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鋒
(河南省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口腔科 鄭州450000)
牙齒種植術在臨床中應用廣泛,患者牙齒需在種植前被拔出,牙槽骨易被吸收,唇頰側軟組織會發(fā)生塌陷,嚴重時可引起軟組織或牙槽骨缺損[1~2]。在拔牙后,直接將種植牙植入牙槽骨,能使牙槽骨的吸收減少,抑制牙齦形狀的改變,與常規(guī)種植相比,無需長時間等待,有利于減輕患者痛苦[3~4]。但在即刻種植中是否翻瓣,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本研究選取我院接診的行即刻種植修復治療的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觀察不翻瓣與翻瓣上頜前牙即刻種植修復對種植體周圍骨吸收及美觀度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7月接診的行上頜前牙區(qū)即刻種植修復治療的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試驗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1~39 歲,平均(28.48±3.27)歲。對照組男 22 例,女18 例;年齡 20~40 歲,平均(28.50±3.1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咬合正常;牙體組織健康;鄰牙無錯位;拔牙后有充足窩骨量。(2)排除標準:酗酒、長期吸煙者;患牙鄰近軟組織合并蜂窩織炎、肉芽腫者;凝血功能異常者;患牙部位合并牙根尖周病變者;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未得到控制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即刻種植修復治療,拔除患牙后,徹底消毒、處理口腔,當牙槽骨處于正常狀態(tài)且骨壁無缺損時,對患者實施即刻牙種植。對照組采用翻瓣上頜前牙即刻種植修復:將牙周袋內翻,翻起牙齦黏骨膜瓣,去除肉芽組織,適當修復壓槽窩,修復、縫合牙齦。試驗組采用不翻瓣上頜前牙即刻種植修復:于拔牙創(chuàng)腭下側1/3 處植入種植體,且放置于根尖3 mm 以下處。按照種植體與唇側骨板內壁之間的距離選擇封閉方式,當種植體距離內壁不足1 mm 時,加入骨屑,待牙窩被血液充滿時,縫合軟組織與組織片,將拔牙創(chuàng)關閉;當種植體距離內壁1~2 mm 時,加入預先準備好的骨粉、骨屑混合物,將拔牙創(chuàng)處軟組織和組織補片一同縫合,將拔牙創(chuàng)關閉。兩組術后1 d 內均放置冰袋,以緩解組織水腫??诜股? d,術后7 d 拆線,并評價恢復情況。
1.4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兩組治療后6 個月牙槽骨吸收情況及種植體成活率。種植成功:種植體周圍無顯著骨吸收,穩(wěn)定無松動;義齒穩(wěn)固;種植后患者未出現(xiàn)不適癥狀,如出血、紅腫、疼痛等;X線檢查顯示種植體與骨質結合良好,周圍無陰影。(2)以紅色美學指數(shù)(PES)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美觀度,共包括7 項,分別為口腔軟組織顏色、近中齦乳頭、口腔軟組織形態(tài)、遠中齦乳頭、牙槽突外形、軟組織質地以及頰側、唇齦緣水平,每項分值0~2 分,分值越高美觀度越好。(3)比較兩組術后1年種植體周圍骨吸收情況。a 點:種植體與邊緣骨近、遠中交點;b 點:種植體頸部邊緣骨最低點。對a、b 兩點之間的距離進行測量,連續(xù)測量3 次取平均值,作為邊緣骨水平。分別計算種植近、遠中邊緣骨水平均值,再對整體邊緣骨水平均值進行計算,即為種植體的邊緣骨水平。種植體術后1年和種植即刻時種植體邊緣水平差值即為種植1年后的骨吸收量。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牙槽骨吸收情況、種植體成活率及手術時間比較 試驗組種植體成活率為92.50%(37/40),高于對照組的72.50%(29/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41,P=0.019)。試驗組牙槽骨吸收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牙槽骨吸收情況、手術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牙槽骨吸收情況、手術時間比較(±s)
組別 n 牙槽骨吸收(mm) 手術時間(min)對照組試驗組40 40 t P 1.22±0.06 0.83±0.03 36.770 0.000 55.29±3.48 29.31±2.36 39.078 0.000
2.2 兩組美觀度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PE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ES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提高,且試驗組PE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ES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PES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試驗組40 40 15.389 35.050 0.000 0.000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05±0.81 6.03±0.85 0.108 0.915 8.46±0.57 11.26±0.41 25.221 0.000
2.3 兩組種植體周圍骨吸收情況比較 試驗組術后1年種植體周圍骨吸收(0.48±0.03)mm,低于對照組的(0.58±0.04)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649,P=0.000)。
義齒種植是臨床治療上頜前牙列缺損、缺失的常用方式,如即刻種植修復。該方法可在拔除牙齒即刻將種植體植入,并能將患者正常牙槽骨寬度、高度有效保留。與常規(guī)種植修復相比,可快速形成植床,使患者治療時間大大縮短[5~6]。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更加重視種植牙的美觀度。即刻種植修復僅需確保拔牙位置無異常,即可獲得良好的遠中、近中端齦乳頭,冠部長度、位置與鄰牙相協(xié)調,頰舌向植入角度適宜,齦乳頭、弧度等外形更加逼真、自然,且軟組織支撐良好[7]。
在即刻種植修復中,是否實施翻瓣技術是影響種植牙美學的重要因素之一。翻瓣技術在唇側全厚組織位置關閉創(chuàng)面,會減少角化齦寬度,影響牙周健康,且手術創(chuàng)傷大,軟組織形態(tài)與鄰牙存在較大的差異,美觀度欠佳,同時還會對口腔正常血供造成不良影響,將直接影響后期種植體、周邊骨愈合,瘢痕明顯,易造成種植失敗[8~9]。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種植體成活率、PES評分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牙槽骨吸收以及術后1年種植體周圍骨吸收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不翻瓣即刻種植修復治療有效性、美觀度等優(yōu)于翻瓣即刻種植修復。楊立等[10]分別對擬行上頜前牙區(qū)即刻種植術患者行不翻瓣、翻瓣即刻種植義齒修復,結果顯示,不翻瓣組種植體成功率高于翻瓣組,牙槽骨長度、嵴頂吸收以及出血、疼痛、腫脹等發(fā)生率低于翻瓣組,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不翻瓣技術對牙齦無明顯影響,能直接穿過骨膜實施種植,對牙槽骨直接用環(huán)形刀鉆孔,手術創(chuàng)傷小,對口腔血供無明顯影響,且能避免拉攏黏骨膜對唇側骨板的壓迫,確保軟組織健康,術后恢復較快。不翻瓣技術可最大程度地將患者唇側骨板的輪廓外形和牙齦保留,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明顯降低,進而保留人體組織的天然美,有利于下一步修復;可改善牙槽骨的吸收,抑制牙齦形態(tài)變化,提高術后美觀度。
綜上所述,不翻瓣上頜前牙即刻種植修復治療種植體成活率較高,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牙槽骨吸收,減少術后種植體周圍骨吸收,提高美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