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我國受內外部等一系列因素影響經濟形勢延續(xù)下行壓力,前三季度GDP接連下滑。面對經濟下行趨勢持續(xù)加大的形式,短期內需要提高總需求,長期需要持續(xù)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9年央行通過連續(xù)實施降息操作強化逆周期調節(jié),先后調低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逆回購利率、貸款市場定價利率(LPR)等,多次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實現(xiàn)穩(wěn)增長、穩(wěn)預期和降成本的目標。
關鍵詞:經濟下行;降息;MLF;LPR;OMO
一、經濟形式的現(xiàn)狀與調控意義
1.1經濟下行背景
自2017年十九大以來,經濟增長目標由數(shù)量目標轉向追求高質量增長,2019年我國受內外部形式影響,經濟形式延續(xù)下行壓力,隨著第一季度政策前置信貸大幅擴張,二季度調控力度減弱,19年的前三季度GDP增速持續(xù)下滑,分別為6.4%,6.2%,6.0%,但失業(yè)率方面相對平穩(wěn)。
消費、投資、出口三大方面增速疲軟,消費方面,受到居民收入增速放緩以及消費高杠桿率影響,導致消費受抑制;投資方面,投資增速降低,基建、制造業(yè)投資累計同比增長率均低迷,制造業(yè)PMI正處于底部,受產業(yè)轉型、全球經濟周期、外部不確定影響等因素影響增長乏力;房地產前十個月投資增速居于較高水平,但隨著銷量增速下滑以及政策收緊,未來房地產方面投資增速也存在下行趨勢;出口方面,由于美國制造業(yè)、服務業(yè)增速下跌,歐元區(qū)經濟主力德國經濟低迷使得國外需求也下跌,同時中美貿易摩擦以及全球經濟周期影響,同比增速低于0。
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在2019年中經濟增速雖較往期有回落,但仍處于年初確立得預期目標之間,中國在面臨世界經濟周期衰退階段、結構性因素、外部貿易摩擦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各主要國際機構紛紛下調對增長預期的情況下,仍維持大于等于6%的增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經濟的穩(wěn)定和潛力及在應對經濟下行趨勢的韌性。
1.2政策調控意義
面對我國經濟下行趨勢持續(xù)加大的形式,短期內來看需要提高總需求,長期來看需要持續(xù)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9年以來逆周期調節(jié)成為貨幣政策關鍵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是近期一系列貨幣政策調控的主要驅動力,我國貨幣政策逐漸從數(shù)量型調控向價格型調控轉型,央行通過連續(xù)實施降息操作強化逆周期調節(jié),先后調低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逆回購利率、國庫現(xiàn)金定存利率、貸款市場定價利率(LPR),多次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利率降低并非等同于大水漫灌,央行通過小幅高頻的方式降息,市場認為,央行調低MLF、LPR以及OMO利率充分展示了在經濟下行背景下,央行穩(wěn)增長、穩(wěn)預期和降成本的目標。
二、MLF、LPR、OMO調控現(xiàn)狀
自19年10月份至12月中旬,央行累計開展五次MLF操作,成為投放流動性的主要路徑。根據(jù)央行官網(wǎng)消息,2019年12月16號,央行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3000億元,當日有2860億元MLF到期,開展的MLF操作比當日到期量多140億元,操作利率依舊維持在此前的3.25%,并未實施連續(xù)降息的操作。自2018年4月以來,央行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始終維持在3.3%,在2019年11月5日,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利率首次下調至3.25%并維持至今,并以3.25%的利率于11月5日、15日,12月6日開展期限為一年的MLF操作。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之所以維持3.25%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美聯(lián)儲暫無降息操作,另一方面是我國目前存在結構性通脹問題,維持穩(wěn)定的政策利率有助于維持穩(wěn)定的通脹預期。
2019年LPR形成機制實現(xiàn)改革完善,意味著利率市場化迎來標志性突破的一年。全國銀行間同業(yè)拆借中心自8月20號起每月20號公布LPR作為銀行發(fā)放貸款的主要參考利率和定價標準。11月20號最新一期的LPR為4.15%,較上期降低5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為4.80%,較上期下降5個基點。自8月 20日首發(fā)至11月20日第四次發(fā)布,1年期LPR已較同期限貸款基準利率低了20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較同期限貸款基準利率低了10個基點,有力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效率,帶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助力普惠金融,將更多資源向小微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配置。
