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溪
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臨床老年患者不斷上升,因老年人骨質疏松,行動不便,較易出現(xiàn)跌倒損傷,導致骨折。對于老年下肢骨折的患者,常應用手術治療,老年人因機體功能退化,常合并有多種老年基礎疾病,使手術中的麻醉風險性增高,腰硬聯(lián)合麻醉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老年人術后容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低血壓等術后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康復及手術效果[1,2]。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麻醉效果較好,能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降低手術風險。本院對80 例老年單側下肢骨科手術患者開展研究,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一組應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現(xiàn)將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 年5 月~2018 年7 月間本院收治的老年單側下肢骨科手術患者80 例做為觀察對象。患者年齡均>60 歲,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60~78 歲,平均年齡(69.73±3.25)歲;行單側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31 例,行單側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9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61~79 歲,平均年齡(68.85±3.40)歲;行單側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29 例,行單側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1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在患者L2~3椎間隙進行穿刺,進入硬膜腔,而后置入腰穿針,見腦脊液流出以后,緩緩注入5%的羅哌卡因12~15 mg,而后行硬膜外置管,依要求注入適量麻醉藥。
1.2.2 觀察組 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入手術室后常規(guī)心電監(jiān)測,測量血壓、脈搏、血氧、心電等,給予面罩吸氧,幫助患者取健側向下側臥體位,先靜脈注射舒芬太尼10 μg 和咪達唑倉1 mg 鎮(zhèn)靜,超聲儀探頭放置于髂骨上,清晰顯示腰方肌,腰大肌,豎直肌及L4橫突,在L4棘突旁4~5 cm 處穿刺,針尖至神經根旁,進行回抽,如無回血和腦脊液,緩慢注入25 ml 濃度為0.5%的羅哌卡因。而后超聲橫掃坐骨結節(jié)和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處,在股二頭肌與半腱肌外側,呈現(xiàn)出卵圓形或三角形高回聲時,即坐骨神經處,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到達坐骨神經旁,回抽無血后,緩慢注入0.5%羅哌卡因15 ml。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 包括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維持時間,以及術后下床活動時間。
1.3.2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6 h 的疼痛情況 采用VAS 評分進行評定,評分范圍為0~10 分,0 分無痛,10 分為劇痛。
1.3.3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包括惡心、嘔吐、尿潴留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運動阻滯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min)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后6 h 的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后6 h 的VAS 評分為(0.59±0.17)分低于對照組的(1.13±0.14)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508,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發(fā)生惡心、嘔吐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對照組患者術后發(fā)生惡心、嘔吐3 例,3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我國老年人口比例逐漸加大,老年人行下肢骨折手術的患者也不斷上升,一大部分老年人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心血管系統(tǒng)對應激反應能力降低,導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颊吆粑δ芡嘶?肺活量下降,氣體交換功能降低,同時患者肝臟酶的活性降低,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使麻醉藥物排泄減慢,導致麻醉中的風險加大,因此,對于老年患者來說,手術中增加了麻醉工作的挑戰(zhàn)性[3-5]。針對此種情況,臨床上應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降低麻醉風險,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以往臨床上最常采用的椎管內麻醉存在穿刺困難,阻滯范圍廣的特點,患者容易出現(xiàn)血液動力學變化,術后容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影響手術效果[6]。對老年單側下肢骨科患者手術應用腰叢加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其阻滯范圍比較理想,但對術者穿刺進針技術要求高,風險大。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在超聲下,患者神經、筋膜等組織可被清晰顯示,防止了盲目操作過程中的神經損傷,同時可對麻醉藥物的分布以及彌散情況進行良好的控制[7]。在實施過程中,使用超聲儀,患者無需更換體位,從而減少了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8]。為探究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在老年患者單側下肢骨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本院將80 例老年單側下肢骨折患者做為觀察對象,隨機將80 例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應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一組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運動阻滯維持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后6 h 的VAS 評分為(0.59±0.17)分,低于對照組的(1.13±0.14)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508,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低于對照組的1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4,P<0.05)。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單側下肢骨科手術時,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麻醉效果好,鎮(zhèn)痛時間長,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適宜臨床的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