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秀文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二病區(qū) 河南鄭州450014)
腰椎間盤突出癥會引起腰腿痛,限制患者肢體功能,病程長,復發(fā)率高,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降低。藥物、物理療法及手術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用方法。有研究報道,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jīng)外科手術治療僅占20.0%,有80.0%患者經(jīng)保守治療可治愈[1]。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早期積極功能鍛煉,可維持腰椎結構的穩(wěn)定性,恢復腰椎功能,改善肌肉力量,提高肌肉協(xié)調能力。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功能鍛煉并非一日之功,要求患者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因此患者依從性及健康認知對功能鍛煉起著決定性作用。本研究探討采用腰背肌功能鍛煉聯(lián)合強化健康認知護理干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效果及對患者腰腿痛、腰椎功能及鍛煉依從性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90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 14 例;年齡 25~60 歲,平均(42.75±5.16)歲;病程 6 個月 ~7年,平均(3.47±0.82)年;文化程度:小學 6 例,初中 15 例,高中 13 例,大學及以上 11 例。觀察組男30 例,女15 例;年齡25~58 歲,平均(43.02±5.22)歲;病程 6 個月 ~8年,平均(3.52±0.83)年;文化程度:小學 5 例,初中 15 例,高中 14例,大學及以上11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伴腰腿痛、肢體麻木等癥狀,經(jīng)CT、MRI 等綜合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2)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下肢肌腱反射減弱;(3)對研究相關事宜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腰椎管狹窄癥、腰椎結核、馬尾腫瘤、腰椎滑脫等疾病患者;(2)合并心、肝、腦、腎等臟器疾病者;(3)存在認知障礙者;(4)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腰背肌功能鍛煉。(1)坐位鍛煉:患者坐在椅子上,深呼吸,雙手掌心向上,平肩緩慢向后伸展,呼氣同時雙手緩慢恢復至原位,每次15~20 min,每天 2~3 次。(2)直腿抬高:患者平臥位,雙下肢伸直,操作者一手扶住患者膝蓋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緩慢抬高,使下肢產生放射痛,每天訓練100 次。(3)飛燕式鍛煉:俯臥位,抬頭,雙手向后相握伸直,使頭部、上肢及背部后伸抬起,深吸氣;呼氣時緩慢恢復原位,每次 15~30 min,每天 1~2 次。(4)五點支撐法:仰臥位,頭、雙肘、雙足底為支撐點,臀部抬離床面,每次 15~30 min,每天 1~2 次。連續(xù)干預6 個月。
1.3.2 觀察組 采用腰背肌功能鍛煉聯(lián)合健康認知護理干預。腰背肌功能鍛煉方法同對照組。健康認知干預:(1)制作圖文式健康教育手冊。根據(jù)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生機制、發(fā)生原因及功能鍛煉步驟,依據(jù)整體護理及健康教育模式制作圖文教育手冊并向患者發(fā)放,內容有發(fā)病機制、飲食指導、腰背肌功能鍛煉等,定期對患者行知識考核。(2)強化家屬健康教育。加強家屬健康教育培訓,讓家屬掌握腰椎間盤突出癥相應護理技巧及功能鍛煉方法,積極配合患者護理工作,對患者行康復護理指導。(3)基于微信平臺健康教育。成立微信群,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讓患者及家屬關注。由專門護理人員定期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康復技能信息,在微信群內發(fā)布視頻、語音等,供患者及家屬學習。連續(xù)干預6 個月。
1.4 觀察指標 護理6 個月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2]評價兩組腰腿疼痛程度,分值0~10分,疼痛等級為 0 分無疼痛;1~3 分輕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 分重度疼痛,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治療分數(shù)(JOA)[3]評價患者腰椎功能,總計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腰椎功能恢復越好。調查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采用腰椎間盤突出癥功能鍛煉依從性量表[4]進行評價,共計15 個條目,分為身體鍛煉依從、注意事項依從及主動尋求建議依從三個維度,每個條目賦值0~4 分,共計60 分,評分越高表示功能鍛煉依從性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腰腿痛及腰椎功能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腰腿痛及腰椎功能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腰腿痛評分較護理前明顯降低,腰椎功能評分較護理前顯著提高,且觀察組腰腿痛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明顯,腰椎功能評分提高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腰腿痛及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腰腿痛及腰椎功能評分比較(分,±s)
JOA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VA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45 45 t P 5.39±1.05 5.40±1.02 0.046 0.482 1.41±0.52 2.95±0.73 11.526 0.000 58.75±6.84 58.72±6.85 0.021 0.492 86.39±7.24 72.45±7.18 9.171 0.000
2.2 兩組護理前后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較護理前顯著提高,觀察組較對照組提高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對照組45 45 t P 31.25±6.43 31.28±6.45 0.022 0.491 53.49±3.18 45.28±5.23 8.998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以不同程度的腰椎功能退化為主要表現(xiàn),患者因長期姿勢不當?shù)?,導致纖維環(huán)穩(wěn)定性降低,髓核移位刺激神經(jīng),造成腰腿痛等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無論接受保守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腰背肌功能鍛煉都是必不可少的康復環(huán)節(jié)?;颊邞M早行腰背肌功能鍛煉,加強腰背部肌肉、韌帶肌力,為脊柱提供穩(wěn)定的外源性支持,以保證腰椎平衡,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壓力[5]。早期坐位鍛煉及直腿抬高訓練可增加肌肉協(xié)調活動,促進下肢肌肉收縮,增加靜脈回流,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提高患者恢復效果。直腿抬高訓練通過牽引神經(jīng)根,使其在椎管內移動,以此松解粘連及壓迫,改善神經(jīng)根及髓核相對位置,提高患者康復效果。逐漸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強度,以飛燕式、五點支撐法等方法,增強腰背肌肌力,可為外圍提供有力支撐力量,加強腰椎穩(wěn)定性。
患者腰背肌功能鍛煉多數(shù)時間在家完成,此時患者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的恢復效果。因此應強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健康認知,幫助患者準確認識該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行積極有效的功能鍛煉,提高遵醫(yī)行為及治療依從性。在患者健康認知護理中,通過圖文式健康教育手冊調動患者參與主動性,可提高教育效果;家屬是患者康復護理的主體,通過家屬賦能教育模式,加強家屬的健康培訓,使家屬掌握護理要點,由家屬給予患者足夠的鼓勵及支持,指導患者康復訓練,可增強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提高患者康復效果;基于微信平臺的健康教育,結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形象生動,不限時間、地點,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健康指導,并能及時解決患者的疑問,確保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及準確性[6]。
本研究觀察組護理后腰腿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腰椎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功能鍛煉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腰背肌功能鍛煉聯(lián)合強化健康認知護理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強化患者健康認知護理,患者行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功能康復鍛煉,提高康復鍛煉依從性,腰椎功能恢復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