側畔有淙淙溪水白北高峰流下,在寺院西北不過兩百米之遙,溪水之上有座石板古橋,綠色的藤蔓攀在兩側,據(jù)說是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內所建,此地因而得名。橋的另一側是一眾白墻黑瓦的三層排屋,在林木花叢掩映下,看上去素雅清凈,《詩建設》的編輯部當時就設在這里,我也在這里寄居了三年有余?!吨亓Φ亩Y物》這首詩即是為紀念這段特別的時光以及“詩建設”同仁的執(zhí)著努力而作,寫于2014年我從白樂橋搬走以后。
那時,但凡需要出去,我就從住處沿著溪流過白樂橋,再到靈隱景區(qū)的公交始發(fā)站。如果是早晨,靈隱周邊茂林修竹,空氣十分清新,道路兩邊也有許多松樹,經(jīng)常能看到松鼠在松枝間轉悠,有次還看到一只松鼠站在松樹上,捧著一顆松果啃食。一般我會坐上7路車,到植物園轉車。或者一路掠過蘇堤,沿北山路,隔著里湖看到孤山和白堤,另一側整個西湖都入眼簾了。晴時可看到南山路那邊的雷峰塔以及綿延的群山,雨時則有江南特有的煙雨朦朧。偶爾也有暴雨,記得有次跟泉子等幾位朋友在北山路邊的左岸咖啡小聚,噼噼啪啪的雨點打在屋瓦、窗戶、樹木上,湖面上泛起的白色霧氣有如戰(zhàn)場馬蹄踏過時的煙塵,瞬息之間便白茫茫一片,一切不可得見了。泉子每周末都會抽出一天時間獨白在左岸咖啡寫作,后來我寫了首詩給泉子,提到這個場景:
……雨
馬蹄般踏過西湖,泛起一片白霧
轉而如婉轉的燕語
你打傘走在白堤,聽著寂靜
從枯荷根處飄起,你是
寂靜的知音
杭州的山都不高,兩三百米的居多,但是在西湖邊,或
者游船上看著錯落連綿的青山倒映在水域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再點綴著秋天的枯荷,讓人流連艷羨。北高峰在靈隱寺后,山下是一壟壟碧綠的龍井茶樹。下午五點以后,飛來峰景區(qū)會留一扇小門,讓游人自由出入,我有時會跟友人進去閑逛。里面不少銀杏、樟樹、松樹稱得上古老,特別是前兩種,華蓋碩大。這里有著名景觀一線天,以及年歲悠久的佛塔,濟公和飛來峰的傳說眾所周知。沿著溪水向上,走一段就是靈隱。古寺這時已經(jīng)閉門謝客,只能在外面感受一下那種莊重與肅穆,這種與終極價值相關的莊重與肅穆在塵世中已難得一見了。
當然靈隱寺的僧人也是肉身革囊,我經(jīng)常看到下午五點多之后,穿著褐色僧衣黑色布鞋的僧人從白樂橋過來,在下面的小超市購買生活用品。最讓人詫異的是有次我看到幾位僧人在那里購買福利彩票,一下子古典化的寺院和現(xiàn)代生活兩種不同的時間就完成了合流。
這里的原住民當然是幸運的,一是有龍井茶葉的上天饋贈;二是景區(qū)富民,每年他們都有分紅,單是每家排屋出租就能帶來不菲的收入;三是空氣和環(huán)境也好,人能夠長壽。我們開玩笑把這種幸運歸結為祖上積德,因為他們多少和寺院有所關聯(lián),不少人的先輩曾是寺院的下人,為其提供果蔬柴薪之物、擔水燒火之役。我雖然不是信徒,但在白樂橋這里,依然能感受到塵世與宗教之間的那種張力。
“詩建設”同仁每次出刊都會在這里聚兩次以上,除了確定刊物宗旨和方向,更多的是討論每期的組稿和定稿。聚會者主要是泉子、李曙白、胡澄、胡人、飛廉和我,出資人黃紀云先生也會在百忙中抽身前來。每當對稿件的意見不一致而義相持不下時,就會采用投票表決的方式,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正是我們對詩歌本身的尊重,為《詩建設》贏得了同行們的尊重。
上文寫到的就是《重力的禮物》這首詩的背景,它們構成了最基本的寫作素材。從素材到一首詩真正完成仍然是十分遙遠的。從離開白樂橋構思這首作品到成詩大概有3個月時間。我的習慣是在處理自己覺得重要的題材時,會把一些印象、詞語和思考記錄在一個本子上,比如寫這首詩時記下的是:(1)死者、群峰;(2)孩子們在沙灘上堆房子;(3)沙灘上的光芒;(4)意義的顫動;(5)嘰喳的鳥雀散去;(6)認識你自己(德爾菲神廟的箴言,蘇格拉底比較核心的概念);(7)準則,我們借此行動;(8)回憶、失去的那部分;(9)媒體時代的暴力;⑽信仰、教堂、廟宇;⑾教堂的塔尖、精致和宏偉;⑿現(xiàn)實、透視法;⒀身體;⒁祛魅、簡單化的世界、技術;⒂耐心;⒃家庭、愛、力量;⒄直覺、感知的豐富性、整體性,等等。在另一個本子上,我應該記下過另外一些:⒅松鼠、松果、饑餓的有待于重新創(chuàng)造的上帝;⒆語言的枯枝;諸如此類(上文中的序號系寫作本文時另加)。
