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云飛
最近一段時間,明朝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熱播,從《大明風(fēng)華》到《錦衣之下》不僅取得了相當(dāng)不錯的點播量,而且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生活在明朝的人,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明朝人的生活,看看明朝的文人雅客是如何喝茶的。
現(xiàn)代中國人的飲茶方式真正開始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民間訪察民情,看到老百姓在費力地制作團茶,揮汗如雨、十分辛苦,有的團茶制作出來后有瑕疵,只能用新的原料重新制作,既費時又浪費了不少好料。出身貧寒的朱元璋看不慣宋朝人那一套只有貴族才能享受的吃茶方式,為了減輕百姓制作團茶的負擔(dān),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散葉茶,同時三禁止,禁止大盞、大壺喝茶,禁止使用茶餅,禁止喝抹茶。
從此,人們從飲用團餅茶逐漸過渡到飲用散茶,茶館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轉(zhuǎn)變到明代的散茶直接沏泡。飲茶方式也從原來的點茶法演變?yōu)楦雍啙嵉纳⒉铔_泡法。明代茶道技法,一改前代的奢華富麗,開始趨于自然簡約,走上返璞歸真之路。明代的文人普遍反對在茶里添加果實花朵或香草,追求茶葉的清飲,回歸茶葉之本色。這也與明代文人的精神氣質(zhì)暗暗相合。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黃山春游,借宿寺院。長老泡茶時,只見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后,裊裊熱氣升入空間凝成一朵白蓮花,滿室清香,引為奇觀。“白毫顯露眼已饞,以后三巡齒留香。夜半驚醒閑茶客,絲絲余馨入夢香”。故事里的仙茶即為黃山毛峰。改貢散葉茶后,民間蔚然成風(fēng),將煎煮法改為隨沖泡隨飲用的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上的一次革新,從此改變了我國千古相沿成習(xí)的飲茶法,這種沖泡法對當(dāng)時茶葉加工技術(shù)的進步,如改進蒸青技術(shù)、產(chǎn)生炒青技術(shù)等,以及對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類的興起和發(fā)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人們用小壺沖泡散茶,用酒杯喝茶,這就是中國功夫茶的開始。茶具也從碗、盞、提瓶等過渡到杯、壺的應(yīng)用。宜興紫砂茶壺由于飲茶需求增多而開始其初盛時期。
明代人不但是善于品茶,而且還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整理總結(jié)出來一套完善的理論。明代人馮正卿在《界茶箋》中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由此可見,明代人對品茶是下了大工夫的,他們對品茶的要求也更加細致、更加嚴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元、明交替,烽煙四起時,作為社會昌盛象征的茶館便衰落蕭條,直到明代中期以后,茶館的飛速發(fā)展,尤其是到了明代末期發(fā)展的已經(jīng)非常壯大了。明代的茶館叫法有很多,最普遍的叫法是茶肆,也叫茶坊、茶屋、茶攤、茶鋪。明代人是非常懂得生活享受的,尤其是一些文人雅士,他們在品茶時,不單單對品茶的環(huán)境有所要求,而且通常還要有美人做伴。這些人通常會尋一個雅間,然后點燃上好的香料,這在當(dāng)時是非常流行的做法。
明代茶館最大的特點是更為雅致精純,人們至茶館飲茶對水、茶、器的要求較高,水講究水質(zhì)和水味,以泉水為最佳,天水次之。要求茶要明茶,十分注重茶的香氣。所以出現(xiàn)了各種檔次的茶館,高檔次的茶館使用的茶、茶具都十分講究,提供優(yōu)質(zhì)服務(wù)。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回憶明末崇禎年間,有的茶館“泉實玉帶,茶實蘭雪,湯以旋煮,無煮湯,器皿時滌,無穢器,其火候,有天合之者”。一般論茶者都講究“茶道”,認為荷葉茶須干燥,水要潔凈,環(huán)境要雅靜,或泉達或松下或皓月當(dāng)空,或明窗凈幾。可見明代茶館的做茶非常講究,絕對是一個非常雅致的去處。
明代人飲茶,非常講究飲茶空間,而且要么一人獨啜,要么是三兩好友,很少有宋代茶宴的熱鬧。陳繼儒的“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正是道出了明人飲茶的情趣。
明代的“文士茶”也頗具特色,尤以吳中四杰為最。他們熱愛組織茶會、編寫茶書、積極參與茶事活動,而明代雅士們優(yōu)游飲茶的情趣,又帶動了茶空間的獨立出現(xiàn)。他們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茶室為要,在書齋一側(cè)建構(gòu)幽靜清雅的茶寮,茶寮中安靜讀書、品茗獨坐、接友待客、長日清談,也是小型雅集的聚會所。例如文征明的名畫《品茶圖》就展示自己與友人在林中茶舍品茗的場景。陸樹聲在《茶寮記》中,提倡于小園之中,設(shè)立茶室,有茶灶、茶護,窗明幾凈,頗有遠俗雅意,強調(diào)的是自然和諧美。
茶館不僅僅是喝茶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休閑娛樂場所。明代茶坊的景況,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有惟妙惟肖的描繪:“廟門口擺的是茶桌子。這一條街,單是賣茶就有三十多處,十分熱鬧”。
低端的茶館就是茶攤,僅僅幾張凳子,擺于街頭巷尾,擺一些粗瓷碗,被稱為碗茶,還兼賣瓜子、炒豆、橘子、鴨梨等,這也是茶館大眾化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茶藝作為一門專門的特色藝術(shù)開始。明末在北京出現(xiàn)了只有一桌幾凳的簡樸茶攤,于街頭柳巷,擺起粗瓷碗,廣賣大碗茶。簡簡單單,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創(chuàng)造了以后響當(dāng)當(dāng)?shù)谋本┐笸氩璧恼信?。茶館里通常會有一些說書藝人進行表演,這些藝人中比較有名氣的就數(shù)南京城中的“柳麻子”。但是柳麻子不怎么去茶館說書,一般在茶館中說書的內(nèi)容大抵是《水滸傳》中的故事。這也是一種有助于人們消費的娛樂方式。
也是在這一時期,茶葉首次傳入西方。明三寶太監(jiān)鄭和于公元1405-1433年曾奉使七次遠涉重洋,到達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等地,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每次都帶有茶葉。這些國家正是中國從海上通往地中海和歐洲各國的中介地,中國茶經(jīng)過這些國家傳向西方,形成了一條海上的“茶葉之路”,將茶文化影響遍及歐美。
今天,這條“海上茶路”仍在延續(xù)。明代茶道文化的品質(zhì)隨著茶人審美追求的提升而愈發(fā)精致高雅,更甚于前代。