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時逢一年一度慶祝數(shù)學常數(shù)π的節(jié)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發(fā)出了2020屆RD錄取通知書。國內(nèi)高中僅收獲1枚,花落人大附中大名鼎鼎的“乖神”,年僅 16歲的少年鄧明揚,花名“小乖”——一個在京城的數(shù)學奧賽、信息奧賽圈里,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
鄧明揚從小學一、二年級時就開始學習奧數(shù),三年級開始參加各類數(shù)學競賽,并在競賽中嶄露頭角。初二時,在全國信息奧賽中獲得決賽的銀牌,初三時獲得金牌。
第60屆國際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隊時隔四年奪得冠軍,6名隊員全部摘金,鄧明揚就是中國代表隊中年齡最小的隊員;
除了各項競賽,鄧明揚的興趣廣泛,下圍棋、玩橋牌,設計電腦游戲,他在校內(nèi)還成立了編程工作室。鄧明揚還能保證每天十點前睡覺。
賽場上獲獎無數(shù)的小乖,在學校的口碑也非常好,匿名零差評!同學網(wǎng)上爆料說他為人謙和、說話有趣,不是那種奇奇怪怪的“書呆子”。
是什么樣的教育造就了他?
鄧明揚的爸爸是復旦的本科生,北大博士畢業(yè),媽媽也是科研人員。
如果把一個家庭比作一個團隊,鄧明揚家庭的分工大概是這樣的,學習的事情依靠鄧明揚自己;爸爸負責思想工作,類似鼓勵師、政委的角色;媽媽則負責信息收集和后勤保障。
鄧明揚的成績并非僅靠天賦,他和他的家庭教育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鄧明揚小學階段就開始拿獎拿到手軟了,很多人都猜測這樣的牛娃背后一定有一個強推的“海淀媽媽”,的確鄧明揚學科競賽起步很早,但媽媽在博客中是這樣寫的:
“孩子的興趣是第一位的。他從小對數(shù)字敏感,覺得做題很有趣,把學習數(shù)學當成是一種樂趣。小的時候大人沒有刻意引導,也沒有報很多課外奧數(shù)班,充分鍛煉了他的自學能力,尊重他的興趣并順其自然。”
驅動力和學習方法是并行的“兩駕馬車”。鄧明揚獲獎無數(shù)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他非常會學習,有系統(tǒng)安排、打算,有目標。兩個競賽同時上的強度,如果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一天有48小時都不夠用。
鄧明揚并非刷題一族,每天做練習大約半個小時,競賽前每天只做兩到三道題,“維持考試的手感,不會特別成體系地去刷題”。如何學好數(shù)學?鄧明揚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多想”。數(shù)學競賽本質上是思維的競賽,即使是完全沒有過參加數(shù)學競賽的人,國際奧賽的題目基本也都能看懂,但能否做出來,關鍵在于你能否想得到。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