自LPR改革后,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對LPR也有著重要影響,是LPR的重要參考基準,MLF利率變動牽涉著LPR的效果影響。隨著MLF利率自此前3.3%降低至3.25%,提升了市場信心,推進市場風險偏好回升,有助于促進降低實際貸款紀律,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根據(jù)過往經驗,MLF利率和OMO利率往往聯(lián)動,MLF的下調也常常伴隨OMO利率的調整,并且MLF利率的調整往往先于OMO利率。就近期操作情況來看,2019年12月18號,央行開展了兩次逆回購操作,分別為500億元7天和1500億元14天的逆回購,其中從逆回購操作利率角度來看,7天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與上次持平為2.5%,14天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與上次相比下調5個基點,為2.65%,由于臨近年末,跨年會導致季節(jié)性的流動性緊張,加上明年一月份雙節(jié)的到來,因此需要釋放流動性,央行開啟逆回購并通過下調中標利率來實現(xiàn)另類降息,以此給予市場充分的流動性,平穩(wěn)過節(jié)。
三、利率下調的意義
通過央行超出市場預期的調低MLF利率,股市和債市也對這一操作給予了正面回應。調低MLF利率顯示了央行對銀行間相對審慎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給市場釋放了重要信號,貨幣政策目標并非是控制當前通脹,而是維持整個經濟的基本面,這是因為當前是由豬肉單一商品價格帶動起來的“類滯脹”,并不需要貨幣政策來應對,同時穩(wěn)定了市場預期,打消股市對貨幣政策可能收緊的擔憂,隨著經濟見底企穩(wěn),股市情況將長期看好。
貸款利率的走向,LPR是最重要的引導指標。2019年來LPR的幅度雖然不大,但是由于5年期LPR的下調是房地產調控升級以來針對房地產的首次降息,盡管并不等于房貸政策放松,但旨在以此引導企業(yè)中長期信貸融資成本的降低,同時影響到購房者的預期,穩(wěn)定當下樓市。此次調降信號意義明顯,盡管政策調控大方向不變,但是通過邊際力度的微調來發(fā)揮房地產行業(yè)對經濟周期的基礎性作用,推動中國經濟改善需求弱化的問題,助力庫存周期回升。
7天期的逆回購利率作為短期政策利率,與1年期的MLF相比,它的下降更被視為是“真正的降息”,通過調低逆回購利率,有利于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引導貸款市場利率降低。
四、經濟及政策的未來展望
2020的經濟將會見底企穩(wěn),經濟下行壓力較之今年將會大大降低,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來看,19年三次加關稅,是受到貿易戰(zhàn)沖擊最劇烈的時候,對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也是最惡劣的一年,目前關稅下調已經達成第一階段協(xié)議,未來很可能會降低,因此外部沖擊這一負面影響因素會削弱;另一方面,18年受去杠桿影響最為劇烈,但目前市場已經逐步適應貨幣發(fā)行從高速轉向相對低速的情況,并且中央對于去杠桿的態(tài)度也逐步偏向穩(wěn),這一影響因素也會在未來減弱。除此之外,消費、投資、進出口三駕馬車也都有了積極的變化,正面因素偏多,經濟企穩(wěn)概率大。通脹方面預計前高后低,2020年一季度可能會達到一個高點,但之后通脹下行既受食品向其他領域的傳導的影響,又受PPI回升影響,下行速度到底有多快尚存一系列不確定因素。
明年的貨幣政策存在進一步的降息空間,為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成本降低,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緩解中小微和民營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降成本仍然是貨幣政策的方向。對于未來的降息降準節(jié)奏,MLF可能會在幅度有限的情況下進一步下調,就2020年全年來看,逆周期政策仍在持續(xù),MLF利率預計至少下調一到兩次。目前LPR下調5個基點仍處于合理范圍內,未來仍有進一步下調的空間。同時逆回購利率也有望下調來引導LPR利率,逆回購利率的下調給了LPR持續(xù)調降的基礎,通過下調逆回購利率使得銀行短期流動性提升,拆借利率下降,從而將貨幣政策有效傳導至長期利率。
參考文獻:
[1]蘇望月.中央財經報,2019,11 (003)
[2]羅志恒.逆周期調節(jié)托底,激發(fā)新的經濟增長點仍靠改革.21世紀經濟報道,2019,12(004)
[3]何嘯.貨幣政策保持定力 逆周期調節(jié)將加強.第一財經日報,2019,12(A11)
作者簡介:
牛潤苗(1995--),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人,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金融專業(yè),研究方向:商業(yè)銀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