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品君 陳文媛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 惠州516002)
隨著交通事業(yè)、工業(yè)的發(fā)展,交通、工業(yè)事故及跌倒、墜落和各種銳器、火器、鈍器等造成的重癥顱腦損傷發(fā)生率隨之升高。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嚴重損傷,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受到影響,對患者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經濟負擔[1]。肺部感染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為影響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重要因素。重癥顱腦損傷的治療在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同時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以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2]。康復訓練為顱腦損傷患者常用治療方法,但對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尚無統一康復治療方案。本研究探討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干預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早期重癥顱腦損傷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有明確顱腦外傷史,入院后根據臨床癥狀、體征,結合格拉斯哥(GCS)評分,明確診斷為重癥顱腦損傷;病情評估后患者均入住ICU 治療;患者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它系統多發(fā)傷患者,如胸部外傷等;嚴重心臟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既往腦出血、腦卒中患者;入院時已經合并有肺部感染或其它系統感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80 例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和干預組,各4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s)
組別 n 男/女(例)年齡(歲) 發(fā)病到入院時間(h)常規(guī)組干預組χ2/t P 40 40 29/11 26/14 0.523 6 0.469 3 46.5±8.6 45.9±9.8 0.291 0 0.771 8 4.3±1.2 4.1±1.4 0.686 0 0.494 8
1.2 治療方法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控制患者顱內壓、營養(yǎng)神經,給予營養(yǎng)支持、適當鎮(zhèn)靜,維持患者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預防肺部感染、壓瘡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干預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從入院第2 天開始采用早期康復治療,(1)床上運動:清醒患者,指導患者對健側肢體主動進行功能鍛煉,對于偏癱肢體,由醫(yī)務人員進行被動運動?;杳曰颊撸舍t(yī)務人員完成患者病床上被動運動。協助患者定期翻身,部分條件允許患者,可協助患者取坐位,幫助患者早期進行床上運動。(2)傾斜床輔助站立:采用傾斜病床方式,首先鍛煉患者坐位,過渡到幫助患者站立。(3)吞咽管理:能自行進食患者,每次進食前,將病床床頭升高45°~75°,患者取半臥位進食,進食過程中囑細嚼慢咽,避免發(fā)生嗆咳,進食完成后清洗口腔。不能自行進食患者,留置胃腸管,注射腸內營養(yǎng)液,注射腸內營養(yǎng)液前同樣將患者病床床頭升高45°,進食后維持30 min。(4)超聲評估呼吸功能:運用床旁超聲對患者呼吸功能進行評估,根據監(jiān)測指標針對性進行干預,如采用呼吸興奮藥物、調節(jié)機械通氣參數等,實現呼吸功能維持。
1.3 觀察指標 (1)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治療前、治療10 d,采用GCS 和Barthel 指數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和生活能力。GCS 評分3~15 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3]。Barthel 指數評分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強[4]。(2)肺部感染情況:以患者出院或死亡為時間節(jié)點,比較兩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3)統計并比較兩組抗生素使用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 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年齡、發(fā)病到入院時間,GCS 和Barthel指數評分,抗生素使用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性別、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等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GCS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兩組GCS 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干預組提高程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s)
Barthel 指數評分治療前 治療10 d常規(guī)組干預組組別 n GCS 評分治療前 治療10 d 40 40 t P 6.7±1.6 6.8±1.9 0.254 6 0.799 7 9.5±1.5 11.4±1.7 5.300 3 0.000 0 56.2±8.9 55.8±9.3 0.196 5 0.844 7 66.8±10.3 77.4±8.9 4.924 9 0.000 0
2.2 兩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比較 干預組住院期間肺部感染發(fā)生率25.00%(10/40) 低于常規(guī)組的55.00%(2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00 0,P=0.006 2)。
2.3 兩組抗生素、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 住院時間比較 干預組抗生素使用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 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抗生素、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 住院時間比較(d,±s)
表3 兩組抗生素、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 住院時間比較(d,±s)
組別 n 抗生素使用時間 呼吸機使用時間 ICU 住院時間常規(guī)組干預組40 40 t P 11.5±1.6 9.3±1.3 6.749 3 0.000 0 5.5±1.3 3.7±1.0 6.941 1 0.000 0 13.1±2.2 10.4±2.7 4.903 0 0.000 0
重癥顱腦損傷為神經外科常見嚴重疾病之一,為患者顱腦遭受嚴重外力作用引起的腦組織、神經損傷性疾病,具有較高致殘、致死率。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嚴重損傷,對患者肢體功能、運動功能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正?;顒?。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多發(fā)生昏迷,或需要長期臥床休息,長期臥床影響痰液排出,增加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研究指出,肺部感染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常見嚴重并發(fā)癥,為影響患者預后重要因素[5]。康復治療為顱腦損傷患者重要治療方式,通過康復治療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偏癱肢體功能恢復,以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6]?;颊吣X組織、神經損傷后,如不能及時修復,可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傷。早期康復治療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開始進行,以提高患者肌肉活動度、力度,維持和恢復身體功能,降低疾病引起相關并發(fā)癥,如肺部感染、壓瘡等,進而改善患者預后[7]。
本研究結果顯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能提高患者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P<0.05)。早期康復治療協助患者早期進行床上運動,避免患者長期臥床導致肌肉失用性萎縮、關節(jié)僵硬,同時能促進患側肢體功能恢復和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早期康復治療還加強對患者吞咽功能、呼吸功能的評估,降低吞咽嗆咳引起肺部感染的風險。本研究中干預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且抗生素使用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和ICU 住院時間短于常規(guī)組(P<0.05)。有學者在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早期實施康復治療,有效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壓瘡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神經功能[8]。
綜上所述,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干預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