這就是我在構思這首詩時思考的東西,偏重于形而上的把握,它們往往構成一首詩的基座,而你的詩展現(xiàn)的只是更感性的部分,借助于自己和讀者共通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而不是僵硬的概念。上面的(1)構成了《重力的禮物》第一節(jié)的核心意象;(2)⑽構成了第二節(jié)的部分和第三節(jié)的全部;⒅構成了第四節(jié);⑾⒆構成了最后一節(jié)。而(3)我以此為題寫了另外一首詩。還有很多是用不上的,但正是這些沒有用上的保證了寫作中的這首詩的廣度。記錄下的詞語看似散亂,如同語言的枯枝,但對我而言都具有張力或者隱喻性質,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你會意識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性,你會用一種整體性將它們統(tǒng)攝起來,就像引力一樣,讓它們圍繞著你渴望賦予這首作品的最核心的東西而轉動,它們會像行星一樣,圍繞著一顆恒星轉動。
然后才是具體寫作的時刻,但很多時候真正決定這首詩成功與否的,是在上面的準備階段,那里占據(jù)中心位置的是你的視野、素養(yǎng)以及認知的深度,而具體寫作時更具考驗性的是語言技藝能力。在具體的寫作技藝上,每個人的處理都不一樣,它們構成許多寫作的準則,我想這些準則對還沒有達到充分自由狀態(tài)的詩人來說是重要而有效的,比如有的詩人會選擇口語化以保持日常生活的原生態(tài),有的詩人會選擇在詩歌中剔除比喻,有的詩人則對經(jīng)驗的具體性要求嚴苛,有的更傾向于敘述化的語言,以使詩歌更結實可靠。這些準則可以羅列很多,每個成熟的詩人考慮的可能有好多個。正是詩人對準則的選擇,及其優(yōu)先性考慮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風格。這里并沒有對錯與好壞之分,它們都可以產(chǎn)生好的作品。對我來說,優(yōu)先性的考慮會是以下兩條:一、少就是多,用盡可能少的語言展現(xiàn)盡可能多的豐富性;二、意外之言和言外之意。意外之言就是語言要有皺褶和震顫,能讓人產(chǎn)生停頓和驚訝。推陳出新是一種古老的信條。言外之意是詩需要有意義的天穹,它能言此及彼,通過可言說的指向不可言說之處。這兩條之下才是清晰、簡潔、準確、語言的陌生化、創(chuàng)造性的變形、注重詩的結構等等更具體的技藝。
詩就像鉆石,它璀璨奪目是因為有著眾多的切面,每個切面都能看到不同的光彩。詩無達詁,充分而準確地評估一首詩很難,在寫作中同樣如此,一切皆無定法。理想狀態(tài)下,寫作是自由的,不自由是因為個人的技藝和能力的有限性。如果杜甫、李白、陶淵明再世,萬物人詩不過是信手拈來,但是我們常常為一個題材一籌莫展。差別在于他們的技藝太豐富了,寫這個主題用五言還是七言,敘事還是抒情,用典還是用喻,都可量體裁衣,取合適者用之。這種自由莊子在《養(yǎng)生主》中講得最為精彩:庖丁解牛,目無全牛而游刃有余,發(fā)必中節(jié),合乎《桑林》之舞。因此,“技”(技藝的熟練程度和豐富性)是達成“道”(自由)的必要途徑,甚至獲得了準本體論的地位。
最后我們回到《重力的禮物》這首詩。從一個作者的角度給出的解讀是:在白樂橋這樣一個緊鄰聲名遠播的寺院,仍然可以感受到生死肅穆的地方,是死者(獻身于終極價值追問的不朽者)構成了生者存在的根系與我們追遠的標尺(“群山”,靈隱背靠北高峰,在白樂橋“東南”)。雖然周邊勝景宜人,但對“善”(good,好的生活)的追尋與信念正在退卻(連僧人都在購買彩票),我們的生活就像孩子用沙子建造房屋那樣徒勞無功,無論是站在正在消退的信仰、世俗的權力還是普通人的生存這個層面,都在不斷的倒塌與重建之中。那只立起身捧住吹落的松果的松鼠也許帶給我們一種安慰與啟示:大地重力能否讓我們重新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一個上帝,一種新的好的生活。這正像我們這些詩人能否在破碎的世界里,重新黏合起充滿意義的生活,贏得一種終極的價值:
諸友,我們是否仍有機會
用語言的枯枝,搭建避雨的屋檐
它也仍然可以像一座教堂
有著莊嚴的基座、精致的結構和指向天穹的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