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西院區(qū)影像科 南陽473000)
股骨頭壞死為常見髖關節(jié)疾病,以疼痛、行走負重障礙、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多數(shù)股骨頭壞死患者確診時已發(fā)展至中晚期,病情已不可逆轉(zhuǎn),最終導致髖關節(jié)功能喪失,具有較高致殘率[1]。有學者指出,股骨頭壞死早期發(fā)現(xiàn)有利于治療,改善預后[2]。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CT)為診斷股骨頭壞死常用方式,通過觀察股骨頭密度、形態(tài)作出診斷,但早期股骨頭壞死無明顯骨質(zhì)改變,CT 診斷具有一定局限性[3]。磁共振成像(MRI)對骨髓病變具有高敏感度、特異度,為早期股骨頭壞死理想的診斷方法。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股骨頭壞死患者118 例為研究對象,對比MRI、CT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的優(yōu)劣?,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股骨頭壞死患者118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68 例,女 50 例;年齡 35~78 歲,平均(54.06±8.25)歲;臨床分期:Ⅰ期 23 例,Ⅱ期 33 例,Ⅲ期 38例,Ⅳ期 24 例;發(fā)病部位:左側 48 例,右側 52 例,雙側18 例;致病原因:外傷史34 例,使用激素類藥物31 例,嗜好煙酒23 例,骨質(zhì)疏松癥14 例,原因不明16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病理證實;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伴不同程度髖部疼痛、關節(jié)活動受限、跛行。(2)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肺、腎等功能異常者;哺乳期、妊娠期婦女。
1.3 檢查方法 (1)CT 檢查:采用 Emotion 16 層螺旋CT 機(西門子公司),電流50 mA,電壓130 kV,層間距5 mm,層厚5 mm,三維重建層厚1.5 mm。(2)MRI 檢查:采用 Bstar-150 核磁共振掃描機(貝斯達公司),矢狀位自旋回波T1 加權成像掃描,快速自旋回波T2 加權成像掃描。分期:活檢缺血壞死,CT、MRI 檢查正常為 0 期;MRI 可見股骨負重區(qū)斑狀T1、T2 信號,CT 可見骨小梁模糊,伴輕度骨質(zhì)疏松為Ⅰ期;MRI 可見線樣征,CT 可見斑狀影像、囊變?yōu)棰蚱?;CT、MRI 可見新月征、囊變、關節(jié)面塌陷為Ⅲ期;CT、MRI 可見關節(jié)面塌陷、關節(jié)面硬化癥狀、關節(jié)間隙退行性改變?yōu)棰羝凇?~Ⅱ期為早期,Ⅲ期為中期,Ⅳ期為晚期。
1.4 觀察指標 以臨床病理診斷為標準,對比CT和MRI 對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診斷準確率;CT、MRI 對早期股骨頭壞死診斷價值;CT、MRI 對早期股骨頭壞死典型征象(骨髓水腫、單一囊變、線樣征、骨小梁結構模糊)顯示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 和MRI 對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診斷情況對比 MRI 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準確率92.86%高于CT 的 71.43%(P<0.05);MRI 診斷股骨頭壞死整體正確率 96.61%高于 CT 的 85.59%(P<0.05);CT、MRI 診斷中期及晚期股骨頭壞死準確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CT 和MRI 對不同分期股骨頭壞死診斷情況對比[例(%)]
2.2 CT、MRI 對股骨頭壞死診斷價值對比 MRI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靈敏度92.86%(52/56),特異度 100.00%(62/62),誤診 0 例,漏診 4 例;CT 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靈敏度71.43%(40/56),特異度98.39%(61/62),誤診 1 例,漏診 16 例。MRI 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靈敏度高于CT(P<0.05);CT、MRI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特異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2、表 3。
表2 CT、MRI 對股骨頭壞死診斷結果(例)
表3 CT、MRI 對股骨頭壞死診斷價值對比[%(例/例)]
2.3 早期股骨頭壞死典型征象 MRI 對骨髓水腫、線樣征、骨小梁結構模糊顯示率高于CT(P<0.05);CT、MRI 對單一囊變顯示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4。
表4 CT、MRI對早期股骨頭壞死典型征象顯示率對比[例(%)]
股骨頭壞死為最常見骨缺血壞死疾病之一,近年來,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股骨頭壞死病因復雜,主要由外傷、酗酒、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引起股骨頭血供受損,導致骨細胞、骨髓成分死亡;或修復過程中,由于病因未消除,損傷-修復反復進行,導致股骨解剖結構異常,引發(fā)股骨頭塌陷、變形等,具有較高致殘率[4]。有學者指出,股骨頭壞死理想治療時期是早期階段,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延緩病情進展,預防股骨頭塌陷、變形等發(fā)生,保存髖關節(jié)功能[5]。股骨頭壞死早期軟骨變形小,內(nèi)皮質(zhì)塌陷輕微,患者以關節(jié)腔積液、關節(jié)囊肥厚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及時治療易于治愈;若出現(xiàn)關節(jié)間隙狹窄、關節(jié)面塌陷等時,需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故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有效降低致殘率。
CT、MRI 為診斷股骨頭壞死常用影像學方式。CT 檢查密度、空間分辨率均較高,通過觀察股骨頭密度、形態(tài)作出診斷,可顯示早期股骨頭壞死囊變、碎裂、塌陷等及骨小梁“星芒”結構改變,但早期股骨頭壞死多為反應性水腫、骨髓異常,未發(fā)生明顯骨質(zhì)改變,故CT 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具有一定局限性[6]。MRI 可較好反映股骨脂肪細胞信號強度,系統(tǒng)分析片狀水腫、缺血線片。早期股骨頭壞死MRI 表現(xiàn)為雙線征,T1WI 低信號區(qū)多可見一條T2WI線狀高信號,即病變與正常組織分界線,且MRI 不同信號強度可對股骨壞死、吸收、修復進程進行評估,為診斷提供高敏感參數(shù)[7]。與CT 相比,MRI 可顯示骨髓水腫、肉芽浸潤等早期病變,具有一定優(yōu)勢[8]。本研究結果顯示,MRI 對骨髓水腫、線樣征、骨小梁結構模糊顯示率較 CT 高(P<0.05),表明 MRI 可清晰顯示骨小梁結構模糊、線樣征、骨髓水腫等早期股骨頭壞死典型征象,有利于臨床早期診斷股骨頭壞死。MRI 對股骨頭壞死早期、整體診斷準確率高于CT,MRI 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靈敏度高于CT(P<0.05),提示MRI 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具有更高價值。
綜上所述,MRI 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具有較高診斷敏感度、準確率,可清晰顯示骨小梁結構模糊、線樣征、骨髓水腫等典型征象,對治療方案的制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